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60年代:簽到萬物,悠閒生活 > 第530章 推廣雜交小麥(十六)

第530章 推廣雜交小麥(十六)(1 / 1)

推荐阅读:

幾位“土專家”坐在前排,他們中有的戴著老花鏡,有的穿著沾滿泥土的工作服,每個人都帶著自己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

老王,作為其中一位“土專家”,他種了一輩子的地,對小麥的生長習性了如指掌。

他清了清嗓子,開始分享自己的經驗:“種地啊,得像照顧孩子一樣細心。這雜交小麥,雖說生命力強,但也得講究方法。播種的時候,我習慣用這個間距,既保證了通風透光,又能充分利用土地。”

他邊說邊用手比劃著,動作雖然簡單,卻透著一股子專業勁兒。

農民們聽得入神,不時地點頭。

一位年輕農民舉起手,興奮地問道:“老王叔,那要是遇到乾旱,咱這小麥咋辦呢?”

老王微微一笑,眼神中閃過一絲狡黠:“這乾旱啊,是老天爺給的考驗。我有個土辦法,就是在麥田裡挖些小水渠,旱的時候能引水灌溉,澇的時候又能排水。雖說費點事兒,但保住了莊稼,心裡就踏實。”

“老王叔,您這方法真不錯,我回去就試試。”

一位年輕農民興奮地說道,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新技術的渴望。

老王笑著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得意:“試試吧,不過記得要根據自家田地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每塊地的情況都不一樣。”

另一位“土專家”老李也站起身,他的臉上帶著一絲嚴肅,環顧四周後開口道:“鄉親們,咱們都知道,肥料對莊稼生長可重要了。可肥料緊俏,咱們得精打細算,不能浪費。”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畫了一個簡單的麥田圖:“咱們種雜交小麥,關鍵是要把有限的肥料用在刀刃上。我有個法子,就是把肥料集中施在麥苗根部周圍,這樣能讓麥苗更好地吸收養分,還能省下不少肥料。”

農民們聽得認真,不時點頭。一位年輕農民舉起手,問道:“老李,那要是肥料實在不夠,咋辦呢?”

老李想了想,回答道:“要是肥料不夠,咱們可以先保證關鍵時期的施肥。比如,在小麥拔節期和抽穗期,這兩個時期麥苗對肥料需求大,這時候得保證肥料供應。其他時候,能省則省。”

另一位中年農民皺著眉頭,輕聲問道:“老李,那要是連這兩個時期肥料都不夠呢?”

老李歎了口氣,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那咱們就得想辦法了。可以去河裡撈些淤泥,曬乾後撒在田裡,也能增加土壤肥力。雖然效果不如化肥,但總比沒有強。”

農民們聽後,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著自己公社田裡的情況。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認真和專注,仿佛在分享著各自的小秘密。

一位戴著草帽的老農,用手撓了撓頭,對旁邊的人說:“我們小隊那塊地,土質硬,去年收成就不咋地,要是肥料再不夠,可咋整啊?”

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焦慮,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擔憂。

旁邊的另一位農民,手裡拿著一頂破舊的布帽,邊聽邊點頭,說道:“老王說得對,得想個法子。我聽說,用點草木灰也能頂一陣子,雖然效果沒化肥好,但總比沒有強。”

他的聲音不高,卻透著一股子堅定,仿佛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線索。

不遠處,一位年輕的農民,臉上帶著一絲興奮,插話道:“我有個主意,咱們可以去河邊挖點淤泥,那淤泥肥得很,曬乾了撒到地裡,說不定能頂一陣子。”

他的眼睛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淤泥帶來的希望。

老農們聽了,紛紛點頭,有的還開始討論起具體的實施方法。

一位中年農民,手裡拿著一根旱煙,抽了一口,說道:“挖淤泥是個好主意,但得注意彆把河底挖得太深,不然會影響河水的流動。”

他的聲音沙啞,但語氣中帶著一絲經驗的沉澱。

另一位農民,手裡拿著一頂破舊的草帽,邊聽邊點頭,說道:“對,而且挖淤泥得挑個好天氣,不然曬不乾,就白費力氣了。”

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擔憂,但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待。

在會議室的一角,一位年輕的農民小張,臉上帶著一絲猶豫,他輕輕扯了扯旁邊老王的衣袖,小聲問道:“老王叔,你說的那些方法聽起來都挺好,可我就是擔心,要是我們公社的田地太分散,挖淤泥、曬草木灰這些事兒,得花多少人力啊?”

老王轉過頭,看著小張,眼神中帶著一絲理解的笑意:“小張,這事兒吧,得大家齊心協力才行。咱們可以組織個互助小組,幾家一起乾,效率就高了。再說,為了莊稼,這點辛苦算啥?”

小張聽後,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他點了點頭:“那行,我回去就跟村裡的人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組織起來。”

不遠處,一位中年婦女,手裡拿著一塊破布,正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她插話道:“我有個想法,咱們可以去問問村裡的老人,他們以前種地的時候,肯定有不少好法子。說不定能找出更省力的法子來。”

旁邊的幾位農民聽了,紛紛點頭,一位老農笑著說道:“對呀,我記起來了,以前我們用過一種‘綠肥’,就是把一些野草割下來,堆在田邊發酵,過段時間再撒到地裡,效果也不錯。”

中年婦女眼睛一亮,興奮地說:“那咱們就試試這個法子,既能節省肥料,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一舉兩得。”

李向明站在講台前,看著大家熱烈討論的場景,心中充滿了欣慰。

他知道,這些農民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發揮出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

他微笑著,輕輕鼓了鼓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鄉親們,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這些方法都很實用。咱們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題。”

