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一邊伸手接過那文書,一邊對方逢時問道:“禮部十年前可曾接到過暹羅國書?”
“沒有,收到消息後,我讓人查過,近十年來暹羅除了有勘合貿易的文書,絕無其他。”
方逢時聽到魏廣德的問話,馬上答道。
“嗬嗬”
聞言,魏廣德當即笑了出來。
都沒心思看所謂的國書,魏廣德拿到手裡晃了晃笑道:“大明在南洋影響力勢微可見一斑,暹羅都被人打到滅國尚且沒有向我大明這個宗主國求助。
那它現在是緬甸的藩國還是我大明的藩國?
方侍郎,你能說說嗎?”
看到方逢時啞口無言的樣子,魏廣德又看向張居正笑道:“叔大兄,你也是認可這份所謂暹羅國書嗎?”
聽到魏廣德這麼說,張居正一臉嚴肅道:“暹羅無君無父,確實不該認可。”
看到首輔和次輔對這份暹羅國書都是這般說辭,方逢時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
“首輔大人、次輔大人,怎麼說都是朝廷頒賜金冊的藩王,如此怕是不好吧。”
張四維見此,隻好出聲道。
好歹轉圜一下,免得氣氛尷尬。
何況,雖然暹羅多年來已經少有對大明恭敬,但上國該有上國氣度,是否承認暹羅藩國身份,這個可不是小事兒,最起碼也得要內廷做主才是。
內閣,雖然暫攝大權,但始終都隻是協助皇帝理政的衙門,可不能直接代表皇帝做出決定。
“不是都說了,所有東西都被緬甸掠走,就算有禦賜之物,怕也在俞大猷手裡。”
魏廣德確實搖頭笑著說了句,隨即正色道:“若是真到滅國時,但凡有宗主國的念頭,也會向大明求救,斷不至於連份求救文書都發布過來。”
說到這裡,魏廣德忽然想起之前在翰林院時曾看到過的一些文書,不由得繼續說道:‘記得當初在藏書閣中翻閱前朝舊事,正德十五年時,我朝倒是收到過藩屬國求救國書。’
聽到魏廣德這話,張居正、張四維等人都來了興趣。
正德朝舊事,他們可沒經曆過,自然不知道。
雖然他們都在翰林院呆過,可未必有魏廣德看的書多。
見三人都有了興趣,魏廣德笑道:“那還是嘉靖三十六年的時候,我還在翰林院做編修,看到正德十五年是,佛郎機人侵占滿次加,滿次加國王曾向我朝發來求救文書。”
“那後來呢?”
魏廣德稍一停頓,張四維就追問道。
“當時武宗皇帝還在江南,對滿次加使者的奏請,隻禦批了‘不報’二字。”
魏廣德淡淡開口道。
“不報”,其實就是不管、不問、不處理的意思。
滿次加的王都就是馬六甲城,也就是位於馬六甲海峽中段的一個海濱城市。
在十六世紀初,被第二任葡屬印度總督阿爾布克爾克,率領一支由18艘艦船、1200名葡萄牙士兵,及200多名馬爾巴拉援兵組成的艦隊攻破。
準確說就是正德六年的時候發生的事兒,不僅破國,還徹底占領了滿次加的國土。
滿次加國王打不過,隻好逃亡大海之上。
之後,才想到曾經的宗主國大明。
畢竟好多年沒有聯係,於是在八年多以後,滿次加的國書才送到正德皇帝手裡。
葡萄牙人在攻破馬六甲城後,阿爾布克爾克下達了搶掠的命令,搶掠行動持續了一整天。
珍寶數以萬計,幾乎是滿剌加王國三分之二的財富,而且還進行了殘酷的屠城。
對於滿剌加亡國時的慘狀,明朝人是有所耳聞的,並不是一無所知。
明朝的兵部侍郎黃衷曾編撰《海語》一書介紹西洋風貌,其中就提到了滿次加破國情形:
“(佛朗機人)乃治大舶八艘,精兵及萬,乗風突至,時已逾年,國中少備,大被殺掠。”
除了兵員上略帶誇張外,其他基本都符合實情,尤其是記錄屠戮的情形。
稍晚於此書的《東西洋考》也載:
“佛郎機破滿次加,入據其國。而故王之社遂墟,臣隸俛首無從報仇。”
滿次加不但被殖民者攻破了,而且還被占據了,國家社稷一片廢墟。
之後,正德皇帝就一直在病榻上直到歸天。
本來這個事兒到此似乎就結束了,滿次加已經被滅國,多說無益。
隻是在嘉靖元年的時候,佛郎機人用掠奪的滿次加金冊寶璽想要蒙騙大明,跑到廣州來通商。
不僅想和大明貿易,甚至還想蒙騙大明,希望獲得大明的冊封,讓他們得到滿次加的正統地位。
“肅宗皇帝沒有答應吧。”
張四維開口問道。
魏廣德笑笑,說道:“實錄中記載,‘海夷佛朗機,逐滿剌加國王蘇端媽末,而據其地,遣使加必丹木等入貢請封,不準。’
肅宗皇帝拒絕了佛朗機人請封和貿易的要求,和武宗皇帝不同的是,肅宗皇帝命禮部出麵斡旋此事,爭取為滿次加複國。”
這種事,值房裡三人都不曾知道,畢竟在他們印象裡,似乎就沒有看到過類似的記載。
“失敗了?”
