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鬆的提議,並沒有得到李成梁的認可。
他搖搖頭,淡淡說道:“現在緬北的形勢複雜,還需要對那些土司部族進行控製,都要消耗大量兵力。
我估算過,就當下的情況,我最多能夠調撥出四、五萬人馬南下。
我們現在有兩個方向需要派出兵馬,一個就是南下打通和東籲城的聯係,二就是西麵的蒲甘城。
這樣算起來,兵力就略顯不足了。”
如果隻是帶兵打到東籲城去,李成梁預計有兩萬人馬也就夠了,不怕遭遇到緬甸殘餘部隊圍攻。
但是他們不是要去東籲城,而是要維持住南北聯係的交通線。
最起碼,俞大猷還想要從緬甸南方獲得大量的糧食。
現在明軍入緬軍隊的軍糧,全靠雲南周轉。
大明西南的地形限製,現在明軍的後勤隨著戰線的拉長,已經有些供應不足的問題。
實際上,如果隻是在大明境內作戰,雖然一下子增加十萬大軍的物資消耗,雲南這兩年積累的物資還是足夠滿足需要的。
可是明軍大估摸殺進緬甸以後,抽調民夫運輸糧食就成了阻礙明軍持續進攻最大的障礙。
這次追擊緬王莽應龍部時,明軍前鋒就多次因為糧草不足而不得不暫停追擊,等待後方補給送上來。
而緬甸其實盛產稻米等糧食,可惜這些東西北方出產少,大多是緬甸南方出產。
所以,俞大猷軍中現在是糧草充足,但受限於兵力不足。
而李成梁手中兵馬倒是相對充足,卻受限於補給不足。
於是,打通南北交通線,從緬甸南方獲得糧食就進入了李成梁的腦海裡。
雖然緬甸已經完蛋了,但是緬甸殘餘軍隊還有,土司的雜兵也還有。
所以如果隻出動少量明軍南下,難保不會被緬軍殘部包圍。
大部隊打不過,小部隊還是能輕易用數量優勢碾壓的。
特彆是繼續向南地勢開闊,若是陷入四麵圍攻,明軍那些火器也未必能抵擋住緬軍的攻勢。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李成梁可不想吃下一場敗仗,那隻會成為朝中攻訐他的理由。
現在緬甸的局勢向好,李成梁也不確定北京城裡是否有人眼紅他取得的戰績,想要來摘桃子。
所以一旦決定南下和俞大猷部會和,明軍至少要出動三、四萬兵力,控製沿線所有城鎮。
隻有這樣,南方的糧食才能源源不斷北運,解決明軍糧草不足的困境。
“父親,潞江府那邊的緬軍整編是否完成了?這些天我都沒看到那邊的文書。”
李成梁說兵力不足,李如鬆馬上就開動腦筋想辦法。
彆說,還真讓他找到出處,那就是之前被俘虜的大量緬軍。
利用緬軍鎮壓緬甸老百姓,是他和李成梁一起想出來的法子,隻不過當時是考慮到徹底占領緬甸以後,再把這些人用上。
畢竟,緬甸已經滅國,這些俘虜要麼殉國,要麼就是俯首聽命大明。
生與死之間,他們應該會做出正確選擇。
“你想帶著這些人出戰?”
李成梁聽到兒子提出這到這些人,有些遲疑。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現在就把這些人派出來,他們可未必真心投降我大明。”
李成梁開口說道。
“父親,我們不是還單獨關押了一批人嗎?”
李如鬆這時候開口說道。
“你是說那些土司首領的親兵?”
李成梁一下子就明白兒子話裡所指,他老李家的親兵怕是大明所有將領中最多的了,所以他對這些親兵的情況是最了解。
這些人,就是那些土司首領手下最忠誠的一批人,想要他們真心投降很是困難,甚至還是個大麻煩。
若是這些人和他們的主子關在一起,他們怕是除了繼續保護那些土司首領外,就是密謀怎麼越獄,保護他們的主子怎麼逃出去,回到他們的領地。
所以,明軍在接受緬軍投降後,第一時間就把那些緬甸官員和土司單獨看押起來,而他們的親兵也和普通緬軍士卒分開關押。
“你想要做什麼?”
