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張克這邊加緊的收拾兩省半的民戶,財政。
袁世凱在關內也是加緊控製黃河以北,一邊裁撤老弱舊軍,一邊快速擴編新軍到10萬人規模了,到黃河沒橋,過黃河沒鐵路,再向南向西那也是暫時有心無力了。
過年的時候,袁世凱向張克寫信,兩個字要錢。
這裡我要給大家說一個背景。清朝前麵講過海軍和老佛爺爭財政的事情。
清末的財政情況是非常緊張的,但緊張到什麼情況呢?在甲午戰爭以前,清朝的財政情況基本上是收支相抵。也就是說,辛苦一年,年底公司賬上一分錢都不落。
主打掙多少錢?花多少錢?一個部門多花一點兒,另一個部門就少花一點,就這麼個情況。
而甲午戰敗之後就更恐怖了。
清朝的歲入大概是8000多萬兩。而甲午戰爭花費,直接就是3億兩銀子。
戰爭賠款2億兩銀子。三國還遼贖買遼東3000萬兩銀子,還有幾千萬的清朝軍費開支。
一年時間,直接把清朝四年的歲入全部乾進去了。
麵對這種情況,清朝是怎麼做的呢?吃老底,苦百姓,壓榨商人,賣官,在國內發債券,自己國內緊了緊,東拚西湊的湊錢,又從國外列強借了將近3億兩,分四期在1898年前,先把日本的錢給湊上了。
在你自己的日子過不下去的情況下,有人願意向你低息借錢,是朋友吧?
在民間的借貸利息最起碼要超過15的情況下。
列強願意以百分之4~5的年利率讓清廷借錢,真算得上是朋友二字了!大清也是這樣想的,嗬嗬!
一個大家庭遇上了過不去的坎兒,這個時候有朋友願意低息向他借錢,這個大家庭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還上個幾十年,這事兒就過去了。這麼個大概邏輯。
結果呢?前腳剛把錢拿到手裡,把上一個窟窿填上了。新來的看起來像朋友的債主們拿著借錢的人情,找你說事。
我們都知道像背著債的時候,工作,也就是自己的收入,是非常重要的,隻能往上提,不能往下降。
因為一旦收入下降,就可能麵臨收支不平衡,破產的情況,接下來就是賣車賣房,妻離子散一條龍的下場。
清朝的稅收基本上就分為這麼幾部分。田畝上的田稅,然後是鹽稅,內部的商業活動交稅,厘金(商業稅)。剩下的就是和國外交易的進出口關稅。
在這個時候,關稅在清廷的收入占比中,已經是非常大的了。
而列強直接提出來要對海關的關稅下手。
這個關稅重要到什麼情況,就直接說了吧,關稅是中央財政直接收入,關稅讓出去,中央財政破產,國破人亡!
也就是說,你以為人家好心的低息借錢給你,讓你渡過難關的?
你把錢花出去後,人家立刻得寸進尺,要借著這個債主的關係,把這個低息債變成高利貸!
怎麼實現這個低息債到高利貸的過程呢?就是砍掉你的收入,讓你陷入收不抵息的窘境。
然後不得不借款,借新還舊,你越是借款,利息越高,越是還不上,越是還不上,就越要借新還舊,錢滾錢,利滾利,驢打滾,到最後剝皮抽筋。
這種事情,稍微是一個精神正常,腦袋還在的人,誰受得了?
然後就是開打,1900年和八國聯軍開戰,劇情大家都很熟悉,輸的一塌塗地。
約定一共賠償4億5000萬兩銀子,什麼?沒錢?賠不上銀子?算利息,算是我借給你的。借錢給你,讓你賠我錢,大好人吧?本息先算九億兩銀子吧。
但是要給大家補充一個概念。這裡不管是算4億5000萬還是9億兩。清朝的政府財政,上一個窟窿,馬關條約借的錢還沒有還清呢!
此時清庭的財政是是負收入。所以,兩者完全是不一樣的。
日本的那2億3000萬兩白銀,大清分四期1895簽約,1898就還完了,是給的現銀,抓時間就給清了。有幾方麵原因,一是清廷還想體麵,怕日本天津登錄,亡國在眼前。第二怕的就是背上高利貸。
而1900庚子賠款不管是多少錢,那些錢永遠都隻在賬麵上存在,嗯,它是永遠還不清的!隻會不斷的錢滾錢,利滾利越來越多。
這麼說吧,如果清朝不亡,那從他自己,到他兒子,到他孫子,遲早把所有能拿到的東西都變成債主的東西。債主強,債務人弱,有的是好拿捏的,慢慢炮製。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又苟延殘喘了幾年,每年還利息,都夠嗆,終於撐不住完蛋了,財政崩潰是絕對原因。
原來的債主完蛋了。那他這些債權人的債,不能沒人背啊,民國政府自然是要繼承上一任政府的債務的,誰給你講理?人死債清?不可能的。父債子還,誰厲害誰有理,誰讓你弱呢?
