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說沒有舊例,魏廣德笑道,“翻閱典籍考考,總能找到。”
張居正和張四維聞言,都是微微點頭。
大明的儀式,都要參考古籍,試圖恢複漢唐舊製。
“此事急否,禮部上下最近都在忙著選後之事。”
方逢時開口道。
方逢時忽然提到選後之事,自然也是朝廷這段時間來除了對外戰事,最吸引朝堂關注的事兒。
是的,甚至西南和遼東的戰事,吸引了也不如小皇帝朱翊鈞大婚一事重要。
對於京官們來說,西南和遼東的戰事必勝,隻是不知道朝廷最後從哪裡拿錢出來進行善後。
畢竟打仗就兩個要點,一是軍糧,二是軍餉。
軍糧,大明朝廷還真不缺糧食。
每年幾千萬石糧稅是實打實的,不過就是調撥民力轉運稍微麻煩點。
但是軍餉得掏出真金白銀,對於缺銀子的朝廷來說,這可是天大的事兒。
而且,為了皇帝大婚,戶部的銀庫直接就敞開了,沒人敢在這件大事兒上說什麼。
平時宮裡下旨要戶部給錢采購各種東西,戶部和都察院都會有人跳出來唱反調,請求皇帝節儉,做天下之表率雲雲。
但是在選後這件事兒上,那真是滿堂靜默,沒一個人會出來說什麼。
明朝在選拔皇後時的態度和外表與以往朝代有著截然不同的考慮,他們更加重視女性的行為舉止是否端正和外貌是否具有吸引力。
關於女性的家庭背景,如果過於高貴會成為選擇皇後的障礙。
明朝在選拔皇後時,更偏向於選擇那些出身貧窮的女人,這樣的皇後便可以憑借她們的賢能和簡單的品質來支持皇帝。
明朝的這種狀況,主要還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所製定的條款。
其實不僅是皇後,妃嬪的選擇,甚至宮女,都要求如此。
太祖皇帝之所以會這樣行事,主要是為了預防皇家權力被外戚壟斷,從而對皇權產生威脅。
這和其他朝代截然不同的選後方法確實新穎,也幾乎杜絕了外戚風險。
此事,在萬曆五年正月,當萬曆帝年滿十五歲時,兩位皇太後,即萬曆帝的嫡母陳太後和萬曆帝生母李太後便向禮部發出旨意,為萬曆帝進行皇後的選才工作。
這次的選拔活動主要在京師、直隸等地區舉行,共有四百五十多人進入候選名單。
因為是禮部負責,內閣並未插手,畢竟還沒到最後一步。
不過方逢時忽然提到這個事兒,魏廣德就想起前幾天給小皇帝上課後,朱翊鈞還拉著他在文華殿一角問起選後之事。
是的,朱翊鈞已經不是懵懂無知的少年,已經知道選後對他的重要性。
所以,他想在選後進入最後階段前,親眼看看那些被選中的秀女。
當然,皇帝選後並非盲婚女嫁,按製在最後兩三個人選的時候,秀女是要和皇帝見麵,以確定皇後人選。
也即是最後的選擇權在小皇帝朱翊鈞手裡,可他已經心癢難耐,想要先看看禮部到底給他選中了什麼樣的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隆慶皇帝的事兒,馮保私下找過張居正和魏廣德,內廷已經準備把收起來的那些書送回乾清宮。
想到這裡,魏廣德開口問道:“方侍郎,禮部選材一事,已經進行到那一步了?”
“回次輔大人,禮部總計在南北直隸甄選秀女四百餘人,經過層層篩選,現在還餘三十餘人,都已經到了京城,隻等內廷進行最後遴選。”
方侍郎開口答道。
“選後乃涉及國本大事,自然優先於緬甸之事,禮部重心仍然要先於選後。”
魏廣德說到這裡,先看了眼張居正,見他點頭,這才繼續說道:“選後之事禮部已經進行過多次,想來早就已經有了章程,照做即可。
至於西南之事,也是兩宮太後所定,也是耽誤不得。
不如禮部依舊專注選後之事,讓翰林院那邊先把手裡的事兒停一停,查閱古籍草擬儀注。”
魏廣德提議道。
翰林院清閒的很,隻要沒有其他衙門的官身,那成天就是看書和風花雪月。
當然,實際上也不完全。
比如現在交給翰林院的差事,就有修《實錄》的工作,但是其實要求並不急。
放放,也是可以的。
“翰林院那邊還在修《實錄》,這個”
方逢時有些遲疑,不過張居正這時候也開口道:“善貸的提議不錯,現在禮部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證選後之事不出岔子,也不能耽擱緬甸設省之事。
相對來說,後一件怕還會更麻煩,要從浩瀚古籍中尋找類似活動儀製,這工作量可不輕。
《實錄》的事兒,就先放一放。”
首輔和次輔的意見都是一致,這讓方逢時還怎麼說,隻能點頭答應下來。
“那我回去就知會王希烈,讓他安排此事。”
方逢時答道。
“對了,秀女可送入宮中?還是禮部還在甄選?”
