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崛起之機 319章 閩粵奇跡1
卷五崛起之機319章閩粵奇跡1
在原國防軍“政治顧問”中,吳佩孚在此次新民國政治變局,並沒有出任任何實質上職務,而是擔任起了“總統顧問”一職,李濟深則回到了廣東,接替陳濟棠,擔任了廣東省省長。而梁漱溟、張瀾、陳叔通則分彆出任建設部長、交通部長和海關總署署長。
武愛華不是不想網絡更多的民國知名人士,讓其到閩粵兩地居住、工作,隻因為民國這些名人,大多都有很好的職位,被蔣介石及其中央政府奉為上賓,他們實在撕不下那張臉皮去閩粵這個不聽中央調令的地方。再加上原來兩黨對立,雙方在輿論上的對立,也彼此造成了一些誤會。
但是,僅僅是這五人,從南京政治會議預備會議開始,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吳佩孚,原北洋軍閥直係首領,其個人事跡上過美國《時代》周刊,被稱為“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第一人。雖然由於時代的發展,吳佩孚在北伐戰爭中失敗了,但並不能說吳佩孚個人有什麼問題。
事實上,除了穿越者武愛華外,在全中國,還真難找到幾個像吳佩孚這樣身具大才的人物。吳佩孚失敗的關鍵原因,是落後的北洋軍閥的失敗,一支效忠於個人的軍隊又怎麼可能是一支效忠於民族的軍隊的對手?
吳佩孚到達閩粵兩省後,武愛華當前輩一樣尊敬他,每有戰略不決之事,都向吳佩孚請教,讓吳佩孚很感慨。
在閩粵呆了不到一個月,吳佩孚就認識到,武愛華的國防軍獲取全國政權,是“天命所歸”!這個人,思想敏銳、觀念超前、殺伐果決,擁有一種大氣概。因此,吳佩孚在他的“顧問”生涯中,更多的是從見識的角度,提出一些特彆穩健的建議,讓武愛華銳利的作風多了一些圓潤的因素。
本來,吳佩孚是不大理解武愛華為什麼在還沒有徹底解決日本人的問題之時出任這個所謂的總統的,但當武愛華將他對國際形勢及各大列強關係的看法講完後,並信誓旦旦地表示世界大戰一定會爆發時,吳佩孚的態度便有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認同武愛華的看法,這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最佳機會,也是惟一的機會,而想要抓住這個天大的好機會,武愛華必須出任全國最高領導人。
李濟深的思想與作風都要激進一些,他對武愛華的上位是求之不得的。在對閩粵兩省全麵了解後,李濟深也完全拜服在武愛華的理念之下,“天命所歸”這個詞同樣出現在李濟深的腦海裡。
反到是梁漱溟、張瀾、陳叔通三人,因為其文人的特性,表現得更穩重一些,他們對武愛華是否上位並不急於表態,但當武愛華上位已成定局之時,這三人依然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而且以他們特有的方式推動著這位新總統的事業。
這三人在當選各自部門的首長之後,並不急於拿出什麼計劃、方案,而是待部門人員配齊之後,除留下守大門的人員外,將所屬建設部、交通部、海關總署的各類官員,全部拉到閩粵兩地。白天進行考察,晚上挑燈討論。
梁漱溟在曆史上就是一個較真的人,否則也不會與太祖當麵發生分歧。他信奉的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要讓建設部的人懂得如何建設,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見行動。那麼,如何見之於行動呢?閩粵兩地的建設成就至少是一個極好的標杆。
而交通部的道理也是一樣,張瀾,從反抗滿清開始,就致力於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可以說奔波了半生,與梁漱溟一樣,他在閩粵也找到了自己的依托和歸宿。什麼主義、主張,都不如閩粵的現實震撼人心。
海關的工作,也許與閩粵兩省關係不大,但閩粵兩省的海關管理,同樣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特彆是閩粵兩省港口,每天巨額的進出貨物,預示著未來中國的海關,肯定是一個很忙碌的工作部門。
更有甚者,這三人不但將自己的人馬拉到了閩粵兩省,還鼓動遊說工業部長黃炎培,農業部長晏陽初,教育部長傅斯年,文化部長胡適等人拉起人馬去閩粵兩省考察。
隻不過,這四人稍為要矜持一些,他們拉了一半人馬去閩粵兩省,而留下了一半人馬守在衙門。至於部門工作規劃,自然隻有等考察的人回來之後再寫了。
