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第906章赦免
或許從一開始,安德魯的內心就未曾真正傾向於迅速,且無條件地馳援,那些勇於反抗英國統治的印度王公。畢竟,這些印度王公麾下的士兵是無法憑借其孱弱戰鬥力,戰勝強大的英國-軍隊。
或許法國人的真正目的,不過是想借此機會消耗,或許是測試下東印度公司的實力,削弱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影響力,從而為法國在該地區的擴張鋪平道路。
所以,安德魯法國在行動上也更為謹慎和微妙。作為法蘭西的執政官,他當然知道在印度次大陸這片複雜多變,且無比奇葩的土地上,任何不經意的舉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甚至適得其反。
因此在實際行動上,安德魯更傾向於采用一種更為微妙且長遠的策略。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代理人,邁索爾、馬拉塔等土邦的矛盾與野心,通過不斷的利誘和承諾,鼓勵他們勇敢地站出來,武裝反對英國殖民者。然後,就在最關鍵的時刻出賣他們……
毫無疑問的,這種策略與計劃似乎缺少一個明確的後續步驟,更像是一種試探性的布局,而非精心策劃的棋局。
對於“之後”的走向,安德魯和法國方麵都表現得極其淡然,仿佛“成與不成”都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無關緊要。
從一開始,安德魯法國就未曾真正期待什麼。穿越者深知,印度王公的軍隊看似勇猛,但不過是野蠻人的方式,其在裝備、訓練和戰術上都遠遠落後於英國人。
當然,這其中還蘊含著更為深層次的涵義。
安德魯似乎在有意無意之間,與英國總督韋爾斯利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默契。儘管兩國在表麵上處於敵對狀態,但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們卻能夠找到共同的目標——共同絞殺那些敢於反抗的印度王公。
這些王公雖然勇敢,但在強大的西方列強麵前,他們顯得如此渺小和無力。每當英國人消滅或即將消滅數以乾計的土邦王公中的“孤勇者”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都在為法國後續殖民印度掃清障礙。這種默契雖然未曾明文規定,但卻在雙方的行動中得到了無聲的確認。
安德魯和法國的最終目的,無疑是渴望取代英屬東印度公司,實現對印度次大陸的獨霸。但他們的這份野心,絕非建立在諸如“自由、平等與博愛”這類崇高而虛幻的理念之上,而是植根於赤裸裸的殖民欲望與利益追求。
自譽為“歐洲最偉大征服者”的安德魯,垂涎的是印度這片廣袤土地上所蘊含的無限商機——一個龐大的潛在銷售市場,以及取之不儘的原材料供應源。此外,地緣政治的微妙布局也讓他們對這片土地虎視眈眈,視其為連接東西方、控製關鍵航道的重要戰略支點。
歸根結底,都逃脫不了那句經典理論:“一切政治都是經濟學。”經濟因素始終是政治決策背後的根本驅動力,而政治則成為經濟的反映和堅強後盾。
至於軍事行動,它不過是政治意圖的延伸,以及最為直接和劇烈的表達方式。在安德魯和法國的殖民藍圖中,軍事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用以確保他們的經濟利益不受侵犯,同時威懾和鎮壓任何可能的反抗力量。
毫不誇張的說,對於這個時代的法國人、英國人乃至歐洲人而言,安德魯無疑是對“遙遠的印度”了解最為透徹的人之一。
他的知識不僅僅局限於地圖上的疆域劃分,更深入到印度的曆史脈絡、文化傳統、民族性格以及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之中。他能夠洞悉印度社會的深層次結構,理解不同民族和階層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印度的政治走向和經濟發展。
即便是長期在印度東印度公司擔任殖民地總督的韋爾斯利勳爵,儘管他在印度有著豐富的行政和軍事經驗,但在對印度的深入了解程度上,也難以與安德魯相提並論。
第(1/3)頁
第(2/3)頁
擁有兩百多年豐富曆史的安德魯執政官,對於印度的洞察和理解,使得他能夠用印度人的視角去審視問題,理解他們的需求和訴求,從而製定出更加精準有效的殖民策略。
說人話,那就是大部分的印度人喜好躺平了,默默接受外來入侵者的殖民。唯一的要求,就是尊重他們的傳統,尤其是種族製度。
以地域性而言,印度這個民族大熔爐的性格特征極為複雜多樣。自大傲慢與自卑並存、理想主義與現實脫節、缺乏時間觀念和責任感、抱團內鬥、愛吹牛以及缺乏進取心等特點在印度民族性格中屢見不鮮。
上述民族劣根性的形成因素眾多,既有熱帶氣候的影響,也有包括地理環境等因素。但很大程度上,其重要根源在於印度數乾年以來無數次遭遇入侵和被殖民的悲慘曆史。
在穿越者的記憶中,印度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來民族的入侵。這些入侵事件對印度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雅利安人的入侵帶來了種姓製度,將印度社會劃分為嚴格的等級製度,這一製度在印度延續了數乾年之久。
波斯人和希臘人的入侵則進一步加劇了印度的社會動蕩和政治分裂。孔雀王朝雖然一度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並在阿育王時期達到鼎盛,但隨後逐漸衰落,最終在公元前187年滅亡。
