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明:剛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 第一卷 第15章 想發財,就開海

第一卷 第15章 想發財,就開海(1 / 1)

推荐阅读:

沒有理會瞠目結舌的朱棣,曹爽撣了撣身上有些雜亂的稻草,重新回到了屬於自己的角落,頗有些意興闌珊的說道:"我大明禁止開海貿易,實在是一葉障目呐。"

"走海路?"

或許是頭一回聽到此等說法,朱棣的表情顯得有些錯愕,本是炙熱的眸子中滿是迷茫和不安。

早在洪武三年,他的父皇剛剛於南京建國稱帝,便下令關閉了太倉黃渡市舶司,而後又於洪武七年裁撤了從初唐開始,曆朝曆代均予以保留的船舶司,結束了對外的海上貿易。

不僅如此,就在前年的時候,他的父皇再次下旨強調,禁止臨海漁民私通海外諸國,甚至不準外藩有所往來。

此事不好辦呐。

聞聽仍在耳畔旁悠悠回蕩的呼喝聲,一牆之隔的朱元璋雖是沒有動怒,但神色間隱隱卻也有些不善。

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小子,竟敢說他一葉障目?

那波濤洶湧的大海,對於他大明而言,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呐。

像是猜到了朱元璋心中所想,一旁沉默不語多時的涼國公藍玉也罕見的拍起了馬屁,恭維道:"陛下的良苦用心,豈是那毛頭小子能夠知曉的"

雖說天威難測,但對於似他這樣追隨朱元璋多年的開國功勳而言,還真能夠體會朱元璋禁海的"良苦用心"。

畢竟在國朝初建的那幾年,福建浙江等地依舊時常遭受到方國珍,張士誠餘孽舊部的襲擾,使得地方上苦不堪言。

除了昔日的"競爭對手"之外,那些身材矮小,麵容憎惡的倭寇也時常漂洋過海,襲擾大明的沿海地區。

也正是基於此等原因,朱元璋方才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禁海",斷絕與海外的一切聯係以及貿易往來。

"這話咱愛聽,咱的高瞻遠矚,豈是那毛頭小子能夠體會的?"

"咱老朱的話,絕對錯不了"

聞言,朱元璋便是滿臉得意的點了點頭,隻是未等他跟身旁的藍玉多嘚瑟幾句,耳畔旁傳來的嗤笑聲便將其湧至喉嚨深處的話語重新咽了回去。

"不就是些方國珍,張士誠的舊部餘孽嗎?"

"大明朝都建國二十餘年了,難道還怕這些敗軍之將?!"

牢房中,曹爽不知何時,重新從地磚上起身,麵色漲紅的盯著眼前欲言又止的燕王朱棣,聲音很是激昂。

"自然是不怕的"不知怎地,在戰場上悍不畏死的燕王朱棣麵對著咄咄逼人的曹爽,竟是顯得有些心虛。

其實他也對於此事頗為不解,畢竟如今大明已然立國二十餘年,塞外雖然仍有北元餘孽未曾蕩平,但國內已然基本穩定,區區敗軍之將自是不足為慮。

"至於那些倭寇浪人,就更加無需多說!"

"我大明就該點齊兵馬,滅其國,絕其種!"

靜謐的牢房中,曹爽激昂的低吼猶如驚雷,猛然在燕王朱棣的耳畔旁炸響,令這位襲爵多年的"塞王"都是麵色一變。

這位瞧上去弱不禁風的曹先生,在剛剛提及"倭寇浪人"時所展現出來的殺機,竟比他麵對北元餘孽的時候,還要強烈許多。

與此同時,一牆之隔的朱元璋此時也是輕輕頷首,深邃的眸子中湧現了些許不解。

果然如藍玉所說,這個曹爽對於海外倭國,存在著令人難以理解的恨意。

國恨?家愁?

好像哪條都不太沾邊啊

"先生有所不知,父皇之所以決心禁海,其實並不是懼怕這些亂臣賊子,"就在朱元璋想入非非的時候,朱棣粗粒的聲音終是響起。

其目光中閃爍著些許異樣的神色,表情也頗為複雜,似是在猶豫要不要將其中涉及的"秘辛"告知給眼前的曹爽。

"不就是怕海外諸國來打秋風嗎?"不待朱棣做聲,曹爽不屑的聲音便接踵而至,使得牢房內外的父子儘皆目瞪口呆。

曹爽連這事都知道?

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的中原王朝們皆以"天朝上國"而自居,朝中官員和百姓們最喜歡見到的,便是所謂的"萬國來朝",但其中涉及到的"心酸"卻僅有少數人知曉。

因為標榜自身為"天朝上國",故而從漢使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後,西域諸國每次來京"朝貢",朝廷都會回贈以十倍,甚至數十倍的"賞賜"。

久而久之,便對朝廷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

不過好在受限於彼時的交通條件,西域諸國和中亞諸國前來"朝貢"的頻率並不算高,不過自從蒙元入主中原,恢複絲綢之路後,各國商人和使者簡直絡繹不絕。

大明剛剛建立的那兩年,諸多邊陲小國聞訊紛紛趕來"朝貢",其中不乏利欲熏心者,隨意從海外尋了幾名樣貌怪異,語言不通之人,便敢自稱使團,前來南京朝貢,並得到了朝廷巨額的"還禮"。

正是因為不堪這些邊陲小國以"朝貢"為名,不斷的打秋風,朱元璋方才在痛定思痛之後,關閉了國內的船舶司,並不顧沿海百姓的生計,嚴令下海。

"先生的意思是,我大明可以通過海上貿易,獲取大量的財政收入?"

朱棣的腦子不算太笨,很快便領悟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然,殿下難道就沒有想過嗎,前宋偏安一隅,疆域遠不如我大明廣袤,但其財政卻是頗為優渥的原因嗎?"

"不僅如此,就連那蒙元入主我中原之後,都依舊大力開展海上貿易,色目商人屢見不鮮。"

"這其中的原因,殿下難道沒有想過嗎?"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大明雖是立國二十餘年,朝廷也重農抑商,但僅靠固定的田稅,大明實在難以擁有富足的財政收入。

不僅如此,若是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問題便決定"禁海",大明不僅會因此失去一條重要的財政來源,還會與"大航海時代"漸行漸遠,漸漸跌下世界霸主的神壇。

總而言之一句話:想發財,就開海。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