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大唐李承乾:請陛下稱萬歲 > 第六百九十九章 祭祀先帝,焚燒王印(今日一更)
背景色:字体:[]

第六百九十九章 祭祀先帝,焚燒王印(今日一更)(1 / 1)

推荐阅读:

洛陽,乾元殿。

銅鶴靜立,青煙嫋嫋。

李承乾坐在禦榻上,平靜的看著眼前的高句麗王印,新羅王印和百濟王印。

一時間,光影變幻。

腦海中不自禁的流過這些年,大唐在東島的諸般用兵。

當年父皇太宗皇帝東征高句麗,在他的暗中協助下,一口氣打到了大同江,從而定下了大唐在安東的優勢。

這裡麵不知道多少將士死在了安東。

還有岑文本和阿史那·思摩,也因為凍寒有傷而死。

便是他的父皇,也因多年舊傷複發,最後幾年,將朝政完全委托在他的手裡。

李承乾收回目光,輕輕抬頭,看向殿外。

他自己呢?

他登基以來,在西線擊破吐蕃的威脅之後,便將精力放在了東島之上,尤其是李勣坐鎮君陛城多年,內外籌謀終於破泉蓋蘇文,然而挑撥三國內亂,彼此攻伐,最後掌握三國軍權,逼高寶藏不得不獻國自保。

雖然有些不擇手段,但為了大唐,一切終究是成了。

東島三國徹底歸入大唐,日後東島的諸軍可以逐漸的減少,東島的軍費,也會因為得到整個東島三國的財富,而使朝中能夠極大的放鬆。

“陛下!”長孫無忌站在一側,拱手道:“高寶藏,金法敏,扶餘隆,及三國王室的所有人,已在送往洛陽的路上……”

李承乾輕輕擺手,說道:“去長安,等他們抵達洛陽之後,朕就啟程返回長安,然後祭祀獻陵,祭祀昭陵,大唐從高祖皇帝起,從開始對東島用兵,到今日算是徹底結束了。”

今年以後,大唐在東島的布置,就不是用兵了,而是內部清肅叛亂。

“是!”長孫無忌認真的拱手。

他知道,當年皇帝就曾經說過,他要用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三國的國王,一起來獻俘昭陵。

讓先帝看一看,他心中的所願完成了。

“另外。”李承乾輕輕側身,說道:“傳旨,朕要以這三枚王印,去祭祀嵩山,以嵩山祭告上蒼,同時祭告父皇。”

“喏!”許敬宗從一側起身,然後肅然拱手,然後快步轉身離開。

“陛下!”長孫無忌等李承乾稍微平靜一些,才接著說道:“陛下,吐蕃國使現在還在長安等著呢。”

“找人傳句話,許他隨朕一同祭祀獻陵和昭陵,之後,朕會找時間見他的。”李承乾輕輕擺手。

“喏!”長孫無忌認真拱手。

從今年三月下旬,李承乾就東巡洛陽,以太子李象監國,尚書左仆射李勣留長安輔政,長孫無忌隨駕洛陽。

安東的事情,雖然今日才一步步進行到此,但實際上,全部都在朝廷的掌握之中。

實際上從今年開始,大唐的戰略重心,便已經逐漸的朝著吐蕃轉移。

所以,吐蕃國使來長安,李承乾便提前一步到洛陽東巡,而吐蕃國使則硬是被他留在長安晾了小半年。

……

“在祭祀昭陵之前,東島的一些事情,也需要提前處置妥當。”李承乾將三枚王印推到一旁,然後認真說道:“這兩年定下的前往安東大都護府任職的官員,現在可以先行啟程一批……傳話下去,走得早的,去了安東任職優待。”

“喏!”長孫無忌凜然拱手。

安東大都護府,越是靠近海邊的,越是靠近北邊的,可中原的聯係就越緊,裡外行事就越方便。

這些一般都是會被世家子弟所占,但現在,皇帝卻以誰到的早誰就任好的職位。

這有問題嗎?

