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在李向明的倡議下,資源共享機製正式建立。
會議室裡,氣氛熱烈而緊張,每個人都深知這次會議的重要性。李向明站在會議桌前,目光堅定,語氣有力:“同誌們,雜交小麥的推廣是我們共同的任務,資源的合理調配是關鍵。我們必須打破地域限製,實現資源共享,才能確保種植工作的順利進行。”
他的話語如同一記重錘,敲在每個人的心上。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一位來自北郊農場的負責人率先發言:“李廠長說得對,我們農場在種子培育方麵有一定優勢,願意優先保障其他單位的種子供應。”
李向明微微一笑,眼神中閃過一絲讚許:“很好,北郊農場的種子質量一直有口皆碑,這下大家就放心了。”
接著,會議轉向肥料和農藥的調配。東郊公社的代表站起來,手裡拿著一份土壤檢測報告:“我們公社的土壤偏酸性,需要大量石灰和有機肥來改良。希望其他單位能在這方麵給予支持。”
西郊農場的負責人立刻回應:“我們農場今年儲備了不少有機肥,可以分給你們一部分。至於農藥,我們也有一些庫存,可以根據你們的病蟲害情況調配。”
李向明認真記錄著每一位代表的需求和承諾,他的心中充滿了希望。他知道,這些資源的合理調配,將為雜交小麥的種植提供堅實的保障。
最後,話題轉向農業機械的共享。南郊農場的負責人自豪地說:“我們農場有幾台先進的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願意在農忙時與其他單位共享。”
李向明興奮地站起身,走到南郊農場的代表麵前,緊緊握住他的手:“太好了,這將大大提高我們的種植效率。我們一定會合理安排,確保每台機器都能發揮最大作用。”
會議結束後,各公社和農場迅速行動起來。種子、肥料、農藥和農業機械等資源開始在各地區之間有序流動。在種子調配方麵,北郊農場的倉庫前車水馬龍,一袋袋優質的雜交小麥種子被裝上卡車,運往各個合作單位。負責運輸的工人臉上洋溢著自豪:“這些種子可都是咱們的寶貝,一定要安全送到。”
在肥料和農藥的調配中,東郊公社的倉庫成了一個繁忙的中轉站。工人們忙著裝卸貨物,將一袋袋有機肥和一箱箱農藥分類堆放,然後按照調配計劃分發到各地區。一位工人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笑著說:“雖然忙點,但看到這些肥料和農藥能幫助其他公社提高產量,心裡就踏實。”
農業機械的共享更是讓農忙時節的田間地頭熱鬨非凡。南郊農場的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在各合作單位的田間穿梭,機器的轟鳴聲成為了一首美妙的交響樂。農民們站在田邊,看著這些先進的農機設備高效地完成作業,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了這些大家夥,我們的農活可就輕鬆多了。”
通過資源共享機製的建立,各公社和農場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
……
又過了一些天,李向明站在公社的曬穀場上,望著眼前聚集的農民們,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為了提升農民們的種植技能,各公社和農場聯合開展了一係列培訓活動。
今天,又有一位農業專家應邀而來,將為農民們帶來一場關於小麥病蟲害防治的培訓。
“鄉親們,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張教授,他可是這方麵的權威。大家要好好聽,有問題儘管問。”
李向明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回蕩在曬穀場上空。
農民們紛紛點頭,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張教授走上前,清了清嗓子,開始了講解:“病蟲害是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今天,我將為大家詳細介紹如何識彆和防治常見的病蟲害。”
他拿起一張放大的病蟲害圖片,展示給農民們看:“這是小麥蚜蟲,它們會吸取小麥的汁液,導致小麥生長不良。防治方法有很多,比如使用黃色粘蟲板,蚜蟲對黃色有很強的趨光性,會自動飛到粘蟲板上被粘住。”
農民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驚歎聲。一位老農舉手問道:“張教授,要是蚜蟲數量太多,粘蟲板不夠用怎麼辦?”
張教授微笑著回答:“那就可以使用化學農藥,但要注意用量和時機,避免對環境造成汙染。”
農民們圍坐在張教授周圍,個個神情專注,眼神中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
張教授站在簡易的講台前,手中拿著教具,聲音溫和而堅定,他正詳細講解著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鄉親們,這小麥鏽病可是個麻煩事,一旦發病,麥穗上的籽粒就會變得乾癟。”張教授拿起一張病葉,展示給農民們看,“大家看,這葉片上的紅褐色斑點,就是鏽病的典型症狀。”
農民們紛紛湊上前,伸長脖子,仔細觀察著病葉。
一位中年農民皺著眉頭,輕聲問道:“張教授,這鏽病怎麼治啊?我們這兒去年就有幾塊地發病,損失了不少。”
張教授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同情:“防治鏽病,關鍵在於提前預防。大家要在小麥抽穗期,及時噴灑殺菌劑。而且,要選擇抗病品種,從源頭上減少病害的發生。”
農民們聽得認真,不時地點頭。一位年輕農民舉起手,興奮地說:“張教授,我聽說有種生物防治法,用瓢蟲吃蚜蟲,這方法靠譜嗎?”
張教授微笑著點頭:“這方法很環保,也很有效。瓢蟲是蚜蟲的天敵,可以在田間釋放瓢蟲,讓它們自然捕食蚜蟲。不過,這種方法需要提前準備,確保瓢蟲的數量足夠。”
周圍的農民們聽後,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著如何在自家田裡嘗試生物防治。
一位老農感慨道:“以前我們隻知道用農藥,沒想到還有這麼好的自然方法。這下可好了,既省錢又環保。”
張教授繼續講解,不時地用教具演示,讓複雜的農業知識變得通俗易懂。
農民們時而點頭,時而皺眉,時而發出驚歎,現場氣氛熱烈而活躍。
每個人都在為能學到實用的知識而興奮不已,他們知道,這些知識將直接影響到自家麥田的收成。
培訓結束後,大家圍在張教授身邊,久久不願離去。一位年輕的農民感慨地說:“今天學到了好多實用的知識,以後種地心裡更有底了。”
除了專家培訓,各公社和農場還鼓勵農民之間的相互學習。
在一次農閒時,李向明組織了一場經驗交流會。會場設在公社的會議室,牆上掛著“農民教農民,技術共分享”的橫幅。
幾位被推選出來的“土專家”坐在前排,他們都是當地的種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