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張克守老師李鴻章的扶持,坐到清朝的一省巡撫之位,後麵在清亡民國之際,成為東北王。1921年。在在和蘇聯談妥條約,把局勢穩定住以後,張克在中國的權力,已經正式走到了巔峰,坐到了共和國的位置。
這年,張克51歲,作為這個年紀的人,比他年紀大,資格老的的人,沒有他地位高。比他年紀小,資曆淺的人,還是沒人比他地位高。加上各種關係網,履曆,眼光,權力已經是非常穩固了。
實際上,作為一個從頭開始創業的。作為軍隊工業。交通。民政。教育。外交等各個部門的交彙點。
就如同李鴻章是北洋各個派係的交彙一樣。隻要站在這個位置上,權利就會非常穩固。政治集團內部可能有2號、3號、4號人物,但是誰可以像一號人物這樣,橫向聯係各個部門?
少數人物的權利可以跨部門,但跨部門又可以指揮軍隊?那你真是後備。
此時張克帶領共和國正在朝著工業國發展。而蘇聯更是在改革一個工業國。
蘇聯畢竟是工人階級的政權。在整個歐洲,所有的方向上麵臨的都是敵人。所以為了國家安全,蘇聯成立之後,所有的社會資源都在向重工業部門、國防工業傾斜。
俄國如果再怎麼說,也有上百年的工業化經驗了。積累的底蘊,不是像共和國這樣新興的國家可以比擬的。
但是整個國家的資源向重工業、國防部門傾斜。這個國家的糧食根本就不可能充裕,因為這個時代的科技想要大量的生產糧食,需要大量的投入人口。
如果已經確定了,將大部分的人口,投向重工業領域。那麼像農業領域投入的人口自然就會不足,人力不足糧食自然短缺。
而共和國作為剛剛起步的工業國,是可以擠出來糧食的。把東北地區發展到2500萬人,每年出產4000萬人的口糧是可以達到的。
東北可以出口糧食,蘇聯有工業。如果共合國可以從蘇聯獲得留學生到重工業各個方向的幫助,彼此交換,是對雙方都有利的。
也就是說,作為蘇聯,他的敵人太多了,作為可以發展為盟友,最起碼保持中立,有漫長的國境線,相連的共和國,必然會保持善意。
而作為新生的工業國。國家的力量還很孱弱,作為工業化的知識積累,實在是太淺薄了。需要有一個有底蘊的國家作為老師。
既然雙方都需要對方,那自然是一拍即合。一方有重工業,可以出口工業設備。一方可以出口糧食。
互相派人去學習。當然互相派人學習隻是個幌子,一方麵是用一些間諜等方麵的東西,互相有個監視,風吹草動的。一方麵就是中國大量派人到蘇聯去學習知識。
蘇聯的傳統貴族一直在拖新生的工業化勢力的後腿。讓整個國家的工業化勢力遲遲的不能掌握主導國家政治的權利。
但大家不會真的以為俄國是個弱小的工業國,所以沒有底蘊吧?俄國在各個方向的專家。各個領域的天才。都有世界頂尖級彆的人物。
如果真的願意把共和國當朋友,願意讓你學習,絕對是受益不儘的。
這個時候,共和國的國家形勢比較好,所以自然而然受到的外部製約,也會更加強大。
留學生想去學些真材實料?是有些難了。誰會去資助自己的敵人?