這當然沒有問題。

一切以國事為重,誰管你那麼多的蠅營狗苟。

這麼多年了,長孫無忌越發的了解李承乾。

扶持寒門,打壓貴族,清查隱田,打擊惡錢,引誘世家將主要精力轉移到東島三國和西突厥。

原因在於皇帝吸取了兩漢滅國的教訓,在儘可能的避免世家大族侵占天下賦稅。

賦稅啊,天下根本。

“另外!”李承乾稍微抬頭,說道:“這一次雖是以高句麗的名義滅的百濟和新羅,但軍中將士出力不少,我們也不能一筆抹殺,所以軍功授田之事必須在安東迅速的推展開來。”

“陛下的意思是說,這一次軍功授田,全部放在安東?”長孫無忌有些驚訝的抬頭。

“不然還能是哪裡呢?”李承乾輕輕敲敲桌案,說道:“軍中將士的授田,儘可能的集中在一起,告訴他們,如果願意家中遷移到安東,那麼免賦三年,家中額外授田,若是不願意遷移家中,那麼就將田地交給安東大都護府軍屯吧。”

“嗯!”長孫無忌有些沒有聽明白。

“等到戍期滿了,在回朝的時候,可以將田地賣給安東大都護府,由大都護府接下來進行統一處置。”李承乾稍微停頓,說道:“安東的授田,不管是百姓,還是世家,又或者是軍中將士,全部按照朝中的規矩授田,每人一百畝。”

“陛下放心,世家那些人做事,還是會守規矩的。”長孫無忌拱手,笑著說道:“他們會保證有足夠的族人遷移到安東,不過是用宗族的力量率先取一些良田罷了,而宗族從每家當中抽一些入宗族而已。”

“這樣便好。”李承乾鬆了口氣,道:“朕要的,無非就是有足夠的稅收罷了,隻要不是一開始就隱田,什麼都好說。”

“是!”長孫無忌神色肅然起來。

“最後,安東諸事有一個規矩必須明確。”李承乾看向長孫無忌,說道:“隻要完全心歸大唐的三國子民,那麼安東都護府上下,還有各家宗族世家,都必須從心底將他們完完全全的當做唐人來看,不許有任何欺壓。”

“臣領旨。”長孫無忌認真的拱手,道:“安東百姓得來不易,隻要願意歸心大唐,那麼自然就是唐人,是自己人。”

李承乾滿意的點點頭。

有些事情,哪怕他千叮嚀萬囑咐,但平等這個詞是不可能出現在安東的。

宗室,世家,遷移百姓,還是本土歸唐的人,願意誠心歸唐,不願意誠心歸唐的,反對大唐要複國的。

林林種種。

但那些本地人願意心歸大唐的,就必須全部當作唐人來看待。

隻有越來越多的東島人將自己當成是唐人,整個東島才會徹底的歸心大唐。

“至於其他的,朕就不多問了,安東大都護府上下,行事都能處理乾淨。”李承乾身體稍後靠後,說道:“天下世家進了遼東,諸般手段也不用朕操心,三國舊族他們輕鬆就能夠拿捏。”

世家大族的手段,聯姻,收做學生,舉薦做官,商業合作。

拉攏,打壓。

請客,斬首,收下做狗。

這些手段,他們熟的很。

“是!”長孫無忌拱手,然後抬頭道:“這一次劉仁軌特彆奏稟,在百濟發現了有倭國人介入。”

“倭國!”李承乾輕輕冷笑,說道:“他們也不怕朕順勢派人殺到倭國去,直接滅了他整個倭國。”

“陛下!”長孫無忌麵色凝重起來。

李承乾擺擺手,說道:“朕沒有打倭國的打算,畢竟那一段海路也不好走……當然,反過來講,他們若是有心介入安東,將來也能走海路,告訴劉仁軌和劉德敏,讓他們仔細防備。”

“喏!”長孫無忌肅然拱手。

“還有。”李承乾深吸一口氣,說道:“召沈州刺史崔仁師回長安。”

“喏!”長孫無忌凜然拱手,他知道,蘇勖從來不是治理安東大都護府的正式人選,皇帝真正看中的是崔仁師。

崔仁師做過戶部侍郎,做過吏部侍郎,簡州刺史,定州刺史,沈州刺史。

當年如果不是崔敦禮先一步成為兵部尚書,恐怕崔仁師早就成了吏部尚書,一步慢,步步慢啊!

