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東海新軍的成立有些倉促,這就注定兵源是他們急需解決的頭等難題。
本來想著從義烏先招一批兵練著,但具體執行以後,才知道他們的想法多少有些‘天真’。
義烏征兵一開始就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舉步維艱,能夠招到的兵員寥寥無幾。
不過隨著馬島一戰,大明海師打出了赫赫威名。
而季岩吉、季信秋幾個本地新兵的火箭擢升,也讓當地百姓看到了實際好處,一時間從者如雲。
兵源的問題雖然暫時解決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戰鬥力不行。
任何一支部隊的戰鬥力都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一代一代大浪淘沙換來的。
尤其是老帶新,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
那麼問題就來了——老兵從哪弄?
朱允熞的永寧衛?
不行。
且不說朱允熞樂不樂意被四叔這麼挖人,就算樂意朱棣也不能動這個手。
永寧衛正在執行海上封鎖任務,這個時候把老兵撤下來,那不是開玩笑嗎?
慎海衛?
也不行。
慎海衛也在執行任務,自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最主要的是,蘇謹並不願意這麼做。
明眼人都清楚,慎海衛雖在大明戰鬥序列,但其實就是蘇謹的私軍。
朱棣雖然信得過他,但蘇謹不想讓自己的部叢、家丁和官軍牽扯不清。
就連江珩也不過是暫時調用,等東海新軍訓練妥當以後,就要重新交回朱棣手上。
而剩下的人選,拜老朱當年的所為所賜,讓朱棣很難調用。
福建水師、崇明備倭水師這些部隊,早在以前就爛透了。
尤其當年老朱的禁海令一下,這些水師為了利益,早就和海上倭寇眉來眼去、勾勾搭搭,爛到了骨子裡。
可以說,現在的水師除了慎海衛、永寧衛和東海新軍以外,都不能信任。
不過還是有一支水師進入了朱棣的眼簾————曾經的巢湖水師。
巢湖水師的曆史,甚至要追溯到大明開國以前。
那時候的巢湖水師,和朱老板可沒啥關係,那是人家廖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組建的。
當時的巢湖水師實力雄厚,比朱元璋也不遑多讓,也是一方諸侯。
不過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勢力如此強勁的巢湖水師,自然早被元軍盯上。
元軍發兵數十萬,對巢湖水師進軍,將其圍困。
第(1/3)頁
第(2/3)頁
名為剿匪,實為招安。
隻可惜,無論是廖永安兄弟,還是俞廷玉父子,骨頭都硬的很,堅決不投降。
僵持到最後,眼瞅著就要寨破人消,廖永安卻有了彆的念頭。
找人合作,比如...朱元璋。
此時朱元璋正在江北駐軍,準備謀取集慶,卻苦無水師被長江阻隔。
廖永安卻在此時,派人去溝通朱元璋,正在老朱瞌睡的時候給墊上了枕頭。
雙方一拍即合,當即成立聯合軍。
而當時的巢湖水師,其實並沒有完全歸附於朱元璋。
隨著巢湖水師的加入,老朱迅速謀取集慶,就是現在的南京應天城。
巢湖水師,也成為老朱奠定江山的關鍵一員。
不過,其戰鬥序列一直遊離在老朱的部隊之外。
也不說加入,也不說不加,就這麼混著。
起初老朱也沒在意,畢竟人家巢湖水師打起仗來是真提著腦袋乾啊。
那時候哪有什麼爭權奪利的念頭?就是一門心思要把蒙古人乾回漠北去!
廖永安、俞廷玉、俞通海等首領,後來也相繼死在了戰場。
朱元璋亦感其恩德,佩其品質,也沒有提出什麼特彆的要求。
不過在大明建國之後,你再這麼玩就過分了,朱元璋自然不能繼續坐視不理。
而巢湖水師的實力,經過多年運營也愈發膨脹。
也正因為如此,給巢湖水師埋下了致命的種子。
自古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能共苦未必能同甘。
自廖永安、俞廷玉、俞通海這些有威望的頭領過世之後,巢湖水師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百戰雄獅。
偏偏德慶侯看不清形勢,居功自傲,從不把老朱當回事。
都洪武年了,他還想帶著巢湖水師吃老本、坐山頭,不願向老朱低頭。
明麵上接受封侯,喊一聲陛下,一旦回了家,他還是那個土皇帝。
這些老朱哪還能容忍?
偏偏廖永忠行事乖張,無法無天,放縱部下、家奴大肆為亂。
這也就罷了,他居然還敢僭用龍鳳!
這可是大不敬、謀逆的罪名啊!
結果自然徹底惹毛了老朱。
第(2/3)頁
第(3/3)頁
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老朱弄嗝屁了。
他也是大明開國後,嗝屁的第一個勳貴。
廖永忠死後,老朱終於找到借口清理巢湖水師。
借著‘備倭’的借口,幾乎將水師裡的所有中層軍官、老兵一掃而空,調到其他衛所。
這招釜底抽薪,直接將巢湖水師打的一蹶不振。
雖然當時拿下了巢湖水師,但同時老朱家也失了水師的人心。
而眼下,巢湖水師卻成了朱棣唯一的兵源來處。
有老兵,有經驗,甚至有很多身經百戰的基層軍官,這些可都是最寶貴的財富啊。
但同時朱棣又不得不擔心。
這些家夥看似已經認了命,但向來桀驁到骨頭裡的巢湖水師,真的願意甘心聽江珩之命,為他效命?
或者說,為自己效命嗎?
要知道,海上不同於陸地,一旦鬨了營嘯那可是會出大事的!
陸上尚且懼怕營嘯,更遑論根本來不及支援的波濤之上。
到時候萬一被劫了船逃向深海,那可是有樂子看了...
朱棣將自己的擔憂講給蘇謹,後者卻讓他寬心。
因為蘇謹知道,前世鄭和下西洋艦隊的構成,大明寶船艦隊主力的前身,就是巢湖水師。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蘇謹才對新成立的東海艦隊,抱著很深的期望。
思慮間,遠處忽然傳出集結的信號。
然後那些使臣便目瞪口呆的看到,方才還殺氣騰騰的校場,瞬間變得寂靜無比,隻剩下沙沙的腳步。
士兵們向著既定目標,有條不紊的迅速集結、整隊,
沒過多久,所有隊伍就沉默無聲地集結在將台前。
這一幕,也許隻有親臨現場的人,才能感受到什麼叫做震撼。
這些使臣知道明軍很強,但從沒想過明軍會怎麼強,強成什麼樣。
但眼前這森然的軍紀,就是最好的解釋。
如臂使肘,如肘使掌,如掌使指。
使臣不由得感歎,果然是上國天兵之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