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重生於紅樓末年 > 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525章 平定西北(三)

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525章 平定西北(三)(1 / 1)

推荐阅读:

袁綿侯、李過之兩部人馬前來長安乞降一事,經《長安早報》報道,並由遠在千裡之外的《江南晚報》轉載以後,很快就傳遍了金陵城中的大街小巷,這座繁華的都城就像被投入巨石的平靜湖麵,掀起了層層波瀾。

在金陵的皇宮之中,朝堂之上的氣氛凝重而熱烈。平日裡身著華麗朝服、神色威嚴的大臣們,此時都一改往日的沉穩,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聲此起彼伏。

“陛下,這袁綿侯、李過之兩部人馬,雖說之前是雜牌軍,但如今前來乞降,必是走投無路。他們在亂世中艱難求生,處境著實可憐。”一位年邁的文臣,顫顫巍巍地出列,拱手說道,“臣以為,我朝一向以仁義為本,此時若能接納他們,施以援手,不僅能彰顯陛下的仁慈之心,更能讓天下人看到我朝的寬厚胸懷,日後定能吸引更多有誌之士前來歸附。”

他的話音剛落,立刻有一位武將站了出來,雙手抱拳,朗聲道:“大人此言差矣!這兩支雜牌軍,此前一直四處流竄,雖說是迫於無奈,但也給各地百姓帶來了不少麻煩。他們的底細我們都不清楚,誰能保證他們此番乞降不是心懷叵測?若是貿然接納,萬一他們在我朝內部生出事端,那豈不是養虎為患?”

朝堂上的大臣們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接納,認為這是擴充實力、展現仁德的好機會;另一派則堅決反對,擔心會帶來潛在的危險。雙方各執一詞,爭論得麵紅耳赤。

而在金陵城的街頭巷尾,百姓們也都在熱議此事。茶館裡,說書先生正唾沫橫飛地講述著袁綿侯、李過之兩部人馬的傳奇經曆,引得眾人聽得如癡如醉。

“聽說這袁綿侯原本也是個窮苦人家的孩子,為了活命才被迫落草為寇。後來他帶領著一幫兄弟,在亂世中苦苦掙紮,就是想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如今來乞降,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啊。”一位茶客感慨地說道。

“是啊,這李過之也是個可憐人。他的家人都在戰亂中喪生,他為了給家人報仇,才拉起了一支隊伍。現在走投無路了,來咱們金陵城乞降,咱們可不能太絕情了。”另一位茶客附和道。

然而,也有一些人對此表示擔憂。“這些雜牌軍,說不定就是來騙吃騙喝的。他們要是在長安城裡搗亂,那可怎麼辦?陝省老百姓飽經戰亂之苦,好不容易才過上了幾天舒心日子,可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了啊。”一位老者皺著眉頭說道。

在金陵的文人雅士圈子裡,大家也都在談論著這件事。一些文人墨客紛紛揮毫潑墨,寫下了自己對這兩支雜牌軍的看法。

有的認為他們是時代的受害者,值得同情和接納;有的則認為他們是擾亂社會秩序的不安定因素,應該謹慎對待。

一時間,金陵朝野上下都被這兩支乞降的雜牌軍所吸引。人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既有同情和憐憫,也有懷疑和擔憂。

這場關於袁綿侯、李過之兩部人馬的討論,不僅反映了金陵城的社會風貌,也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多麵。而最終,朝廷將會做出怎樣的決策,這兩支雜牌軍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都成為了金陵城人們心中的一個謎團。

最後,還是新民帝周進乾綱獨斷,做出了接納袁、李兩部人馬的決定。

“即便朝廷的財務形勢再不寬裕,但也不能公然將對方拒之門外不是?而且,鬆江海貿收入,每年都有不少增長,咱們隻要狠狠心,咬咬牙,這筆意外開支,也不是不能承受。”

“袁、李兩部人馬真要因為饑寒交迫,鬨出人命來了,那大家臉上也都沒有光彩不是?”

