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和蘇聯簽完關於黑龍江領土劃分的相關協議。
為兩國友誼,俄國時代對清政府的借款,在協商本息後,由共和國付清,相關的海關權力交回共和國,互相承認對方政府的合法性,互派大使館。
承認蘇聯對俄國鐵路的繼承和擁有權(直到成本和利息的收回,總之就是鐵路繼續用,但將來怎麼說,將來再談,留下扣子),允許蘇聯保留俄國遠東鐵路的使用權。
但中國有權利檢查,車輛上的所有物資,以確保沒有武器之類的違禁品,管製物品。運輸線路隻能用於向海外出口設備等經濟相關的東西。
當然,這些東西設備能不能用來製造機械,支彈藥?一些東西需要談的時候,就需要好好的協調協調了。
蘇聯用這條鐵路線來實行經濟活動還好,但用這一條鐵路線來施展外交手段,基本上是很難了。
遠東俄國時代的港口保留,簽協議,算租借的,可以續約,旅順港交還共和國。
戰爭暫時打完了。從東北軍入關控製局麵開始,在關內實行土改政策,三年內戰,緊接著又在黑龍江打了一場戰爭。
喘口氣的時候來了,開始梳理共和國的經濟。道路。教育、民政、土地政策,對一些緊急實行的政策,要進行深化的研究,不合適的要修改。
對於龐大的軍隊,要有所保留,有所裁撤。
這裡麵的學問很大,水也很深。但是一切都不是難事。畢竟這時候的共和國中央政府已經是強大到可以橫推外部所有勢力。政府在北方是絕對性的主導力量。
政府內部,在大山頭下麵有小山頭,但是所有的小山頭加在一起,也不夠這一座大山頭打的。
共和國轄區內工業化提升的空間還有。
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政治力量也已經完全主導了政府政策的製定。整個國家工業化發展,一片生機勃勃,無論是哪個領域,都在積極向上的發展。
工業集團處在絕對的擴張期,在日子絕對好過的時候,又有什麼人會跳出來說難聽的話呢?這樣一個集團當壓艙石,拉著軍隊,誰掀的起風浪?
權力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作為工人,職位有高有低。作為農民,土地有大有小。但所有的人的日子都過得下去,不是嗎?
得益於共和國和蘇聯友好的外交關係。
畢竟蘇聯內部還是有一部分想要發動世界革命的國際主義者派係存在。
而兩國在這個時候,確實有可以互相幫助的領域,東北的糧食雖然因為需要出口到蘇聯,不能大規模的向關內支援糧食。
但換回來的工業設備,不會全部安裝在東北,也會向關內轉移一部分,加速關內工業化速度。
整個共和國的工化速度按每年百分之幾的比例複式增長,三年之後,1924年光是關內的工業化非農人口比例就來到了8~9。
也就是說,關內的1多億人口。就有非農人口800萬到900萬以上,
隨著共和國管轄範圍內所有傳統手工業全部消亡殆儘。被工業化吸收了大量人口,部分地區開始有了城鎮化進程的意思。
連農業領域也開始出現資本增密。減少勞動力的現象,民間保有的牲口數量開始上升。
南方等不同方向的大量非控製區內的破產手工業從事者,破產農民們開始大量向共和國控製區遷移來討生活。
北方的共和國中央政府認為時機已到,開始舉兵南伐。
西路走漢中去解放四川。
中路走南陽盆地進軍武漢。
東路順著棗莊到南京的鐵路,直下江南。
自從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與日本開戰,失敗之後。關內的工業化集團開始和東北的工業化集團合流,在關內掀起土改,發起社會革命。
日本與列強沒有把握直接插手內戰,隻能打打邊鼓,做一些支援武器,火上澆油的勾當。
但已經是明明白白的確認了共和國政府的威脅。
於是他們這幾年在南方也沒有閒著。加大援助力度,扶持起了一個姓蔣的政權。