願意讓你進入核心領域,是認為你沒有威脅?隻是一個小白兔。如果你可以成長為大灰狼,那就不能讓你進入核心領域,必須要有所防備。
錢老他們可以進入最尖端的領域,自然有自身的努力,但國家弱小到對方根本就提不起防備的心思,也是一方麵的背景。
科技是無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
我們前麵講了,工業化就是資本增密,排斥勞動力的過程。
我們又說了關於新興現代工業,完全打垮傳統手工業。傳統手工業的失業人員,為了求活,被投入到農業和工業之中,會促進工業化的快速推進。
這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型的工業化內生邏輯。
然後我們又講了,從農業人口和非農人口的比例來觀察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到了什麼地步。
現在我們再來說一個概念工業國的城市化推進過程。
我們前麵說過,因為新興的工業產品打敗了傳統的手工業,所以不斷的有傳統手工從事者破產。然後為了謀求生路,下沉到農業去替代畜力。下沉到工業中去替代機器。
那麼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部門會提供大量崗位。原本從事農業的人口,開始向工業人口轉化。
也就是說,工業人口的最低工資開始超過一些農業人口的最高工資。
從那些土地貧瘠,或者土地稀少的農民開始,從一開始的專業農民到到兼職農民,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做工。再到職業工人。
當一個職業農民,完全的變成職業工人。他的居住地就從農村變成了城市,這就是城市化,轉化的數量占比就是城市化進程。(包括服務業)
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有不斷資本加密,排斥勞動力的現象。
在農業中也有不斷資本加密,排斥勞動力的現行,現象是什麼原因?
我們都知道破產的、失業的傳統手工從業人員在破產後,他們下沉去和牲口競爭,代替畜力,以獲得生存空間。
當這些職業農民,慢慢的轉化為職業工人。那麼這些人存在的空間就越會被牲口重新占據。
越來越多的職業農民向職業工業人轉化,他們原本占據的土地,還需要有人耕種。
於是開始用畜力,機械代替。
一個牲口有的時候,是比人還金貴的東西,因為更有性價比。
而一台農業機械,更是比幾個人都金貴。
由純粹的人力驅動的農業生產。走向人力,畜力驅動的農業生產。再發展更是開始轉向,機械驅動的農業生產。
那麼在這裡麵就有一些問題非常的值得重視。
一個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工業化的進程,速度到底有多快?每年可以產生多少個專業全職工業崗位?多少個兼職崗位?多少服務業崗位?
西方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到現在用了幾百年時間,從百分之一,慢慢發展到超過百分之50的非農人口。
共和國作為後起之秀,不需要摸索,隻要照著正確答案抄就可以了,自然可以快速的工業化。
但這個階段的快速工業化是有極限的,到這個工業化階段的極限一共可以容納多少人口?這個階段的工業化可以將傳統手工業所有的失業人員全部納入新的工業化之中嗎?工業化中產生的崗位,可以容納所有的這些失業人員嗎?
如果不可以,這些人就會下沉市場,去和牲口、機器爭搶生存空間。
要知道,這裡有一個市場概念,為什麼要發展技術?發展工業?因為這個活動是盈利的。如果是使用人力要更加的便宜,如果有太多的人為了生存,下沉去和牲口爭搶生存空間,去和機器爭奪生存空間。
那麼一些技術的升級,有什麼必要?我去升級技術,結果生產出來的產品,比使用人工還要貴。
這根本就是一件不經濟的事情。
而且一旦這樣的經濟市場情況發生,整個工業化就會開始停滯。
這個市場一部分的工業化,將不再提供新的崗位。
但整個社會是不會停歇的,不斷的在繁衍。
由農業人口向工業人口轉化自然是一個最理想的概念公式。在漫長的數百年工業發展史中並不是這樣實現的。
在數百年工業史中,人們繁衍,工人們的孩子長大以後,再變成工人,再生下下一代工人。
不斷的推陳出新,發展技術。一步一步的淘汰傳統的手工從業者們。而那些失業的手工從業者們,隻能下沉市場,去和牲口競爭生存空間或者進入工業區和機器爭奪生存空間。再或者隻能遠走海外殖民地去開荒(高死亡率)。避開這種殘酷的競爭。
這些失業的流民去和牲口爭奪生存空間,去和機器爭奪生存空間。但他們也是必須維持自身消耗的,作為一個人,你最起碼得吃東西吧。作為一個人,你有精神追求吧?你會追求伴侶吧?作為一個人,你會追求擁有後代吧?