李成梁此時眉頭微皺,不解的問道。
“那些親兵可不安分,繼續留在營地裡也是個麻煩。
不如就讓那些願意投降的緬軍拿他們做個投名狀,我們許以好處,讓他們宰了那些人。
這樣,他們就沒有退路可走了。
若是還有異心,那些土司也不會放過他們。”
李如鬆開口說道。
這招不可謂不狠毒,讓緬軍殺死這些親兵,那幾乎就徹底絕了他們反叛的可能。
親兵裡,許多都是那些緬甸官員和土司的親戚,許多還是跟著他們好幾輩的忠仆所組成,這樣他們才敢放心把他們留在身邊。
要是知道這些人被投降的緬軍殺死,看那肯定是要報複的。
而這些緬軍為了不被報複,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明軍,一條道走到黑。
“利用他們,先控製住兩三萬人,父親再給我一萬兵馬,我南下就可大功告成。”
李如鬆不屑的說道。
他這樣的態度,是因為他已經大致看透了殘餘緬軍的虛實,都是戰力不足的家夥。
如果遇到個有能力的將領,倒還算一支可戰之兵,但這樣的人能有多少。
這次緬王謀劃的北征,可是把緬甸國內最能打,最善打的軍隊和將領都調到北線,現在這些人不是死就是被俘,放眼緬甸應該已經沒幾個人可以撐起危局了。
當然,緬甸人口眾多,他們還有能力拉出一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軍隊,但這樣的軍隊已經不能算是軍隊,說是一群農民怕是更加合適。
估計這種軍隊的組成,青壯應該不會占到一半,最多就是三成,剩下都算老弱病殘了。
反倒是難免的俞大猷部所控製的區域,不僅人口眾多,他那裡還兵力不足,才是最危險的。
如果這時候有個能服眾的緬甸將領跳出來撐起危局,俞大猷那邊就危險了。
這也是李成梁急於南下的原因之一,擔心緬甸占據再起波折。
李成梁的擔心,也是俞大猷的擔心,所以他急於派人北上,聯絡李成梁部南下,充實南方的明軍兵力。
“父親,時間不等人,聽說現在許多緬甸殘餘貴族都往蒲甘城跑,我擔心他們在知道緬王落到我們手裡後,會重立新王。
如果那人膽識過人,不和我們爭鬥而是選擇南下爭奪緬甸南部,俞大猷固然可能承擔重大損失,可父親在京城那邊可也就危險了。
光一個擁兵自重,不及時救援同僚的帽子就能讓父親罷官去職。”
李如鬆說的話有些危言聳聽,但如果真發展到那樣的情況,大好局勢喪失殆儘,京城再有人覬覦緬甸主將的位置,一切還真說不好會怎麼樣。
能乾出這些事兒來的,一是文官,二是勳貴。
他們的後台,卻是兩邊都沾,不管那邊要是有心,拚命找魏廣德遊說。
一旦魏廣德被人遊說點頭,那李家可就真的完蛋了。
李成梁快速權衡一番,上次殺俘最後不過就是得到朝廷一紙申敕,似乎也沒什麼。
那個武將沒有被罵過?