數百人的考察曆時了近兩月,眾人的共同感受是,如果說閩粵是世外桃園可能有些誇張,但閩粵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卻深深地震撼了這些知識界人士。
進入一個地方,最先感受到的是道路交通。
閩省的公路建設起步於1935年6月,獨立支隊控製龍岩之後。那時,武愛華就不認為自己的部隊可以被什麼人消滅了,在舉行經濟建設項目的同時,道路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道路不通,經濟自然無法興盛。
由於當時武愛華隻控製了閩西及閩北部分地區,而這些地區山高林密,交通建設困難極為巨大。但武愛華很快就啟動了“計劃”,源源不斷的各國貨幣換來了大量建設物資,鋼筋、水泥、機械,可以說要什麼就有什麼。
有了錢,建設標準當然得提高。因此,武愛華將整個閩西縣與縣之間的公路,完全按照後世標準的二級公路進行建設,路麵全部鋪上水泥,遇到地質情況不穩定的地方,一律打洞架橋;對於因修建公路遭到破壞的環境,武愛華要求在公路建好時,要補上植被,其費用並入道路預算之內。
在後世,有句話叫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叫問題。這句話用在這個時代,具有更大的威力!民眾本就窮得吃不起飯了,聽說有活乾,每天中午還有紅燒肉,每月還有幾塊大洋可拿,閩西及附近民眾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讓閩西形成了縣縣相通的二級公路網。
在獲得粵東之後,這種建設立即又在粵東展開,陳思葦和她的記者團第一次踏入閩西時就在路上見到過這種築路大軍,並在其中一處築路隊伍中吃過一頓午飯。
幾乎可以說,武愛華每占一地,最先上馬的必定是交通。交通,不但事關國家大事,也事關民生小事。隻要修路,民眾就能從中分得一定利益,而民眾手上有了錢,要修房、娶媳婦、過節,工商業也就跟著活起來了。可以說,交通,是一通百通的事業。
當獨立縱隊控製閩省全境之後,武愛華在沿海城市之間,便開始修築一級公路、準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等高等級公路;並同時啟動了鐵路修築計劃。
“喂,諸位,你們說,這公路建設得與美國的水平差不多了吧?”國府考察團是分成幾路走的,每一路就三輛大客車,外加幾輛警衛服務車組成,一路走一路看。
“我看,我們的公路設計得更加合理一些,特彆是道路兩邊的處理,更顯現出一種水平!”另一人指著道路兩邊的情況說道。
“嗯,將公路建成這樣,確實要費很多心機。我們的大總統,還真不是一般的人呢。”有人讚同道。
這些人為何如此推崇閩省的公路?除了上述情況外,武愛華特彆注重公路兩邊的排水溝建設,閩省多山多石,武愛華便要求公路兩邊的排水溝全部用條石配以水泥砌成,條石要求工匠給打磨平順、整齊,給人的感覺非常光潔,當坐在車上,不論近看遠看,效果都非常好。
另外,在公路外麵為耕地的路段,武愛華要求在在排水溝上每隔100米左右設置一座石板便橋,方便農民耕種與收割。而在公路與排水溝之間,武愛華還設置了一個約1.5米寬的綠化帶,當這些國府高官們來到閩省時,綠化帶的小樹已經長到差不多兩人高了。
這種環保型設計與人性化設計還有很多,譬如當公路經過一個村莊旁時,一定會在路邊加寬,形成一個能停35輛車的停車場。村民,可在此銷售一些農產品;車輛,也可在此稍為停歇,或加水,或上下客人,或購物等,這種設計,非常接近後世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
這些南京政府的高官們,進入閩省不到100公裡,沿途就看到十數個這樣的休息處,有幾個地方,甚至形成了小型集市,路邊上,擺著一筐筐新鮮的水果,以供過往客人購買品嘗,也有一些當地村民或貨郎在此擺放小百貨攤,賣個零食、茶水、香煙、火柴什麼的。
由陳叔通帶隊的海關總署一行人,進入閩省之後,立即南下粵東,去參觀汕頭港口。如果說閩省的公路已經讓他們大為感慨的話,那麼,汕頭港的印象卻讓他們有恍若置身國外的感覺。
港口裡,停放著十數艘大大小小的輪船,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人員穿梭如流,幾台巨大的起重臂,正在吊裝著貨物,有裝船的,也卸船的。這個時代的船運,大多是散貨運輸,一遇下雨等惡劣天氣,貨物很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武愛華率先在海運中推行起後世的“集裝廂”運輸。而且,經過差不多兩三年的努力,閩粵兩省已經成了世界集裝廂生產的中心,雖然美國、英國或日本也開始進行集裝廂生產了,但其技術標準以及質量都還趕不上中國出產的集裝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