“至於其他的正式任命,等到祭祀昭陵之後再說。”李承乾神色肅然起來。

“喏!”

……

秋風已起,紅葉微枯。

禦輦在莊敬殿落下。

李承乾剛剛走近點頭,蘇旖已經上前福身道:“參見陛下!”

“平身吧。”李承乾微微擺手,然後走到了內殿主榻坐下。

蘇旖親自接過一碗茶奉上。

李承乾抿了一口,然後對著蘇旖招招手。

蘇旖這才有些害羞的坐進了李承乾的懷裡。

李承乾抱住蘇旖,貼住她的臉頰,握住她的十指,輕聲說道:“旖娘,明年嶽丈就能夠回來了。”

“嗯?”蘇旖驚訝的抬頭,忍不住的問道:“真的嗎,阿耶要回來了?”

“是!”李承乾點點頭,說道:“不過不是在長安,而是在洛陽,朕會讓嶽丈任洛州都督。”

“洛州?”蘇旖心裡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說道:“陛下如今每年都東巡洛陽,隻要讓臣妾跟著,臣妾每年就都能有半年的時間見到阿耶,阿母也可以跟著來洛陽。”

皇帝每年東巡洛陽,朝中都會有一大批人跟著一起來。

到時候,李承乾的姑母南昌公主也可以跟著一起過來。

“這個自然。”李承乾微微抬頭,說道:“嶽丈任洛州都督,貴妃的父親調任雍州都督,丘卿調任禁衛大將軍,不過你阿兄,就要從東宮調出來了。”

“嗯?”蘇旖有些詫異,問道:“怎麼阿耶剛剛調回京,阿兄就要調走了?”

“他做太子家令已經十年了,也該動動了。”李承乾搖搖頭,說道:“正好,沈州刺史空缺了下來,讓他調任沈州刺史便是,反正嶽丈之前做過沈州刺史,而且遼王府也在沈州。”

蘇旖的兒子是李承乾的七子遼王李邈,安東想要安定下下來,遼東的位置非常關鍵。

一聽到兒子,蘇旖便不再多說什麼,點頭道:“一切按陛下安排便是,隻是阿兄臨走前,和阿耶能不能相處一陣。”

李承乾刮了一下蘇旖的鼻梁,笑著說道:“當然可以,那些都是明年的事情了。”

“多謝陛下!”蘇旖有些開心的笑了起來。

“走吧,陪朕午睡一陣。”李承乾直接抱起蘇旖走向的床榻。

老夫老妻了,蘇旖仍舊忍不住的臉紅了起來。

……

文思殿中,兩側偏殿人員來往不息。

李承乾坐在禦榻之上。

秘書監陸敦信站在丹陛之下,拱手道:“陛下,長安那邊,吐蕃國使一直在安靜的待著,並沒有多少異樣。”

李承乾放下手裡的《春秋》,平靜的搖頭道:“吐蕃人行事,向來陰詭,吐蕃國使不動,那麼說明私底下便已經有人在動了,他不過是在表麵身上吸引目光罷了。”

陸敦信麵色凝重,拱手道:“那陛下,該如何應對?”

李承乾稍微抬頭說道:“吐蕃人要動,能動用的無非就是光軍潛伏在長安的人手了,刺探一些情報,尋找一些破綻。”

“破綻?”陸敦信一凜,拱手道:“陛下,可不能放任啊!”

“無妨。”李承乾擺擺手,說道:“大唐於吐蕃的確有些破綻,但這些破綻雖有,但已經在逐漸彌補,大唐有的是耐心,朕有的是耐心,可是吐蕃想要利用這些破綻,那麼他們就必須要從高原上殺下來。”

“便如此當年的東吐穀渾大戰一般?”陸敦信有些明白了過來。

“這是陽謀。”李承乾點點頭,說道:“要麼他們提前從高原深處殺出來,要麼就等著大唐準備好,一口氣殺入高原深處,卿猜他們會怎樣?”