孔雀王朝滅亡後,印度次大陸再次陷入混亂,先後被大夏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和大月氏人等外族入侵。
這些入侵者在不同時間段內統治了印度西北部,導致印度本土居民不斷成為奴隸和俘虜。
等到18世紀,歐洲大陸上的列強們,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紛紛將貪婪的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印度次大陸。
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因其豐富的資源、肥沃的土地和龐大的市場潛力,成為了歐洲列強競相爭奪的焦點。他們派遣遠征隊,建立貿易據點,逐漸在印度次大陸上紮下了根。
在這場激烈的殖民競爭中,各國之間的明爭暗鬥從未停歇。他們利用外交手段、軍事威脅和經濟製裁等各種方式,試圖在印度次大陸上占據更大的份額。然而,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英國逐漸嶄露頭角,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逐漸占據了上風。
英國通過一係列精心策劃的戰爭和外交手段,成功地趕走了其他競爭者,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他們不僅鞏固了自己在印度次大陸的地位,還通過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和武力鎮壓,將那些不服管教的土邦王公一一製服。
到了19世紀中期,英國終於獨霸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將其納入了自己的殖民體係之中。從此,印度成為了維多利亞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那一顆寶石”。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印度的經濟、文化和政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的資源和勞動力,發展起了自己的工業體係,並將印度市場作為自己的商品傾銷地。
這些入侵事件不僅改變了印度的政治格局,還深刻影響了印度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種姓製度的建立和維護使得印度社會長期處於嚴格的等級製度之下,這種製度直到現代仍然有所遺留。
……
視野重新聚焦於巴黎,此刻,法蘭西共和國的獨裁者,正靜靜地坐在他的書桌旁,手中緊握著一份來自駐俄大使科蘭古侯爵的密報。
第(2/3)頁
第(3/3)頁
報告中,流亡至聖彼得堡的路易十八,那位自封的“法國的王”,如今卻不得不悄然接受了安德魯拋出的橄欖枝。他願意派遣“使臣”遠赴摩洛哥,接管那裡布列塔尼人的流放地,這無疑為波旁王朝在逆境中尋找到了一絲喘息之機。
回溯至法俄兩國簽訂的《但澤和約》,其內容如同冰冷的法律條文,規定了數乾名定居於聖彼得堡的法國流亡者的命運。
他們要麼在十個月的期限內申請加入俄羅斯國籍,成為沙皇保羅一世治下的臣民;要麼就將麵臨再次流落他鄉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被“流放”至遙遠的西伯利亞,與那些刺殺沙皇的叛逆者家屬為伍。
1799年的歐洲,除了隔海相望的英國依舊保持獨立之外,其餘各國均已臣服於安德魯法國的淫威之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路易十八雖然心中充滿了警惕與疑慮,但麵對安德魯拋來的看似甜美的誘餌,他還是忍不住想要嘗試一口。
畢竟,如果共和國的獨裁者真的決心對波旁王朝斬草除根,那麼無論是路易十八本人,還是他的弟弟阿圖瓦,以及他們各自的追隨者,即便是躲在不列顛島上,也難以逃脫被徹底消滅的命運。
於是,路易十八選擇了妥協。
他知道,波旁王朝在摩洛哥的重建雖然會分散保王黨人的精力,阻礙他們在法國乃至歐洲的複興運動,但在當前安德魯法國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下,“複辟法國,讓波旁王朝回到巴黎”已經變得遙不可及。
因此,路易十八決定抓住安德魯妥協的機會,為自己和身邊的忠勇追隨者尋找一個壯大勢力的庇護所。或許有朝一日,波旁王朝還能重返歐洲,回歸法國。
在辦公室裡,第三執政康巴塞雷斯正與安德魯討論著關於路易十八的事情。
康巴塞雷斯直接分管司法部的工作,他向安德魯彙報說:“閣下,科蘭古侯爵希望司法部能夠撤回對尤斯塔斯和波爾羅的通緝令。”
安德魯聞言,隻是輕輕地點了點頭,回應道:“嗯,你起草文件吧,我來簽字。”對於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而言,不去追究一名刺殺未遂者,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事。
然而,康巴塞雷斯又提醒道:“隻是普羅旺斯伯爵(即路易十八)並沒有前往大使館驗證身份並換取共和國的新護照,而是直接動身前往了英國。”
安德魯聞言,臉上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放心吧,這位國王一定會去摩洛哥的。”他的語氣中充滿了自信與篤定,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