秋華年輾轉反側到後半夜,漸漸平複了心情。
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能自亂陣腳,穩住才能找到解決辦法。
第二天早上,秋華年把兩個孩子送到胡秋燕家,直接去找族長。
他覺得麵對這種局麵,自己需要一位有善意且足夠熟知古代規則、地位較高的人幫忙出出主意。
秋華年是杜家村的人,是杜雲瑟名義上的童養夫郎,如果他被人帶走,族長臉上也不會好看。
秋華年敲門,孟福月來開門,帶他去見族長。
秋華年開門見山地把事情簡略複述了一遍,對族長說,“我年紀輕沒見過事,一晚上都沒睡著,想請您幫我拿個主意。”
在屋裡擦桌子的孟福月聽到這個事,恨不得立即去找趙氏呸一口。
難怪華哥兒早上眼睛紅紅的,趙氏夥同外人欺辱同村的小哥兒,真不是個好東西!
孟福月想給秋華年說不要怕,隻要秋家人敢來,杜家村就能叫一群人把他們打走,但公公還未開口,她不敢搶話。
杜族長咂了一口旱煙,深深地看著對麵的哥兒。
以前的秋華年不愛出門,總是低頭躲著人,所以大家對他的模樣沒有深刻的印象。這些天他開朗愛笑了起來,整個人精神氣上去,一副好容貌也漸漸藏不住了。
杜族長今年六十多歲了,早年間走南闖北,見過不少人,看人的眼光相當毒辣。
他見過的五官能與秋華年相提並論的美人,隻有隔壁縣十幾年前進宮當了娘娘的那位。
現在看起來不顯,是因為粗衣簡飾,無法襯托出秋華年的容貌,隻要換一身打扮,立即就會變個樣子。
看他今早因為沒睡好眼睛稍微紅了一點,都立即顯得更動人了些。
這樣的小美人,在他們這種小地方,比起是福更是禍端,落進彆有用心的人眼裡,甚至可能引起滅家之禍。
隔壁縣的那位娘娘本已定了親,不願跟選中她的貴人走,稍一猶豫,未婚夫全家便一夜之間都急病死了。
雖然自古美人合該配才子,但雲瑟能不能接住這個燙手山芋,真不好說。
可再怎麼說,華哥兒也是位實打實的好孩子,他們家如今這麼艱難,更離不開他……
族長又嘬了口旱煙,沉聲問秋華年,“華哥兒,這事你自己怎麼想?”
族長沉默的時候,秋華年也在根據對方的表情變化猜測他在想什麼。
“我隻想好好照顧九九和春生,哪裡都不想去。”他回答的很坦然,因為這全是心裡話。
“如果,他們不是讓你去那種受苦的地方,而是去享福呢?”
族長看著秋華年,詳細描述那樣的生活,“錦衣玉食,穿金戴銀,呼仆喚俾,每天什麼都不用做,再也不用起早貪黑地忙活,也不用受人的氣。”
如果不是場合不對,秋華年很想摸一摸下巴。
他當然知道自己長得好,穿越後因為成了哥兒,原本就清俊的容貌更精致秀氣了些,雖然沒有照過鏡子,但每天取水時,在水缸裡可以看得很清楚。
族長的言下之意秋華年明白,秋家人不傻的話,肯定不會再以兩鬥高粱的價格把他賣給村裡,而是會高價賣給追求美人的大戶人家。
“我不去。”秋華年直接說。
他是腦袋被驢踢了嗎,不在外麵自由自在地奮鬥,去被關在宅子裡,給不知什麼樣的人當小老婆?