張四維再次主動做了捧角,小聲問道。
因為嘉靖皇帝對佛朗機人不感興趣,又不同於正德皇帝不聞不問的態度,這對滿剌加來說是個大好事。
而且剛剛繼位沒幾個月,所以在朝政上的發言權並不多,所以最後這件事還是由禮部全權處置了。
對於嘉靖皇帝交代的命令,禮部也忠實執行了。
他們召集了佛郎機人和滿次加國王進行三方會談,三方會談的結果,是全麵倒向滿剌加,把弗朗機人驅逐處境:
“禮部已議絕佛朗機,還其貢使。”
並且質問侵奪藩國之罪:
“佛朗機非朝貢之國,又侵奪鄰封,獷悍違法。”
關鍵是佛朗機人在還廣東一帶騷擾,動不動就亮下肌肉,這就更糟了明朝的忌諱:
“駕大舶突進廣平省下,銃炮之聲,震動城郭。”
但禮部隻負責處理外交事務,頂多能驅逐佛朗機人出境,斷絕和他們的貿易。
至於幫助滿剌加複國的事,就需要大動乾戈了,他們管不了也做不了主,所以被移交給兵部了。
就在三人等待魏廣德說出大明最後的處理態度,魏廣德也沒賣關子,直接說道:“既而兵部議,請敕責佛朗機,令歸滿剌加之地,論暹羅諸夷,以救患恤鄰之義。”
聽到魏廣德背出實錄中的記載,張居正微微張大嘴巴,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
這個計謀實在不怎麼樣,要暹羅等鄰國出兵,開什麼玩笑。
整個就是一出借刀殺人,流暹羅人的血,大明坐收人情,這筆賬算的是挺美的。
可是大明兵部把算盤打得響,自己什麼都不出,暹羅會做這個冤大頭嗎?
張居正此時思考的卻是如果他當時在內閣,應該是不會批準兵部這個決議的。
最起碼大明要出兵一小部分,再號召周圍藩國一起出兵攻打佛郎機人才對。
如果,大明還是永樂盛世的時候,或許這樣的詔書對暹羅等藩國有用。
畢竟知道身後大明的實力,那時候大明水師還是橫行大洋之上的。
有靠山有底氣的情況下,或許會和暹羅談條件要好處,從而出兵救援,再不濟還有大明兜底。
這都是出兵能得到好處時才會做出的決定,絕對不可能但靠一紙詔書就能實現的。
“暹羅沒有回複朝廷的旨意?”
