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關於八路軍“百團大戰”取得第一階段勝利的戰報,由重慶八路軍辦事處轉呈到蔣委員長麵前的。
老蔣心情複雜地把戰報推給那些吵鬨的高級將領,然後背著手出門了。
以往取得了勝利的戰報,他都會大肆宣揚通令嘉獎,最不濟也要批上一個“可”字,但這次什麼都沒說。
他那些手下看完戰報全都傻了眼,因為這一頁紙的內容太震撼了,這震撼不是來自八路軍出擊平漢、正太、同蒲等鐵路沿線,取得的戰績,而是在他們印象裡八路軍總共三個師的建製,怎麼一下子集結了105個團,幾十萬人的兵力?
這個規模遠遠超過了國軍整個參謀機構事先對八路軍規模的設想,也動搖了他們對於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決心,連帶著眼前這個“山東征兵點血案”似乎都變得“正確而悲壯”起來。
當這些司令、長官不再追究責任,整件事就不了了之。後來王茂生在《遊擊報》上撰文替那名國軍少尉惋惜,一位參加過台兒莊血戰,沒有死在日本人炮火下的少尉軍官,最終卻卷入破壞抗戰的陰謀之中,慘死在軍統特務的手下。通過這件事民眾應該看到,到底是誰在破壞抗戰,是誰不打日軍專坑友軍?
他慷慨激昂地把文章寫好,走完審稿流程後安排人送往蒙山印刷所。
魏俊傑和劉子魁卻推三阻四起來。
魏俊傑在這次采訪中好不容易勇敢了一次,卻差點死在亂刀之下,回來後徹夜難眠情緒不太好。他為了逃避工作找借口,說按照原來的分工,交通員是劉子魁的職責,既然人家已經回歸,這跑腿的活就該還回來。
劉子魁心中不爽:“之前有自行車騎的時候你搶著乾,現在自行車被砸個稀爛了你想起我來了,憑什麼啊?”
王茂生開始厭煩這兩人的互掐,點名讓劉子魁去,理由是這小子跑得快,能儘快把這期報紙刊印分發。
不過他很快就後悔了。
因為劉子魁前腳出門,一份上級指示後腳就到了,要求即日起根據地的所有報刊雜誌都要配合宣傳“百團大戰”,《遊擊報》下一期的頭條報道必須得轉發《新華日報》的通稿。
原來國民政府對“百團大戰”的態度急轉直下,前些天還命令駐華北的國軍予以配合,現在馬上就以軍事保密為由,要求國統區的報紙刊發的新聞不能出現部隊番號、作戰地點,更不得出現“百團大戰”的字樣。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幾乎壟斷了國統區的軍事新聞,它報道什麼,民眾才知道什麼,所以即便八路軍在敵後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國統區的群眾知之甚少。
中央指示要聲援在華北作戰的八路軍129師、120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山東抗日根據地也要進行廣泛宣傳配合,來擴大百團大戰的影響力,增強全國軍民抗戰鬥誌,提振抗戰必勝的信心。
《遊擊報》慣例是七日出版一期,錯過這一期要再等七天,那顯然是要犯錯誤的。所以王茂生隻好一麵組織稿件重新排版,一麵安排魏俊傑去把劉子魁追回來。
可沒了自行車的魏俊傑,怎麼可能追得上飛毛腿少年呢?半天之後他拖著疲憊的雙腿回來,兩手一攤罵罵咧咧:“這臭小子屬兔子的吧,我跑了二十裡都沒追上……”
王茂生心中早有預感,歎了口氣道:“算了,啟動備用方案吧。”
他的備用方案就是讓魏俊傑把新的版樣帶到蒙山印刷所,加印一期“號外”。
魏俊傑看了新華日報的通稿後忍不住驚訝:“我的個乖乖,一百多個團,在綿延數千裡的戰線上,在同一的意圖、同一的計劃之下配合作戰,這也太厲害了,咱們什麼時候也搞一場大的?”
他問出了山東抗日根據地所有軍民關心的大問題,大家通過不同渠道得知了“百團大戰”的消息後,全都摩拳擦掌準備大乾一場。
但王茂生有一種預感,部隊正處於一個特殊時期,應該不會打這麼大規模的戰役,不過現在上級首長們也沒有確定的事情,他還是不要亂講得好。
魏俊傑沒得到確切答案,隻能揣好版樣急急上路。
他不會想到,在他離開白彥的當天下午,王茂生也急急上路趕往蒙山印刷所。
因為《新華日報》開設“百團大戰通訊”專欄,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出一係列有關百團大戰的報道,戰鬥消息、戰地通訊、戰役評論。上級命令《遊擊報》等報刊全文轉載,每期都不落。
也就是說,包括《遊擊報》在內的許多報刊將臨時改為日報,每天出版一期。為了方便印刷出版,他和所有編輯人員集體轉移到蒙山印刷所附近辦公。
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根據地的各大報刊每天都要印刷出版,印刷機被搖得冒煙,工人甚至專門將設備改成了腳踏式來增加效率。
不過每天都印這麼多報紙出來,如何分發出去又成了問題。
過去靠各自的交通員攜帶會駐地,分發給各自的閱讀群體,光來回的路程就要一兩天時間,現在光靠他們可不夠。
為了提高效率擴大影響力,儘快讓山東民眾看到消息,王茂生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牽頭向上級請示動用地下黨組織的交通線。畢竟根據地大都處於山區,絕大多數是識字率低的農民,把報紙發給他們意義不大,真正需要鼓舞士氣的是日戰區的城裡人。
這是一個大膽又冒險的舉動,但又確實是最好的辦法,組織上經過討論後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就像上一次支援運送印刷機器一樣,潛伏在各縣城、鄉鎮上的地下交通員們從四麵八方趕來蒙山,在山前的接頭村莊取了幾百份各種刊物,再各顯神通帶回他們的駐地去。
雖然山東抗日部隊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與到“百團大戰”之中,但是這些新聞工作者和地下工作者每天都在勤勉工作,用他們的方式戰鬥著。
劉子魁也因此獲得了與老周叔重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