有了新民帝周進這一番話,金陵新民朝廷便在第一時間,向陝省巡撫衙門發文,調集了上萬件棉衣、數十萬斤糧食,對袁、李兩部人馬進行接濟。

但這還隻是第一步,雖然成功地安撫住了上萬投降士卒,但在給予這些投誠者何種福利待遇的問題上,各方意見又再一次陷入到了廣泛爭執之中。

尤其是張詩韻一係和白秀珠一係,在這個問題上難得地達成了一致意見,她們倆都不願意看到韓奇再次立功,從而增加韓雪貴妃的兒子、鎮南王周登的奪嫡機會。

故而金陵新民朝廷,對於袁、李兩部人馬開出來的條件,固然不算苛刻,但也遠低於袁、李兩部人馬的普遍預期。

冬日的長安城外,寒風凜冽,吹過那片臨時搭建的營帳,發出陣陣呼嘯。

袁綿侯和李過之站在營帳前,望著營地裡那些神情各異的士卒,心中滿是無奈與焦慮。

就在不久前,他們帶領著這兩部人馬向金陵新民朝廷乞降,本以為從此能有個安穩的歸宿,過上好日子,可如今,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的一擊。

前些日子,朝廷送來了糧食和棉衣,讓這些許久未曾吃飽穿暖的士卒們喜出望外。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朝廷的關懷,對投效金陵新民朝廷充滿了樂觀的期待,以為從此能成為正規軍,有穩定的收入,能保家衛國,建功立業。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投降容易,想要被吸納進入周進一係各地新軍,卻困難重重。

新編陝軍總兵李信倒是對他們隊伍中的燧發槍手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李信親自來到營中,與袁綿侯、李過之二人商討此事。

他目光炯炯,言辭懇切地說道:“二位兄弟,你們隊伍裡那些熟練的燧發槍手,那可都是難得的人才。在如今這亂世,火器的作用愈發重要,有了他們,我們的新軍實力就能更上一層樓。隻要是這樣的苗子,我李信有多少接受多少。”

袁綿侯和李過之心中一喜,本以為這是個好機會,能讓大部分兄弟都有個好去處。可他們很快就發現,受製於物資供給,他們兩部人馬中的燧發槍手本來就少得可憐,而那些熟練且有一定經驗的,更是如同鳳毛麟角。大部分士卒,依舊習慣於使用傳統的弓箭、刀矛作戰。

對於這部分士卒,出路則變得十分狹窄。隻有極少部分有一定文化水平、能讀書識字的人,有機會被地方州縣巡檢部門接收,吃上皇糧。而其他絕大多數人,都麵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解甲歸田。

當這個消息在營地裡傳開時,士卒們的臉上滿是震驚與失望。他們原本以為投降朝廷就能改變命運,可如今卻要被遣散回家。

遣散費雖然人人都有份,按照級彆大小,從十兩銀子到上百兩不等,但這對於他們來說,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這可怎麼辦?我們在外麵闖蕩了這麼多年,早已習慣了刀口舔血的日子,現在讓我們回家種地,我們根本就不會啊!”一個年輕的士卒滿臉焦急地說道。

“是啊,我們家裡早就沒什麼人了,回去也不知道能做什麼。這遣散費花完了,我們又該如何生活?”另一個年長一些的士卒也唉聲歎氣地附和道。

袁綿侯和李過之看著士卒們的反應,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他們想讓這些人早些拿到遣散費走人,畢竟這樣僵持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但他們也清楚,不能再動用往日那般狠辣手段了。現在他們已經投降朝廷,一切都要按照朝廷的規矩來辦。

“兄弟們,我知道大家心裡都不好受。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朝廷有朝廷的難處,我們也得理解。”袁綿侯站在營帳前,大聲地對士卒們說道,“遣散費雖然不多,但也能讓大家維持一段時間的生活。等回到家鄉,大家可以用這筆錢做點小生意,或者租幾畝地,好好過日子。”

然而,他的話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士卒們依舊滿臉不滿,盤桓在長安城外不走。他們覺得自己被袁、李兩位大人拋棄了,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甘。