方逢時開口問道。
“嗬嗬,方大人何必明知故問。”
魏廣德笑道,“雖說此事,兵部做的不地道,可你做不做也得有個回聲吧。”
魏廣德這話,其實多少有些強詞奪理。
那種情況下,暹羅要是回報大明,他們國王腦袋才是秀逗了。
不過也多少說明在嘉靖時期,暹羅對於大明的態度就已經非常消極,除了市舶外,幾乎很少有其他聯絡。
這和朝鮮、琉球等國對大明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也因為這事兒,大明和佛郎機人的關係就急轉直下。
當然,其實沒這個事兒,兩邊的關係也不會很好,畢竟對外來的佛郎機人保持著警惕。
於是因為明朝徹底斷絕了和佛郎機的貿易,所以雙方爆發了西草灣海戰。
此戰,其實並不是印象裡大明最後慘勝。
當佛郎機人進犯至西草灣時,備倭指揮柯榮、百戶王應恩率軍抵禦。
激戰中,潘丁苟率先登上佛朗機軍戰艦,明軍齊進,生擒包括彆都盧在內的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俘獲被葡軍擄掠的男女共十人,並俘獲佛朗機軍船隻兩艘。
但佛朗機軍殘餘三艦又發動反攻,將明軍所俘戰艦焚毀,王應恩戰死,佛朗機軍殘部逃走。
此後,明廷將所俘佛郎機人處死,並梟首示眾。
可見,此戰雖然似乎大明損失比佛郎機人小,也阻止了佛郎機人妄想獲得據點蠶食大明的計劃,但實則是戰術上吃了大虧。
當然,此戰最主要的戰績還是明軍繳獲了大批佛朗機炮和西洋火繩槍,並因為戰爭中所發揮出來的巨大作用,得到明軍的認可。
之後,佛朗機炮大批量生產,迅速武裝大明各軍,成為軍隊中的製勝利器。
不過此時火繩槍並未得到軍中重視,直到嘉靖倭亂時,明軍圍剿雙嶼倭寇,繳獲了日本的火繩槍,也就是鐵炮。
明朝的兵仗局才因為明軍多被鐵炮所傷,開始重視仿製火繩槍,製成了鳥銃。
“那這份文書該如何處置?”
方逢時問道。
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可禮部不能等啊,他們得先有個態度才好。
雖然從魏廣德所透露的意思看,結果不會太好,但也得有個明確答複才好。
“不報。”
“不報。”
就在這時,魏廣德和張居正幾乎同時說道。
“那好,文書我算是送到內閣,你們票擬以後送到宮裡吧,我這就回禮部去。”
方逢時開口說道。
“稍待,方侍郎不知道內閣給禮部下條子的事兒?”
魏廣德開口攔下要走的方逢時說道。
“下條子,什麼條子?”
方逢時顯然出來的早,並不知道內閣召集禮部的人。
“大人,兵部譚尚書到了。”
就在這時,外麵書吏通報道。
“快請。”
張四維對外喊道,隨即就對方逢時笑道:“方大人有所不知,事才我才給禮部小條子,讓禮部來人商議大事。
我就說方大人怎麼來的這麼快,想來是錯開了。”
聽到內閣有事要議,方逢時也就不走了。
很快,譚綸進了張居正值房,相互見禮後坐下就問道:‘不知內閣相召為何事?’
雖然猜到可能和西南戰事有關,但譚綸還是問了句。
畢竟看到屋裡還有禮部的人,李成梁打了勝仗,按說該找戶部要賞銀才對。
現在朝廷財政不寬裕,兵部自然知道。
所以對有功將士的賞賜,戶部應該早做打算,彆大軍班師賞賜還沒湊足,那就鬨笑話了。
“此次召集禮部和兵部來此議事,主要還是受仁聖太後和慈聖太後之命,事關緬甸戰事結束後對緬甸安排的事務。”
魏廣德開口說道。
聽到是兩位太後的意思,譚綸和方逢時都打起精神來,想要聽聽內閣和內廷到底談了什麼大事。
接下來,魏廣德就把內閣對緬甸戰後的考慮說了一遍。
聽到內閣打算直接在緬甸設省管理,方逢時和譚綸都是大吃一驚。
若不是有魏廣德這個異數,大明的官員是絕對不會有這個考慮的。
雲南都夠窮了,還要弄一塊更加偏遠的窮鄉僻壤回來,還怕朝廷負擔不起嗎?
方逢時還未說話,譚綸倒是先問道:“此事是否已成定論?”
張居正微微點頭說道:‘此事內閣曾於慈慶宮奏明,今日請二位來此,就是做一些前期準備。’
聽到張居正這麼說,方逢時就知道,他就算阻止也是無用,已經定下來的事兒,要說服內閣,還要說服內廷,他沒那個本事。
‘禮部要如何做?’
方逢時也算圓滑,既然不能反對,那就隻按照命令行事即可。
“禮部準備相關儀注,兵部則要考慮此事,妥善做好各衛所移駐之事。”
張居正開口說道。
譚綸看了眼魏廣德,見他微微點頭,於是馬上說道:‘回去後,我就會讓各司做好規劃。’
倒是方逢時遲疑片刻才說道:“此事,以前似乎並無先例。”
“翻閱典籍考考,總能找到。”
魏廣德笑道,張居正和張四維都是微微點頭。
大明的儀式,都要參考古籍,試圖恢複唐宋舊製。
“此事急否,禮部上下最近都在忙著選後之事。”
方逢時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