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的臉上帶著滿足的微笑,心中默默規劃著下一步的行動。
他知道,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雜交小麥的推廣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夜色漸深,李向明轉身回到會議室,收拾起桌上的文件和資料。
他的動作輕柔而有序,每一份文件都被仔細地整理好,放入文件袋中。他深知,這些文件記錄著雜交小麥推廣的每一步,是他們共同努力的見證。
收拾完畢,李向明關掉會議室的燈,輕輕帶上房門。
走廊裡,昏黃的燈光映照在他的臉上,拉長了他的身影。
他緩緩走向自己的辦公室,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辦公室裡,台燈依舊亮著,柔和的光線灑在桌麵上,映出一摞摞的報告和筆記。李向明坐在桌前,拿起一杯早已涼透的茶,輕輕抿了一口,感受著茶的餘溫。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資源分配方案上,心中默默祈禱,希望這份方案能夠順利實施,為農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隨後,李向明手中捧著一本本厚重的專業書籍,從《農業科學》到《作物栽培學》,從《植物病理學》到《昆蟲學》,每一本書都承載著農業領域的寶貴知識。
他一頁頁翻閱,仔細研讀,不時在書頁的空白處做上筆記,寫下自己的理解和疑問。
“李廠長,您又在學習呢?”小張推開門,看到李向明專注的神情,輕聲問道。
李向明抬起頭,微微一笑:“是啊,小張,農業這門學問深著呢,我得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指導大家。”
小張走到桌前,看到書頁上密密麻麻的筆記,心中滿是敬佩:“您看的這些書,我都看不懂。您真厲害。”
李向明搖了搖頭:“哪裡,這些知識都是前人總結的智慧,我隻是在努力吸收而已。你也得多看看書,提升自己。”
小張點了點頭,心中暗下決心,也要多學習,像李向明一樣成為對農業有用的人。
……
很快,在李向明的積極推動下,技術交流的浪潮迅速席卷了各個公社和農場。
這天,陽光明媚,李向明所在的公社的試驗田裡,人頭攢動,熱鬨非凡。
來自周邊幾個公社的農民代表們彙聚於此,他們臉上洋溢著熱切的期待,眼神中閃爍著對新技術的渴望。
“李廠長,您看這麥苗長得這麼壯實,是不是有什麼秘訣啊?”
一位來自鄰村的老農,手裡拿著一株麥苗,滿臉堆笑地向李向明請教,他的眼神緊緊地盯著手中的麥苗,仿佛那裡麵藏著無儘的寶藏。
李向明微笑著接過麥苗,輕輕撥開葉片,指著根部說道:“老哥,這關鍵在於播種的時候,我們采用了新的技術,種子間距控製得更合理,讓每一株麥苗都能充分吸收養分。你看,這根係多發達。”
老農聽得入神,不住地點頭:“原來如此,我回去也試試這法子。”
不遠處,另一位年輕的農民正拿著一本種植手冊,眉頭緊鎖,似乎遇到了難題。
他抬頭望向李向明,大聲問道:
“李廠長,這手冊上說的‘深翻土地’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呀?”
李向明快步走過去,接過手冊,指著其中的圖解,耐心地解釋:“小兄弟,深翻土地就是用犁把土壤翻得更深一些,一般要達到30厘米左右。這樣可以打破土壤的板結層,讓土壤更疏鬆,有利於小麥根係的生長。”
年輕農民恍然大悟,臉上露出了釋然的笑容:“明白了,謝謝李廠長!”
不僅是李向明,其他公社的技術員們也紛紛行動起來。
一位來自西郊公社的技術員,正站在一塊麥田邊,向圍攏過來的農民們展示如何正確使用新型肥料。
他手裡拿著一包肥料,一邊撒一邊講解:“這肥料裡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能有效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大家看,撒的時候要均勻,每畝地大概用這個量。”
農民們聽得認真,不時地點頭,有的還拿出小本子記錄要點。一位大媽興奮地說:“以前我們用的肥料效果沒這麼好,今年試試這個,希望能有個好收成。”
技術交流的氛圍愈發濃厚,各公社之間還定期組織互訪活動。
這天,東郊公社的一群農民代表來到了李向明的公社,他們走進田間,仔細觀察著雜交小麥的生長情況。
一位代表感慨地說:“看看人家這麥田,綠油油的,比我們那邊的好太多了。李廠長,您這管理方法真有一套。”
李向明謙虛地擺手:“哪裡哪裡,大家互相學習嘛。你們那邊也有不少好經驗呢,比如那個節水灌溉法,我們就學到了不少。”
代表們紛紛點頭,他們知道,通過這樣的交流,大家的種植水平都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