“你清楚那是多好的日子嗎?”族長並未全信。
秋華年有種當時從大廠辭職回鄉村時,被hr恨鐵不成鋼地接連發問的既視感。
“多好都不是自己的。”秋華年笑得很篤定,讓族長無法再問。
反正再好的日子,也不可能有空調冰箱wifi和互聯網,秋華年懶得去想。
族長對秋華年說,“好,隻要你自己不想走,其他事情都有辦法。”
“最簡單的就是等雲瑟回來,你們帶上我的信,去縣裡公衙補一份婚書,正兒八經讓彆人挑不出毛病來。”
“這幾天以防萬一,你去鎮上搭著騾車,讓寶仁送你。”
杜寶仁是族長的長子,孟福月的丈夫。
秋華年沒想到這一趟還有意外收獲,得到了幾天免費騾車體驗券。
孟福月在旁邊跟著說,“華哥兒彆不好意思,同村同族,互相幫襯是應該的,誰沒個有急難的時候,現在還沒到春耕,寶仁閒在家裡也沒事乾。”
秋華年更深刻地認識了古代農村社會宗族的力量,它像一張巨網束縛著網裡的人,也承托著網裡的人。
道謝後走出正房,秋華年對孟福月說自己想多磨些糧食,問她能不能借騾車去拉一趟。
孟福月答應了,這次秋華年把家裡的玉米和泡好脫皮的高粱全磨成了粉,向孟福月、胡秋燕和鄰居家借了七八個大盆和木桶,將高粱製成澱粉,玉米麵放回缸裡留著吃。
坐騾車大幅度縮減了用在路上的時間,讓秋華年在三天內搞定了所有活,家裡所有高粱製成的澱粉曬乾後共120斤,夠用很久很久了。
副產品麵筋太多吃不完,秋華年把它們切成薄片,在太陽下曬乾收起來,吃的時候拿水泡軟就行了。
就這樣早上做糖、研究木工,下午坐騾車去鎮上賣糖,又過了五六天,秋華年數了數錢匣子裡的銅板,確認自己正式賺到了在這個世界的第一兩銀子。
一千枚銅板用細草繩從中間串起來,兩邊打結,沉甸甸一大串,秋華年將它們收好,等日後有機會去縣城時換成銀子。
今天他要早上就去鎮上,給紙筆鋪子的老板畫畫,背著背簍出門到村口,寶仁夫妻已經在騾車上等著了。
孟家就在清福鎮,這幾天寶仁天天送秋華年去鎮上,孟福月時不時跟著回娘家串門。
秋華年坐上車後,寶仁一揚鞭子,騾子小跑起來。
騾子後麵拉的板車沒有車廂,隻有一個底和兩側的扶手,下麵墊著稻草,初坐時還感到新奇,坐久了就會覺得顛人。
但無論如何,都比步行強上十倍。
孟福月和秋華年的關係越來越好,一點都不覺得送秋華年麻煩。
畢竟華哥兒實在是太會做人了,隻要搭車一定順帶塞點小東西,這幾天家裡小孩嘴裡糖就沒斷過。
雖然送人是族長親口答應的,他們也願意送,但一段關係有來有往才讓人覺得舒心不是?
秋華年到鎮上的紙筆鋪子,把背簍放下,店主王誠已經準備好了紙筆和幾色顏料。
“每年清明前後,都是祭紙賣得最好的時候,哪怕再困難的人家,也願意買點好東西,求祖先保佑。”王誠給秋華年說,“在縣城裡,講究的人家看不上香火鋪子批量印的祭紙,便會專門請人畫。”
“但縣裡請人畫畫價格太高,少說也得五十文,很多人有心無力,這就是其中的商機了。”
“我不求你畫的多好,隻要比印出來的清楚就行,一張畫給你八文,彆嫌少,不是我自誇,這門生意得有門路才能在縣城賣得出去。”
秋華年點頭,打量已經裁好的一厚疊紙,紙張用的是較為便宜的夾連紙,裁成和現代a4紙差不多大小長方形,畫隻需占三分之一的地方,餘下留著讓顧客自己寫祭詞和吉祥話。
“東家需要多少這樣的祭紙?”秋華年問他。
王誠不明所以,“自然是越多越好。”
他知道畫畫是慢功夫,所以隻希望秋華年儘量多畫一些。
秋華年換了個問法,“今年清明你估計最多能賣出去多少張這樣手畫的祭紙?”
王誠能想出這個主意,自然做過調查,“我打算賣十五文一張,估摸著最多能賣出去二三百張,但哪有這麼多畫給我賣。”
秋華年笑了笑,“那就畫三百張吧。”
王誠懷疑秋華年是沒聽懂自己的話,還有三天就是清明了,三百張?來得及?!