但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不一樣呀,民國政府時代,是地方軍閥大混戰,什麼?我欠你錢?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想要錢?你就來搶就完事了。
列強是放高利貸的黑社會,要的是求財,不要求命啊。
所以就是列強拿著海關,每年收利息,那些本金,利息的事兒,就先在賬上算著吧,以後再說。
大家互相混著,過日子就完事了。
有債權關係是有的,但則麼回事?怎麼來的?你不講理,我也不講,狗屁的道義,還是暴力罷了。誰讓你強呢?先對付著,有本事把我殺了,我也沒那麼好殺。
賬是糊塗賬,想和我把賬搞明白?那是不可能的,逼急了,再來一次破產清算,就完事兒了,你接著找下一個政權去。
總的來說中央政府權威受列強支配,是不假的,哪個當權的,為權力,不赴湯蹈火,以求維持和列強的關係?蔣大買辦,告訴我們,為了自己的權利,國民?什麼東東?能賣錢嗎?
本時空,雖然沒有第二次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庚子賠款。
但馬關條約向列強借的3億兩銀子。分三批,有分30多期的,有分40多期,每年本息百分之四到5的利息。
背著房貸的朋友們,大概算算這是多少錢,每年還多少?
每年,一千幾百萬兩白銀,還是要的吧?
這是國外,國內沒借錢?國內誰的可以賴掉?但也有袁世凱也頭疼賴不掉的。
但是清廷的收入是負數啊!清庭這個大公司負收入了,為什麼沒有破產?就是因為公司內外,還有些人能從公司存在的情況下,搞些收益,這些人在裡麵撐著,比如債主,比如高管。
大家覺得怎麼樣?曆史哪有新鮮事?
袁世凱著急忙慌的上位,被套住了。
這個實際破產,這個早就是負債累累的公司,把袁世凱套了個死死的。
公司給你了,但是公司的債你也得想辦法背呀!
袁世凱主政山東,一年還能落個500萬兩銀子,現在又拿到了河北,部分河南。
但是他媽的,擔著中央政府的牌子,一年對外賠款就得上一千多萬。去掉海關收入(大部分因為抵押給列強,收上來就直接走賬劃走了),還要貼錢一千多萬兩。
網上資料,列強關稅油水吃的也是賊香。
說什麼廉潔的?老鼠進油缸,廉潔個屁,隻是人家的手段高明,騙騙哥們夠了,深扒一下,玩的花了去了,貪汙還要貪個百分比出來吧?人家直接一操作,按倍來算受益的。
(些借款都是用海關關稅作為擔保,以關平兩來計算支付的。當時規定通商稅則時,規定每關平銀3兩等於1英鎊,後因銀價跌落,1英鎊需7關平銀7兩。可長期以來,外商仍按原定3兩等於1鎊的定額納稅,結果造成中國的值百抽五的關稅稅率,實際上隻收到百分之二三的稅,或隻有百分之一二的關稅,使中國的稅收蒙遭慘重損失。
當時,中國向西方各國借款,西方是以英鎊支付借款,同樣,日後中國也需以英鎊折算銀兩償還本息,需以7兩對1鎊的比例換算,而西方國家卻仍以3兩對1鎊的比例來繳納關稅,這一進一出,實際上使中國的償款增加了13倍還要多。
再者,三次借款中國實收之數最多為94,少的隻有83。加上中國在償還本息時還需受付款之日金銀兌換行市的支配,致使中國需以數倍的銀兩償還借款。)
這上千萬兩銀子,袁世凱自然不願意自己來背了,他自己哪兒來那麼多錢呀?
南方各省,北方各省,東北各省,大家不得一起把這錢給湊起來呀?
南方各省,上來直接發話了,收支相抵,收支相抵,中央懂不懂什麼叫收支相抵?地方的錢,除了自己花的,上完稅,基本上就不剩啥了。
我給中央上稅,是中央要給我負擔責任的。
現在中央承擔不起自己的責任了,憑什麼我還要上那麼點稅?責任和權力,你中央不說承擔責任怎麼樣,上來就要錢?誰看你一眼?給你上點稅,是看你有兵,抵抗俄國有功,盼著能給地方做主。
黑龍江省丟一半,南方沿海全讓了,你有臉,但有多大,自己琢磨琢磨。
南方一句話,就這些了,再多的錢是沒有的!
北方,袁世凱拿自己的家底兒給滿清擦屁股?他肯定是不願意呀,自然就盯上了東北。
東北財政大概收入有多少?這些事情經手的人太多了,根本就藏不住啊。
北京袁世凱當局,麵對今年的利息錢。找滿清的王公大臣,先乾出來1000多萬兩銀子,對付過去了。
但畢竟是國家級彆的欠款,讓這些前朝的王公大臣,一直掏下去?那是不現實的。
對國家來說,最小的錢,那落到幾個人身上,不管他是不是首富,他都還不起啊!
今年的1000多萬,袁世凱當局,都不知道落下多大乾係,得罪了多少人。
明年再這麼來,估計就得和他拚命了。
袁世凱入主中央了不假,但北京活了兩百多年的旗人有多少?手裡的槍有多少?
真鬨個北方大亂,局麵不能收拾,再打掉個幾千萬兩的軍費。
最後打個一拍兩散,兩敗俱傷?那是一個民族啊!把火燒起來,怎麼滅?這個生意不能做呀!哪個有腦子的,也不會繼續打主意了。
大家出來,求的是財,不是來找事兒結仇的。
為了給國家求財,給自己結仇?誰願意乾?袁世凱也不想乾啊!逼急了,會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