“臣不知道。”陸敦信搖頭,說道:“大唐和吐蕃高層已經多年未曾打交道了,實在不清楚吐蕃高層想要做什麼。”

李承乾笑笑,說道:“以朕對他們的了解,他們會心存僥幸的。”

“為何?”陸敦信滿臉不解。

“因為他們不甘心。”李承乾抬頭,平靜的說道:“鬆讚將吐蕃發展的那麼昌盛,芒鬆芒讚也好,達瑪仁增也罷,他們都不會允許,朕一點點的扼殺吐蕃更加強盛的機會的,所以,他們必然會找到破綻,撕開破綻,從朕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動手。”

“陛下!”陸敦信神色已經嚴肅起來。

“無妨,不是大事。”李承乾擺擺手,說道:“這是風險,也是機遇,若是有成,吐蕃將滅國。”

“是!”陸敦信隻能拱手。

……

夜色籠罩,禦輦前行。

貞觀殿前,禦輦落下。

一條人影從廊柱後麵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

“安儼!”李承乾對著李安儼輕輕點頭,然後看向一側的徐安說道:“清一下。”

“喏!”徐安拱手,然後轉身將四周的內侍和護衛,全部帶到數十米外。

“陛下!”李安儼上前,來到了禦輦旁,拱手道:“陛下,吐蕃人聯係駱賓王那邊了。”

“咦?”李承乾驚訝的抬頭,問道:“他們怎麼知道駱賓王那邊的?”

這些年,大唐在李承乾的治理下逐漸的鼎盛。

駱賓王那些人原本藏在隴西,也逐漸的藏不下去了,最後躲到了安西。

安西對戶冊查的比較鬆,所以便於他們隱藏。

“吐蕃人說,是祿東讚留下的消息。”李安儼輕輕躬身。

祿東讚,這個名字李承乾很久沒有聽到了。

“看樣子,當年祿東讚和噶爾·欽陵願意歸降大唐,背後也做了準備,這藏了十年的一手啊!”李承乾不由得輕歎一聲。

駱賓王那群人的背後,真正在掌控的是李安儼,是李承乾。

實際上就連駱賓王自己都不知道,這背後的真相。

尤其是當年“公孫常”病逝,駱賓王獨掌大權後,便是有什麼謠言,他自己也不信了。

然而他根本不知道,他手下的那麼多人,雖然首領是他,但其他人全部都是密衛啊!

這些年,駱賓王也沒有閒著,東西吐穀渾和西突厥,他都有所聯係,但可惜,始終沒有任何成果,以至於李承乾都快將這一枚棋子給忘了。

沒想到,吐蕃人竟然又將他拾了起來。

“藏了十年,一朝有用,便是徹底覆滅吐蕃的時候。”李承乾看向李安儼,問道:“他們找到想做什麼?”

“吐蕃人想通過他,去聯係武元爽,然後試探宮中機密,朝中機密。”李安儼認真拱手。

“去做吧,朕給他們這個機會。”李承乾輕輕擺手,說道:“看看他們究竟能給朕帶來多大的驚喜。”

“是!”李安儼躬身,然後退入了一側的黑暗中。

李承乾坐在禦輦上,許久之後,他才從禦輦上起身,一步步的邁上金階,最後走入貞觀殿。

許萱這才小心的從內殿走出,拱手道:“陛下!”

“嗯!”李承乾點點頭,張開雙臂道:“替朕更衣吧。”

“是!”許萱稍微鬆了口氣,然後一點點上前幫皇帝解開衣扣,他下意識的抬頭,就看到皇帝火熱的眼睛在盯著她。

夜色深沉,李承乾躺在床榻上。

身側是困累疲乏、沉沉睡去的許宣。

李承乾目光看向眼前深沉的黑暗,眼神逐漸的警惕,充滿鬥誌起來。

很多事情,都是他在背後一手布局而成的。

吐蕃也在一步步的踏入陷阱當中。

或許他們隨時會脫鉤,但機會終究是來了。

吐蕃啊,隻要滅了吐蕃,將吐蕃的數百萬人口直接吞並,那麼他就可以以此來真正的封禪嵩山。

若是大唐數代皇帝都隻封禪嵩山,而不封禪泰山,泰山在天下的地位,也會下滑。

當然,這是後事。

還有,武媚娘。

唐傳三代,有女主武王代唐而立,這是李承乾心底最後不放心的東西了。

所以,他才會有所布局。

隻是,媚娘,最後你自己會怎麼抉擇?