李向明的話音剛落,會議室裡便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農民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希望和對李向明的信任。

老王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大聲說道:“李廠長說得對,咱們就得團結一心。我回去就組織人手,先把淤泥挖起來,曬乾了備用。”

小張也站了起來,他的臉上帶著一絲興奮:“老王叔,我跟你一起。咱們可以先從河邊的那塊地開始,那裡的淤泥最厚。”

中年婦女點了點頭,她的眼中閃過一絲堅定:“我也去,我負責聯係村裡的老人,問問他們以前用的那些老法子,說不定能幫上忙。”

會議室裡的氣氛愈發熱烈,農民們紛紛起身,互相交流著自己的計劃和想法。

“李廠長,您看我們這樣安排行不行?”老王走到李向明麵前,手中拿著一張寫滿計劃的紙,臉上帶著一絲期待。

李向明接過紙張,仔細地看了看,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很好,老王,你們的計劃很周全。我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

老王聽後,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點了點頭:“那我們就按這個計劃行動,爭取在播種前把一切都準備好。”

李向明拍了拍老王的肩膀,鼓勵道:“好,我也會儘力協調資源,爭取給大家更多的支持。我們一起努力,為今年的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

過了一兩天,陽光明媚,微風輕拂,田野上彌漫著泥土的芬芳。

農民們紛紛行動起來,按照交流會議中學到的方法,開始了雜交小麥的種植工作。

在北郊農場的清晨,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和河水的清新。

老王,這位經驗豐富的農民,站在河邊,目光堅定地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麵。

他的臉上刻著歲月的痕跡,但眼中閃爍著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待。

“大家注意,淤泥要挖得深一些,但彆破壞河底的生態。”

老王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回蕩在河岸邊。

他卷起褲腿,拿起鐵鍬,率先跳入河中,手中的鐵鍬在水中劃出一道道波紋,濺起的水花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

農民們見狀,紛紛效仿,卷起褲腿,拿起工具,跟隨著老王的腳步踏入河中。

他們的臉上帶著一絲興奮和期待,手中的鐵鍬在河底翻動,黑色的淤泥被翻起,散發出一股特有的泥土氣息。

“老王叔,這淤泥得挖多深啊?”

一位年輕農民問道,他的臉上帶著一絲迷茫,手中的鐵鍬在河底試探性地挖掘。

老王停下手中的活兒,轉身看向年輕農民,耐心地解釋道:“挖個三四十厘米深就行,這樣既能保證淤泥的肥力,又不會破壞河底的生態平衡。”

年輕農民點了點頭,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手中的鐵鍬開始有節奏地挖掘起來。

不一會兒,河麵上就漂浮起一層層黑色的淤泥,農民們齊心協力,將這些淤泥裝入手推車,一車車地運到田邊。

田邊,已經鋪開了一層厚厚的淤泥,陽光灑在上麵,散發出一股溫暖的氣息。

農民們將淤泥均勻地鋪開,用鐵鍬拍打平整,讓陽光更好地曬乾這些寶貴的肥料。

老王站在一旁,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轉身對大家說:“這樣一來,咱們的麥田肥力就能大大提升了。今年的收成,肯定能讓大家笑開顏。”

周圍農民們聽後,臉上洋溢著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

與此同時,東郊公社的農民們也在忙碌著。

中年婦女帶著幾位村民,來到村裡的磨坊,商量著借用豆粕的事宜。

磨坊的老板是個熱心腸,聽說是為了提高小麥產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行,你們儘管拿去用,隻要能幫上忙就行。”

農民們歡呼雀躍,立刻動手將豆粕裝袋,運回村裡。他們的動作迅速而有力,臉上洋溢著期待和興奮。中年婦女站在一旁,指揮著大家:“大家動作快點,把這些豆粕都裝好,我們得趕在天黑前運回去。”

一位年輕農民扛起一袋豆粕,健步如飛地向村口走去,他的臉上帶著一絲自豪:“這下咱們的麥田可有救了,有了這些豆粕,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另一位年長的農民,手裡拿著一根扁擔,兩頭各掛著一袋豆粕,他邊走邊笑著說:“老李說得對,這些傳統方法有時候還真管用。咱們得好好謝謝那些老前輩,他們的經驗可真是寶。”

回到村裡,農民們迅速將豆粕卸下,堆放在指定的地方。中年婦女拿出記錄本,仔細地核對著比例:“按照這個方法,豆粕和水的比例是1:5,大家記住了,千萬彆弄錯了。”

農民們圍在一起,認真地聽著中年婦女的講解,不時點頭。一位農民問道:“那發酵需要多久啊?”

中年婦女回答道:“一般需要3到5天,期間要保持密封,讓豆粕充分發酵。發酵好的液肥營養豐富,能大大促進小麥的生長。”

幾天後,液肥製作完成。農民們打開密封的容器,一股淡淡的豆香撲鼻而來。他們用桶裝好液肥,推著小車,走向麥田。陽光下,麥田泛著綠油油的光,農民們的心中充滿了期待。

“大家注意,澆灌的時候要均勻,彆漏掉任何一塊地。”中年婦女在前麵指揮,農民們跟在後麵,小心翼翼地將液肥澆灌在麥田裡。

一位農民用手指輕輕觸摸著濕潤的土壤,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這液肥滲得真快,相信用不了多久,咱們的麥苗就能長得更壯實了。”

另一位農民附和道:“是啊,這可都是咱們的汗水和智慧換來的,今年的收成肯定能創新高。”

在李向明的協調下,各公社和農場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

資源的高效調配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還增強了大家的團結協作精神。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