“我先畫幾張,東家看看行不行。”
秋華年說完就拾筆開畫,梅蘭竹菊、錦鯉仙鶴迅速在不同的紙上成型,王誠隻準備了墨色、朱紅和靛青三種顏色,秋華年將它們巧妙搭配,有濃有淡。
一刻鐘後,八張紙全部畫完了。
“這種完成度可以嗎?”秋華年問目瞪口呆的王誠。
王誠沒聽過完成度這個詞,但能理解大概意思,“可以,太可以了!”
當畫幅變小,加上其他顏色後,這個哥兒的畫也更好看了。
印畫不如手畫好,是因為印畫印不出濃淡變化,還容易串色糊墨,所以王誠對秋華年的要求很低,隻要稍微畫得像個樣子就行。
但現在,看到秋華年的成品,王誠甚至覺得,他可以提高售價,和那些專程請好手精細畫的高檔祭紙打擂台了!
王誠花了幾秒壓下躁動的心,告誡自己不要好高騖遠,抓住市麵上的缺口,薄利多銷才是正道。
反正這個哥兒畫的比印的還快,賣出去的多了,一樣賺得多!
王誠震驚於秋華年的繪畫速度,秋華年隻是笑笑,沒有多解釋。
上輩子他畫這幾張圖少說畫了上百遍,早就畫吐了,閉眼都記得下一筆的走向。
手掌大小的畫不需要太多細節,兩三分鐘畫一張豈不是手到擒來?
他又不追求什麼意境,什麼藝術,隻想做一個無情的賺錢打印機。
除了賣糖,秋華年一整天都在鋪子裡畫畫,王誠越看越高興,仿佛已經看到了大捧的銅錢,殷切地給秋華年沏了茶,中午還專程去食肆花八文錢買了一碗大肉麵犒勞他。
畫完一百張,秋華年收手,“我先回去了,明天和後天再各畫一百張。”
王誠不急,反正祭紙一天賣不完,“這一百張我先送到縣裡賣,其餘的等你畫好再送。”
王誠高興,給錢也爽快,點數過畫好的祭紙,直接給秋華年結清了這一百張畫的錢。
八文錢一張,一共八百文錢,加上今天賣糖的收益,秋華年馬上又能攢出一兩銀子了。
他心情愉悅地買了一斤豬肉,又去豆腐坊買了一塊豆腐,打算回家做豆腐燉肉吃。
下午五六點,不那麼濃烈的太陽下,健壯的騾子小跑著,拉著滿載而歸的人返回家中。
清福鎮路口,兩個鬼鬼祟祟的男人看著漸行漸遠的騾車,壓低聲音交談。
“今天又買肉了,真是出息了。”
“會做糖,會畫畫,以前怎麼沒見他有這能耐,吃裡扒外的東西,在家時肯定藏著。”
一想到秋華年賺的錢他們花不到,這兩個上梁村來的秋家人就抓心撓肝地難受。
早知道秋華年有這個造化,他們怎麼可能才兩鬥高粱就賣了他!這些錢和肉明明都該是秋家的!
“我看他是鐵了心,不會和我們回去的,隻要他不鬆口,我們就算騙回去也留不住,畢竟杜家村不是好惹的……”略年長的男人眯起眼睛,他是秋華年的堂哥秋富。
“大哥,那怎麼辦?聽說杜雲瑟還有五六天就回來了,到時候生米煮成熟飯,就來不及了。”秋華年同父異母的弟弟秋貴問。
秋富心裡也有些焦急,突然間,他腦海裡閃過下午看見的秋華年的臉,一個大膽的想法冒了出來。
“留不住,那就遠遠地賣走。”
“大哥,你的意思是?”
“我認識一個人牙子,專收好看的哥兒運到南邊去賣,我看華哥兒那張臉是有這個造化的。”秋富越說越覺得可行。
“我先和人牙子說好,一得手就立即裝車運走,杜家村的人來問,就說他是自願去南邊享福的,找不到本人作證,哪怕鬨起來也是咱們占理。”
秋貴覺得這個主意好,轉念又發現不好辦,“可這些天他出村一直有騾車接送,我們總不能潛進杜家村綁人吧?”
杜家村人住的密集,秋華年家前後左右都有鄰居,根本不可能得手。
秋富笑了,“彆急,三日後就是清明,家家出去上墳祭祖,杜家村的人不可能一直跟著他,總找得到機會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