魏廣德又問道。
小皇帝想看秀女的事兒,說出來就是個大事兒,不聲不響也就沒事兒。
不過如果現在秀女最後的甄選還沒結束,那就是人都還在宮外,小皇帝要想看到,魏廣德可不敢大膽到帶小皇帝出宮去看美女。
如果其他條件都符合要求,那經過層層篩選的秀女就會被送入皇城的儲秀宮裡生活居住一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宮裡還會對這些秀女進行新一輪的篩選,最後才會定出幾個人選,再由兩宮太後勾選。
勝出之人,自然就是能見到皇帝的。
程序很多,很嚴苛,魏廣德也不想摻和其中。
萬一小皇帝偷看到看對眼的人,人又被禮部戳落了,怕是會有麻煩。
最好還是丟進宮裡,讓小皇帝自己去看。
到時候是內廷的事兒,就算鬨出什麼事兒來,相信馮保也能把消息瞞下來。
“現在大部分已經甄選完成,隻有少數秀女禮部還在核對,這幾天派出去的人都該能回來了。”
大明選擇秀女,第一步是各地官府選出適齡女子,之後是對她們進行初步選擇,要求家世清白和品貌端莊。
這一步,地方官府是要對秀女家庭情況進行調查,絕無人敢弄虛作假。
而且選秀中,一些官員趁機為自己挑選美女這種事兒,至少在當下還沒人敢做。
原因很簡單,隻要達到要求那就要層層上報。
就算戳落,也得有充分的理由。
一旦發現符合條件而沒有上報,地方官員在考察上就等著被打“下下”的評語吧。
實際上,若是地方上出了皇後,對上報的官員來說也是大大的政績。
皇後要求極高,若是被選中,自然說明地方官員能力出眾,所以才會有才女出現。
同時近水樓台先得月,和皇後娘家關係好,雖然不能保證高官厚祿,但是說說好話還是可以的。
這可是直通後宮的關係,沒人會在這件大事上作梗,除非不想要更好的仕途了。
地方上報以後,層層篩選,最後禮部還要對送入宮裡的女子情況進行核對。
若是就在京師,自然簡單快捷,可若是在偏遠州府,這一來一回核對就很花時間。
這也是選秀多集中在南北直隸的緣故,核對所需要時間比較短。
“抓緊吧,儘快把選拔出來的秀女送入宮中,禮部也就少個事兒了。”
魏廣德笑道。
“是,魏閣老的話我會帶回禮部,督促儘快完成甄選工作。”
方逢時急忙說道。
其實禮部也希望儘快完工好等著領賞,事兒壓在自己衙門裡,總歸擔心出點差錯。
隻要選拔完成,把甄選出的秀女送到宮裡,就沒禮部的差事兒了。
大不了就是最後落選的女子,禮部安排人再把她們送回去。
清朝時期,落選的秀女通常會留在宮裡擔任宮女,但是大明的製度卻同。
在明朝,秀女落選後通常會被送回家,而不是留在宮中擔任宮女,甚至這些落選之人都不能被選為妃嬪。
就比如選後,最後在皇帝麵前露臉的兩三人,在皇帝選擇皇後以後,淘汰之人事不會被留在宮裡成為妃嬪,而是直接打道回府,被禮部安排送回家中。
倒是之前在宮裡落選的人當中,會有一些人被留下,充作妃嬪人選。
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考慮,因為能走到最後一步的人選,各方麵其實都滿足成為母儀天下皇後的資格,隻是皇帝更看誰順眼。
若是將最後的落選之人也留在宮裡,難保不會有人覬覦皇後寶座,進而引發宮闈爭鬥。
所以,落選之人直接送回家,就可以避免這樣的事例發生。
至於那些早早落選之人,必然是多方麵達不到成為皇後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覬覦那個位置了。
