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叔這段時間被派往魯中山區萊蕪一帶活動,他不方便透露太多,隻是連聲感謝劉子魁的搭救。
劉子魁有些慚愧:“那都是錢掌櫃謀劃安排的,我就是跑了跑腿,實在沒出多少力。”
“我都聽說啦,你是整個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不是看你年紀小,日本憲兵怎麼可能允許你進入他們駐地大院呢?沒有你冒險去給叛徒送報紙,他也不會上當追到憲兵隊去,總之多虧了你,這份恩情我記一輩子。”
老周一直都很關注劉子魁的動向,從報紙上看到了少年寫的兩篇文章,得知這少年最近又戳破了“國軍征兵點血案”的陰謀,深感欣慰。
劉子魁問起錢掌櫃的動向,老周叔說組織上考慮到錢掌櫃敵後工作經驗豐富,將其派到了局麵更複雜,鬥爭形勢更危險的省城濟南主持工作,現在輕易是見不到了。
因為兩人各有任務在身不便多聊,老周叔臨走前叮囑少年多向身邊的同誌學習,儘快成長起來,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並肩戰鬥。
劉子魁欣然答應著,上級考慮到各位辦報人員太過辛苦,加速了調派乾部的進度,各報刊編輯部都增加了許多“扛起槍來能打仗、拿起筆來能書畫、動起口來能宣傳發動群眾”的多麵手。他知道自己的差距,每天都在努力跟上大家的腳步。
在老周叔這些經驗豐富的地下交通員幫助下,根據地印刷的大量報刊雜誌迅速擴散到山東各地,一夜之間出現在大街小巷和千家萬戶,在軍民之間產生了巨大反響。
先是在印刷所周邊辦公的宣傳員們,每天第一時間讀《新華日報》的通訊稿,看到文章裡詳細報道多場戰鬥的作戰經過,生動描寫軍民的英勇戰鬥形象,紛紛感慨原來文章可以這麼寫。他們開了一場又一場的研討會,現場學習通訊寫作技巧。
其次是部隊裡的戰士們,他們讀完《夜襲桑掌橋》《獅腦山之戰》《我們並未失掉一條槍》《寒王的伏擊戰》等通訊文章後豁然開朗,原來仗還可以這麼打?基層指戰員戰意高昂,對標周邊的交通要道製定作戰計劃,爭先恐後地寫下請戰書、決心書、保證書,想要好好教訓當地的小鬼子。
然後是根據地和淪陷區的黎民百姓,看到八路軍在縱橫千裡的戰線上扒鐵路、炸橋梁、攻車站、拿礦山,日軍竟然屢戰屢敗毫無辦法,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鬼子也不是不可戰勝的。他們對八路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種畏懼抗日,妥協苟安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
最後,日本憲兵隊被這些報紙搞得焦頭爛額,他們瘋狂沒收宣傳讀物,嚴密搜查中共辦報人員,甚至調集泰安、新泰、萊蕪等地的軍隊對蒙山地區展開大掃蕩,企圖鏟除根據地的印刷所。
不過掃蕩部隊還沒出城就被盯上了。
9月中旬,駐泰安的日軍長島旅團抽調一個大隊五六百人,又從新泰、萊蕪等地集結了偽軍四五百人,攜帶九二步兵炮2門、迫擊炮5門,裹脅了大批民夫運送輜重糧草,意圖向東進犯蒙山地區。
老周叔發動群眾密切關注日偽軍動向,幾乎每隔一小時就向上彙報一次,準確判斷出了日軍意圖。
山東縱隊的指戰員迅速做出了阻擊方案,他們活學活用報紙上提到的遊擊作戰技巧,抽調戰鬥骨乾組成十多個戰鬥狙擊小組,攜帶機槍、擲彈筒等武器,每隔5裡埋伏一個小組,采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打擊、牽製敵軍。
主力部隊主力實行機動作戰,把敵人吸引到楊家橫一帶的伏擊點。楊家橫是個海拔300多米的山頭,三麵陡坡毫無遮蔽,山頂還有一個舊山寨遺址。日軍的步兵炮和重機槍仰射威脅不大,反而因遭到八路軍的包圍和反衝鋒死傷慘重。
這一戰斃傷敵中隊長、偽大隊長以下共約200餘人,俘偽軍10餘人,擊毀火炮3門,重機槍2挺。另外,戰鬥還取得了一個意外戰果,駐守萊蕪城的池田中隊長在行軍路上被狙擊小組連人帶馬射成了篩子。
因此人凶狠殘暴濫殺無辜,就連部分漢奸和偽軍也被其刀劈、活埋。被八路軍擊斃後,城內城外、各行各界、上上下下,以至敵偽政權內部都當了頭號喜訊,老少奔走相告。萊蕪縣“維持會”的一個科長,區“維持會”的一個會長也捎信向八路軍表示祝賀,說是為萊蕪人民除了一個大害在敵占區裡出現了一個抗日熱潮……
不過“百團大戰”也早地暴露了八路軍的力量,引起了重慶國民政府的猜忌,加快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布局。
就在楊家橫戰鬥發生的時候,駐紮在沂蒙山區的東北軍第57軍,其軍長繆澂流居然與侵占徐州的日本鷺津師團勾結,簽訂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密約。
雙方約定各據點互不撤兵,互通情報,並規定了地上空中的聯絡信號:遇飛機來襲,以白布鋪地,用阿拉伯“5”字作標誌;部隊相遇,黨旗下綴白布左右招展識彆之;在徐州設聯絡站,借電台一部,互相規定密碼等。
要不是57軍是曾經參加過西安事變的抗日隊伍,內部的幾位愛國將領獲悉密約發動了“九·二二鋤奸”行動,勢必將對魯南根據地造成嚴重破壞。
另外,日軍也加強了對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專門從華東、華中調回一個師團的兵力,喊出了“見共黨不報者,殺;供八路軍一粒米者,殺”的口號,開始對老百姓實施“三光”政策。
從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冬天開始,日偽軍對魯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蠶食、分割、封鎖的同時,瘋狂推行以“強化鄉村自衛力量、建立反攻自衛團和保甲製”等為內容的治安強化運動,致使根據地嚴重萎縮,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形成“南北十餘裡,東西一線牽”“一槍打透的根據地”的被動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