姓蔣的政權三年裡,在南方也是東征西討,戰無不勝。
除了四川確實封閉之外。
雲南,貴州實在是沒收益,這些窮山僻壤之地。
福建這些道路不通的地方。
大量山區之外,整個南方富裕的地區,都基本上直接或者間接的被這個政權所控製。
這個政權由南方的傳統地主階級們。
不和海外列強們向華出口商品,發生衝突的一些本地化小企業主,算得上是本地化工業範疇,代表南方工業化集團?但是勉強算得上是本地化小企業,碎片化,算不上被稱作集團。
日本與列強隱隱約約的影子,在背後支持。
這個政權有軍隊嗎?這個政府是有財政的,所以他也是有軍隊的。
而且他不需要大量的投資軍事工業,直接向列強和日本購買就好了。
一定程度上還真是造不如買。
直接買外國的武器,成本和質量,在有些領域甚至還勝過共和國。
但是我們前麵講過,中國自古以來的軍隊構成,或者說世界軍隊的構成。
中國的軍隊要麼是完完全全拿錢的雇傭軍,誰給錢聽誰的。
要麼就是帶有義務兵性質,給你發錢,不收你的田稅,但是你要聽政府的命令進行軍事作戰活動。
南方軍隊就是徹徹底底的雇傭軍集團。
而北方的軍隊呢?
你當兵的時候給你發錢,也許這錢作為工資對比南方的雇傭軍,也不是特彆的高。但是你回家之後,土地還是會減稅的。士兵的土地隻收2成田稅,一個士兵入伍三年,然後轉入後備役,一個士兵每年的工資是1000公斤糧食,也就是1000塊錢,折合銀子大概在三十五六兩左右。
你本人出壯丁當兵去了,家裡的田地沒有壯勞力去耕種,是不是要請人來幫忙?肯定是要消耗一部分糧食的。回家以後,一戶人家正常的土地在20畝左右,每年出產2000kg糧食,如果按照45的田稅計算,大概就是900kg的田稅,縮減到20就是400kg的田稅,這500kg糧食,你說多,不多?但說少也絕對不少。
如果沒有戰爭,這筆錢就是生活補助。領了這筆錢,戰爭來了,你是沒有權利拒絕的。
在大政府的管轄之下,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出現逃兵之類的現象,會是什麼下場?
用這樣的兵役製度,將你整個人,和家庭牢牢的控製住,如果出了問題,在中央政府轄區之中,自己和家庭成員,都可能會麵臨社會性死亡。
現代化的軍隊是精密的機器,一個零件的失誤,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紀律和製度保證軍隊的下限,對政府,國家,未來的熱愛才是軍隊的上限。
雇傭軍?隻要拿錢了,還辦事,誰不說一句好?但雇傭軍的上限,也就是國家軍隊的下限。
在這樣的社會性製度下,再加上嚴格的軍事化管理,足夠使用的武器,充足的財政,充足的後勤支持,傷員保障,生活保障,去打一些為了錢而賣命的雇傭軍。
我隻能說,這場戰爭比解放戰爭優勢還要大,碾壓的還要厲害。
所以這場戰爭我就不去寫了,沒什麼意思。大家腦補一些爽文,什麼800破10萬,橫掃千軍,戰無不勝之類的情節,不要錢一樣,往這些爽文裡麵加,就是這場戰爭的過程。
隻不過,這場戰爭打到最後,姓蔣的政府不是退向台灣,因為台灣在日本人的控製之中。姓蔣的政權直接流亡海外,去當流亡政府去了。
這場戰爭打了一年時間。並不是說軍隊向前進攻需要一年,而是軍隊向前進攻的速度太快了,後麵負責土改的民政人員,負責維護社會秩序的警察部隊跟不上軍隊的速度。
不得不打一段時間,就叫停攻擊部隊前進的速度。
1925年解放南方,沿海除了日本武力維持的山東半島地區,暫時沒動。
沿海租界,海關部分在列強之手,還在談判,留作扣子,外交之類的使用,還想對華輸送商品?想屁吃呢。
陸權已經被共和國完全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