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脫靴斷鐙
李義山和雍袞二子在寺中安心讀書,三月月末,從事杜李忽然上山,傳話道,聖人下詔,崔大夫右遷兗海觀察使,治所沂州(山東臨沂)。崔公有命,義山和雍袞二子即刻下山,跟隨赴任。另義山須代崔大夫草擬謝表。
李義山和雍袞二子當即收拾,辭彆方丈下山。
四月一日,崔可大召集華州眾吏說,華州的常例,庫錢一萬貫,由刺史私用,某至今未取,今日取出,平分給華州軍士和吏員。華州眾吏一片狂歡,崔可大笑著說,某今日便不合常情了,你們可以向後來者傳頌了。
當日,崔可大將刺史例錢分發完畢,李義山擬就了《為安平公謝除兗海觀察使表》,表中有句曰:
(兗海)曲阜遺封,導河舊壤,列九州之數,帶五嶽之雄,古為詩書俎豆(禮器)之鄉,今兼魚鹽兵革(兵器)之地……謹當冰霜勵誌,金石貫誠,駑馬奮十駕之勤,鉛刀淬一割之用。即以今月二日,雪泣西拜,星馳東下……無任瞻天戀闕之至。謹附中使某奉表陳謝以聞。
四月二日,崔可大向傳詔使者——中使王士岌轉交了謝表,率李義山、從事杜李等、雍袞二子及家人出發上任,順道送王中使出城回京。還未出城,華州三縣百姓聽說刺史離任,傾城而出,萬人聚集,前來挽留,有百姓躺到了車轍上,一時道路為之阻塞,眾人無法前行,崔可大隻得先請王中使同到路邊客舍休息。
百姓也跟著湧進客舍,跪求崔可大不要離開華州,有百姓將崔可大抱持,脫去了他的靴子,讓他不能下地行走。
百姓推舉了一位父老上前,流淚懇請王中使說,中使,崔公清廉,華州之福,請轉告聖人,求聖人下詔,留崔公在華州。
王中使說,各位父老,本使定將父老請求,陳於聖人。
崔可大責備說,各位父老,你們的心意,老夫領了,卻不應為難聖人特使。
父老說,今日強留崔公,如果天子惱怒,也不過是斬殺吾等二三老人,但卻能留公不去。
崔可大和王中使出不得門,都很無奈。
入夜,李義山心生一計,他起身懇求父老說,崔公一日不曾便溺,望父老容某護公如廁。
抱靴者說,崔公不會尿遁吧?
崔可大心領神會,佯怒道,聖人特使還在,本官豈能做出那等事,雍袞二子也在,你看住他們就好。
李義山扶起崔公,讓抱靴者把鞋還來,抱靴者不肯,說道,穿上鞋子,就想跑了。
崔可大擺手作罷,赤腳出門。他走到後院東廁更衣,還高聲吟唱起《離騷》來:
忽馳騖(奔馳)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
老冉冉(慢慢)其將至兮,恐脩名(美名)之不立。
李義山在廁外高叫道,崔公,蹲之久矣。——又小聲說,愚侄牽馬,牆外等候。
崔可大厲聲斥道,蹲坑之事,怎能相催?——又小聲說,牆不甚高,爬得出去。
崔可大說完,繼續吟唱,李義山潛行到馬廄,牽了崔公坐騎,有機敏夥夫,為他開了側門,李義山牽馬繞行到牆外,見崔可大已騎上牆頭,還在唱著:
路漫漫其脩遠(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餘馬於鹹池(日浴之地)兮,總餘轡乎扶桑(日出之地)。
室內王中使原本昏沉欲眠,遙遙聽到這句楚辭,他睜大了眼睛,臉上閃現一絲笑意,見無人覺察,他又作昏沉狀。
牆上崔可大緩慢立起,一步跨到馬上,李義山牽著馬悄然東行。到了東城,崔可大喝令守衛開了城門,便遠遠聽到父老百姓的狂呼,崔可大立即催馬出城,李義山緊隨其後,直到人聲已經聽不見了,二人才慢了下來。
崔可大突然叫道,啊呀,百姓不隻脫去了靴子,還斬斷了馬鐙,難怪一路踩踏不著。
李義山扯了扯鞍下斷索,忍不住笑出聲來,崔可大也哈哈大笑起來。
李義山笑讚道,今日崔公脫靴斷鐙之事,必成千古佳話。
崔可大喟歎道,卻是必成明日笑話,王中使回到長安一報,聖人和百官都要取笑了。
李義山帶崔可大到華山之下破落客舍休息,又騎著斷鐙之馬返回。他天明入城,來到昨日客舍,父老百姓已經散去,崔公的一雙靴子和一對馬鐙,恭放在客舍正堂幾案上。
李義山代崔公向王中使致歉說,崔公有言,百姓留客王中使,皆因崔公而起,對聖人和特使,無不敬之意,乞求王中使諒解。
王中使說,不妨事。感謝李從事昨夜機智,解了吾等之困。華州官民親厚,本使甚為感動,崔公的靴子和馬鐙,本使就帶回長安,做個見證。
李義山和從事杜李等人送走王中使,帶上雍袞二子等崔公家人,與崔可大在破落客舍會合,一行人直往沂州而去。
在路上,李義山代崔可大擬了《為安平公兗州奏杜勝等四人充判官狀》,請求朝廷任命原從事杜勝為團練判官、原從事李潘為觀察支使、原僚屬盧涇為團練巡官,以及前進士趙晳為觀察判官。
端午將近,兗州要向聖人進送節日賀禮,崔可大一行還在途中,身上彆無長物,就地采買,儘是他鄉土產,因此都很犯難。後經李義山提議,崔公將宵奔之馬進賀。李義山作了《為安平公赴兗海在道進賀端午馬狀》,狀中有句如下:
欲獻琛(獻寶)而未識(不識)土宜(土產),願祝壽而已悲日遠。前件馬伏櫪斯久,著鞭亦多,粗覺(稍覺)柔馴,未嘗奔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