打了勝仗自然是褒揚,打了敗仗就要被罵。
邊境之上,哪有事事順心的事兒。
就算是戚繼光當初薊鎮守得好,可也數次遭遇土蠻部偷襲,損失了少許兵馬,還不是一樣被朝廷申敕。
“這件事兒做的隱蔽些,叫老二老三親自去,你就彆去了。”
李成梁對李如鬆這個大兒子是寄予厚望的,自然不想這種事落到他頭上,成為以後遭受百官攻訐的口實。
讓其他兒子去,隻要這個大兒子能在朝堂上穩住,屹立不倒,那他的兄弟們自然不會有什麼事兒。
“讓二弟三弟去做?父親”
李如鬆還想說話,卻被李成梁揮手打斷。
“不要再說了,這些事兒,你記住,以後都不許碰。
如果要做,就讓你的兄弟們帶你去做。
你也彆覺得虧欠他們,隻要你能在朝堂上撐著,他們就不會有事兒。
在幾個孩子裡,我最看重你,以後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為父已經五十有二了,也不知道還能縱馬疆場幾年,以後這些都是你的。
切記,不可落下把柄給旁人,讓他們有攻訐你的理由。
我們武將,隻要能逢戰必勝,其他都沒什麼好說的。
但你現在還不行,因為缺少資曆和戰功,朝堂上那些人拿下你,輕輕鬆鬆。
可要是為父這樣的,他們就得掂量掂量。
所以你現在不能有錯處,被人記下,影響以後的前程。
臟活累活都叫你那些兄弟們去做,以後你地位穩固了,拉他們一把就是了。”
李成梁對李如鬆真的是寄予厚望,其他兒子都可以舍棄。
當然,舍棄並不是真的不管,隻是現在他要優先把功勞累積到大兒子頭上,讓他將來能夠順利接他的職位。
這樣,他們李家才有可能在大明長盛不衰,成為真正的將門。
說起來,李家畢竟還是根基不夠。
祖上李家據說是因為躲避唐末戰亂舉族遷入朝鮮,爺爺李英於嘉靖年間歸附明廷,任職鐵嶺衛指揮僉事。
不過李英之上幾代,其實就已經從朝廷內遷,進入明朝,隻不過地位不顯。
也就是李英在嘉靖年間因軍功得到了世授鐵嶺衛指揮僉事得到職務,成為明朝武勳中的一員。
雖然明朝的武將是世襲,但是李英之後的李家很快就沒落,李成梁的父親和其他叔叔最高也就是做到千戶。
就算是李成梁作為長房子弟,本應繼承指揮僉事份的職位,可是到他這裡,因為家境貧寒,竟然籌集不到去北京承襲官職的路費,以至到了四十歲,還隻是一個普通的“諸生”。
直到李成梁徹底選擇武途,開始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以後,才終於因為勇敢作戰而獲得了當時遼東巡按方禦史的資助,給他路費,又介紹都察院的朋友為他引薦,才讓他成功在兵部襲職,成為險山參將。
這也是李成梁發跡的開始。
可見,此時的李家,根本算不上將門。
不過現在李成梁有了滅國之功,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隻要能夠把功勞穩穩拿下,憑此功勞保李家幾代富貴還是有可能的。
如果李如鬆能夠順利接過他的權利,那李家逐漸發展成將門還就有了希望。
所以,李成梁是絕對不能讓李如鬆身上落下口實,被人口誅筆伐。
李如鬆知道父親的苦心,也不矯情,隻是微微低頭,表示接受。
“來人。”
李成梁對著外麵喊道,等親兵進來以後,他馬上吩咐道:“去把如楨、如柏叫來。”
不多時,兄弟了倆進了屋子,看到父親和大哥都在,兩人急忙見禮。
“你們過來。”
李成梁叫來兩人,開始小聲吩咐起來。
李如柏和李如楨聽了父親的吩咐,都沒有半點拒絕的意思。
他們其實不傻,知道這次的事兒要保密,有點泄露對他們李家沒有半點好處。
之所以叫他們去做,也是要保住大哥。
一旦事發,李成梁是很難脫身,肯定要負責任,但大哥卻可以置身事外。
而原由,他們自然也明白老爹的想法。
好吧,他們不敢和大哥比。
“父親放心,此事我們會小心應付,絕對不會走漏半點消息。”
其實,涉及上萬人的事兒,哪裡是說保密就能保密的。
但是,隻要把所有知道的人都拉下水,才有可能做到讓所有人守口如瓶。
“去的時候,到後院抬五口箱子去,恩威並施,我想你們都懂。”
李成梁又開口說道。
明軍貪汙成風,李成梁掌兵自然也不會乾淨。
實際上李家在萬曆朝就多次因為貪腐被彈劾,和張居正的關係也是他屢遭攻訐的原因之一。
不過對此,萬曆皇帝都沒有什麼表示,所以李家在遼東儼然已經成為遼東王。
隨著他官場的不斷發展,李成梁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全遼的商民之利他都攬入自己名下,從此他結交權門和朝廷的官員。
發展到這個時候,萬曆皇帝也不敢小覷李成梁,於是才終於罷免了李成梁在遼東的職務,僅僅以寧遠伯的身份朝見皇帝。
直到萬曆二十九年,遼東總兵馬林因為與稅使高淮爭執被彈劾獲罪,李成梁再鎮遼東,此時情況卻已經有了天大的變化,局勢已經隱隱超脫了他的掌控。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李成梁依舊威震遼東,努爾哈赤造反,也是在李成梁死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