也就是說,一個家庭最多兩個工人,這兩個工人的工資要能養活起他們自己,加上兩個孩子。這個工人階級才可以得以延續。
但是大家都知道,工業化以後在城市的人口,那些工人的工資是不足以讓他們維持自身群體的投資、消費、再生產這個過程的。
工人群體的數量保持,基本上得益於源源不斷破產的手工業人員、破產農民的進入來補充。
直到破產的手工業工人和農民沒有啦,再也沒有廉價的勞力下沉市場做補充了。
之後才是,理論上的農業人口向工業人口轉化,純粹的農業人口,半農業、半工人的兼職人口,再到最後的職業工人。成為職業工人之後在城市買房,結婚生子,開始城市化的進程。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來了。
共和國到底是工業的擴張速度快,提供的崗位多,不斷的可以容納新的工人。
還是破產的傳統手工業人員的數量更多?這些破產的傳統手工業從事者,他們想要下沉市場去替代牲口和機器。那到底是牲口便宜?還是人力便宜?到底是機器便宜?還是人力便宜?
這個問題很殘酷,因為我們抄了西方工業國的答案,所以共和國的工業太高了,一些現代工業行業根本不是人力可以碰瓷的。再多的人力難道可以和機械化的開采相提並論?人是有一個最低消耗的,人畢竟是要吃飯的呀。而糧食在這個社會中,它的價格是很穩定的。
所以外國一說曆史上資本家剝削,就是工資水平太低,國人一看曆史片,裡麵全是給口飯吃就行。
人可以進入農業,因為一個人真的可以比一個牲口更加便宜。但一個人卻不一定可以投入工業,因為人力有的時候真的比機器貴。
農業可以容納如此多的傳統手工業破產人員嗎?東北可以容納一部分人口,從傳統地主手中拿走的土地也可以安置一部分人口。
所以工業人口確實在增加,資本加密不斷排斥勞動力,也可能在發生在一部分工業領域。
這些被排斥出來的勞動力將全部進入農業領域。
所以農業領域的資本增密,排斥勞動力現象基本沒有發生。
去購買牲口來耕地,或者去購買農業機械來耕種土地,是不劃算的,有便宜到極點的人力代替。
那麼就又會衍生出一個新的問題。人口是不斷滋生的,這些下沉到農業領域的人口,如果不能完成從純粹的農民,再到半農半工的兼職人群,再到職業工人的轉化。
如果人口沒有走完這個過程(印度),或者過程走的慢了(所有國家),大量滋生。
新出生的人口不但,會讓(人均糧食水平下降),使用人力比使用機器更加便宜,那麼技術的進步從何說起?
所以這裡麵有一個社會問題。必須要在人口滋生,超過工業可以容納的上限之前,對人口進行控製。
隻有做到控製人口這一步,才讓城市化進程這個概念有了現實意義。
否則農村的人口永遠不會減少,甚至會無限增加,與此同時,城市人口也在隨著部分工業增長的需求增加,服務業的需求而增加,部分技術的進步創新增加崗位。
所以工業化提升速度就非常重要。
要給大家普及一個概念。隨著工業技術的提升,人類在整個物質世界獲取能量的總數,確實是在不斷提升的。
但是大家要知道一件事。人均擁有的物質財富。和技術的快速進步。和人口數量。這三個數據是什麼關係?
我們國家幾十年來創造了人類史上的人口脫貧奇跡。但在這個全球人口突破70億,朝著80億大步邁進的時代之中。
但這個世界的貧困指數是上升的,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是增加的。
幾十年前,美國人是富裕的,國人是貧困的。
用了幾十年時間,國人開始變得富有。
未來那些窮人也一定會去追求幸福。
這是曆史的必然吧。
不單單是糧食供應的日益緊張,所有資源都會緊張的吧?然後就會漲價。
如果你不能從局部的視角跳出來,從整體的趨勢,完整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你什麼都看不到。
如果你不能解決,這個世界麵臨的問題,那你憑什麼可以獲得超脫?你憑什麼作為特殊的存在?你憑什麼笑話彆人?你怎麼知道你笑話的彆人,不是你自己?
問
佛陀為何倒坐?
歎
眾生不願回頭!
後輩何罪?
來擔先人業果
寫這章,一些思路才理清楚,腦子直激靈,人生觀都要重塑一部分,自己不弄懂,看一言片語,隻是霧中觀花。
看網上一片混亂,各種言論,看的難受,所以寫這本書。
但我不是聰明人,我很疑惑聰明人是怎麼想的,也說說自己的看法,交流而已。
中學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