就在這時,李過之走上前,試圖安撫大家的情緒:“兄弟們,我們當初選擇投降,就是為了能有個更好的未來。雖然現在的情況不如我們所願,但我們也不能自暴自棄。大家先拿著遣散費回家,等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一起想辦法。”

可士卒們根本聽不進去。他們圍在袁綿侯和李過之身邊,七嘴八舌地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和訴求。有的要求朝廷增加遣散費,有的希望能有其他的安置辦法,還有的甚至威脅說如果不解決問題,他們就重新上山為寇。

局麵一時間陷入了僵局。袁綿侯和李過之無奈地對視一眼,他們知道,這件事情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掌控範圍。如果不能妥善解決,不僅會影響他們在朝廷中的形象,還可能引發更大的麻煩。

無奈之下,袁綿侯決定親自前往長安城內,向朝廷官員反映情況。他找到了負責此事的官員,言辭懇切地說道:“大人,我們的兄弟們都是真心想要投效朝廷的。他們現在之所以不願意離開,也是因為對未來感到迷茫和擔憂。還望大人能體諒他們的難處,給他們一個更好的安置辦法。”

這名官員皺著眉頭,沉思片刻後說道:“你們的情況我已經了解了。朝廷也不是不想妥善安置他們,隻是目前確實麵臨著諸多困難。物資有限,無法將所有人都納入新軍。而且,這些習慣於使用冷兵器的士卒,在新軍中也很難發揮作用。”

袁綿侯聽了,心中一沉,但他並沒有放棄。他繼續說道:“大人,我知道朝廷有難處。但這些兄弟們都是跟著我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就這樣被遣散回家,無所依靠。能否在其他方麵給他們一些機會,比如讓他們參與一些工程建設,或者在地方上做一些維護治安的工作?”

官員猶豫了一下,說道:“你的建議我會向上級彙報。但具體如何處理,還需要等上麵的指示。你們先回去安撫好士卒們的情緒,不要讓事情進一步惡化。”

袁綿侯無奈地回到了營地,將官員的話告訴了李過之和士卒們。雖然大家都知道事情有了一線希望,但心中的焦慮和不安卻絲毫沒有減少。他們不知道朝廷最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日子一天天過去,朝廷的指示卻遲遲沒有下來。長安城外的營地依舊彌漫著緊張的氣氛,士卒們的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袁綿侯和李過之整日憂心忡忡,他們不知道這場僵持的局麵還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

在這個寒冷的冬日裡,袁、李兩部人馬的命運,就像這漫天的風雪一樣,充滿了不確定性。

好在對於袁、李兩部人馬的接收、整編問題,韓奇、李信二人也對此高度關注。

尤其是韓奇,他是恨不得立馬從朝廷手中,拿到更多遣散費,好把這兩部人馬遣散回家了事。

但問題是,韓奇雖然是西北勸降特使,是金陵新民朝廷在西北的全權代表,相當於前朝欽差大臣,但因為朝中有人掣肘,韓奇在諸多事情上都不能做主,故而在招降一事上進展緩慢。

新編陝軍總兵李信自然也聽到了風聲。新民帝周進要搞諸子奪嫡這一套,他是不想參與,也不敢參與,但繞開朝堂之爭,解決袁、李兩部人馬如何遣散的問題,他倒是有一些成熟想法。

“你和三晉行省巡撫馮紫英大人可有交往?”李信詢問道。

“我們都是老朋友了,但馮紫英大人尚未入閣,隻是一名地方官員,讓三晉行省接收袁、李兩部人馬,承擔相應開支,縱使老馮同意,三晉行省議會怕是也會駁回吧?”韓奇苦笑道。

如今不比以前了,地方督撫雖然仍舊是封疆大吏,但權勢卻大不如前,涉及到各地的重大政策措施,在頒發前都需要經由當地議會審查同意。

韓奇不明白,李信在這個問題上,向他提及三晉行省巡撫馮紫英,究竟是何用意?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