……

永惟十一年,八月二十。

帝歸長安。

隨行有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王室。

太子,英國公李勣,率朝臣春明門外迎接。

帝入長安。

隨後,禦駕停在了太極宮承天門下。

李承乾從禦乘當中走出,李象,長孫無忌,李勣,丘行恭,尉遲敬德等人齊齊拱手道:“臣等參見陛下,陛下萬壽無疆。”

李承乾神色平靜的抬手道:“眾卿平身。”

“謝陛下!”群臣這才起身。

李承乾環視群臣,淡淡的說道:“高句麗王高寶藏,愚魯好戰,窮兵黷武,以至於糧秣斷絕,民不聊生,幾有易子相食之兆,蒼天煌煌,高寶藏終幡然悔悟,願獻王璽、輿圖、戶冊諸物,舉國歸附大唐,以求黎民富庶,天下安定。”

群臣肅然拱手,躬身垂首。

“此事,朕亦難以決斷。”李承乾抬頭,說道:“傳旨,明日,朕祭祀太廟,稟告諸祖,後日,朕祭祀獻陵,稟告高祖,八月二十三,朕祭祀昭陵,稟告父皇,伏乞父皇聖靈明示。”

群臣沉沉拱手,齊呼道:“陛下仁孝賢德,萬歲萬歲萬萬歲!”

“禮部安置好三國王室,八月二十三,隨朕一起祭祀昭陵。”李承乾一擺手,然後轉身進入了禦乘之內。

群臣齊齊拱手:“臣等恭送陛下。”

李承乾坐在禦乘內,然後進入承天門。

下一刻,承天門在身後轟然關閉。

李承乾側身,看向一旁道:“傳旨,令同安郡公鄭仁泰,守承天門。”

“喏!”

……

貞觀殿中。

李承乾和蘇淑對麵而坐。

三名王印放在兩人麵前的桌幾上。

李承乾輕歎一聲,說道:“這就是從貞觀十七年出兵,到如今永惟十一年,一共數十萬將士,搏殺疆場最後的結果。”

“陛下忘了說了,還有三百萬百姓。”蘇淑笑著看向李承乾。

“還是皇後最了解朕啊!”李承乾不由得笑了起來。

一陣輕微的腳步聲在殿外響起,徐安隨即稟奏:“陛下,太子求見。”

“讓他進來。”李承乾微微擺手。

李象小心的進入內殿,對著李承乾和蘇淑拱手道:“兒臣參見父皇,參見母後。”

“平身吧。”李承乾側身看向李象,輕輕招手道:“來看看,這就是朕奮力多年,最後得到的戰利品。”

“喏!”李象上前,仔細的看了三枚王印一眼,然後拱手道:“恭賀父皇。”

“多看一點,以後,你要得到的王印要比朕更多,才能夠算是超過朕。”李承乾看了李象一眼,然後才又看向這三枚王印,說道:“朕這些年,不管怎麼做,都比父皇要差上一點。”

好在還有吐蕃。

“是!”李象深吸一口氣,麵色凝重的拱手。

“還有,蘇均明年初會調任沈州,整個東宮要提前為他準備,朕每年要細查他的每一年政績。”李承乾抬頭,說道:“他的政績,便是你的政績,他的失誤,便是你的失誤。”

“兒臣領旨。”李象肅然拱手,神色凜然。

李承乾輕輕笑笑,給兒子壓力這種事,果然很舒服。

……

火焰熊熊燃燒。

三枚王印被直接投入到了烈火之中。

九嵕山上下,昭陵之前。

諸王,無數朝臣,內外使節,甚至包括李象,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

東島三國的王印,就這麼燒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