隻能說,朱元璋定下的很多製度,確實都有可取之處。
用首輔張居正的評價就是,“太祖得天下,因不拘成法也。”
說“不拘成法”,讚朱元璋,順便也給自己的改革貼金,因為他的改革也多是如此。
而此時緬甸王都東籲城裡,俞大猷卻是在微微皺眉。
不為其他,就是因為在知道明軍打破東籲城後,暹羅宗室就蠢蠢欲動,想要拿回屬於他們的東西。
暹羅一邊遣使大明,訴說這些年被緬甸壓迫的艱辛,一邊就是派人往東籲城找俞大猷,希望可以從他手裡找回已經被明軍查扣的寶物。
彆說,當初大明當年頒賜暹羅的寶策金印,倒是印證了緬甸滅國暹羅後,掠奪走所有財富的說法。
隻是失陷禦賜之物,事後也未向大明朝廷報告,這事兒就可大可小。
所以,俞大猷並不打算歸還暹羅那些東西,隻是造冊,等待朝廷的命令。
而現在他已經得到消息,北麵戰事已經結束,以大明大勝告終,緬王莽應龍及其下屬全部被俘。
受限於兵力不足,俞大猷並沒有派兵北上,而是等著北部明軍南下於他會和。
這就意味著,雖然他們走海路過來需要兩三個月的行程,但實際上走陸路,若是不發生意外的話,或許一個月就可以抵達雲南。
俞大猷從未想到過,原來他們距離大明是如此之近。
彆說他,其他水師將領的表情也是類似,走海路包了一大圈,貌似有點冤枉。
隻是他今日皺眉,不是因為剛剛把暹羅使者又趕走,而是北方明軍遲遲沒有南下和他們會和的意思。
現在明軍兩部之間,還有許多被緬甸人控製的城池阻隔他們的交通。
不會以為大明派出傳令兵能隨意進出那些城池吧?
水師兵力不足,現在占據南方已經非常勉強,急需北方明軍南下支援,李成梁不會還在等著他率師北上吧。
俞大猷想著,忽然對外麵喊道:‘來人。’
他不打算等了,他準備派人北上聯係李成梁,催促明軍儘快南下,支援水師部隊。
本來水師並沒有攻占緬甸南方的打算,隻是攻打緬甸王都,聲援北方戰場。
但是發現緬甸南方的城市好打,且兵力不多,這才在整個南方燒起戰火。
他們是成功了,可這麼點人馬統治如此多的緬甸人,俞大猷終歸覺得心驚膽戰的。
親兵到來以後,他馬上就安排他們尋找向導,準備北上聯絡李成梁南下之事。
而在俞大猷遇到小麻煩的時候,北方的李成梁那裡也有些不順利。
雖然明軍勢如破竹擊敗緬軍,擒拿不少緬甸頭目,鐵壁關緬軍也選擇了投降,可不儘快處理十餘萬緬軍戰俘,其實對於李成梁來說也是一顆定時炸彈,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爆了。
明軍進入緬甸的全部兵馬,總計十六萬,雲南兵馬六萬餘,占了大半。
其他各省兵馬共計十萬,也是西南各省能抽調精銳的極限。
實際上,現在李成梁就接到廣西和貴州方麵的文書,希望破敵之後儘快放回他們的兵馬,理由則是地方土司有不穩的跡象。
再有運輸能力的原因,極大限製了明軍繼續趁勝追擊,擴大占領區的行動,這才是他的兵馬遲遲不能南下的主要原因。
“爹,要不我帶兩萬人馬先從阿瓦南下,直奔東籲城,先把南麵和水師的通道。
再派人西進攻打蒲甘城,聽說那裡是原來東籲王朝的王都,想來應該也留下不少好東西。
其他地方慢慢來,還是先穩住北方再說。”
李如鬆開口說道。
明軍現在隻能說已經占領大部分緬北城池,其實就是孟養、孟密等宣慰司的地盤。
占領阿瓦,出現在他們麵前就是巨大的緬甸中南部,受限於兵力不足,李成梁暫時有點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