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遊戲競技 > 大漢有活爹 > 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章)合作無間的君臣

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章)合作無間的君臣(1 / 1)

推荐阅读:

霸上宮主殿的正麵,有十八麵落地玻璃幕牆。

為了燒製這十八麵玻璃幕牆,玻璃廠天天加班,連續一個月沒乾彆的,最後才燒製出來。

浪費的時間雖然很可惜,不過卻積累了製作超大玻璃的經驗。

特彆是這十八麵玻璃不是普通玻璃,是一層夾一層的,雖然不是加膠麵,而是貼膠水,樹脂。

但這種做法也能達到防彈的效果。

明亮開闊的玻璃前,霍海有些出神。

李廣講述著西域的事情。

當初霍海定下了策略,欺騙羅馬來人,讓羅馬人以為大漢沒有想象中的強,然後聯絡羅馬以後進攻安息。

羅馬來的人是著名的馬略,馬略這家夥說他代表的是羅馬整個國家,但是霍海知道他在放屁。

馬略被留在了大宛,沒法來大漢境內。

他的副手來到了大漢。

到了西域,冒充的長安城裡。

王賀、東方朔,還有軍方的多重情報機構,讓羅馬來的人身邊一個懂漢語的都沒有,一個懂東方文化的都沒有。

以至於羅馬的使者真的相信了重建的鄯善是長安城。

隨後,他就被帶去參觀大漢。

實則是被人帶著在沙漠邊緣繞圈子,繞了一圈又一圈。

最長的一次走了十幾天,演的差點全體死在沙漠裡。

這種強度的跋涉,讓他們沒有懷疑。

加上從羅馬一路過來,路上本來就都是荒漠戈壁加時不時有綠洲,所以他確信自己的確在考察大漢。

而之前在安息打聽到說大漢簡直不是綠洲而是特彆大的成片的森林,其實也得到了驗證,畢竟西域中路一整條帶上,都是綠洲,如果沒有見過中原的人,隻是聽說大型綠洲這樣的描述,是分不清楚的。

而後,羅馬的使者考察完‘大漢’很多地方後,開始回程。

也帶著漢使和馬略深聊了一次。

馬略本來的想法是,如果大漢的確強盛無匹,就希望大漢能夠給一些資源,幫助他在羅馬奪位。

但是看來大漢可能攻打安息都費勁,不可能能有強大的能力送物資去羅馬了。

不過大漢的人的確會經商,到處多是漢人。

唯一的問題是,大漢人商人不知道為什麼,很不好交流不好接近,在大宛待了幾個月,馬略居然沒有和任何一個大漢商人深交過。

隻是不停地看到他們在賺錢,看到他們出錢要和天竺打仗。

但也沒看到多少優秀的東西,唯獨漢朝的刀不錯。

於是馬略想辦法搞了一批刀,等著和漢使談完後,就往羅馬運送。

這一次在這邊見識了很多,馬略對於如何登位已經有了腹稿。

曆史上的馬略依靠羅馬人對日耳曼人對於蠻人的忌憚,去製造日耳曼人很強大的錯覺,然後抬高軍事集團,進行改革,最後登臨執政官。

而這一次,馬略想要描述大漢的強大。

把大漢當做那個假想敵。

之前羅馬打安息,老是搞不定,所以元老會知道安息的難纏。

馬略隻要提出,大漢吞並安息,就會直接登臨亞細亞西海岸,就會來到地中海,到時候隨時可能威脅羅馬。

元老會的人能有什麼辦法,他們甚至都沒怎麼聽說過大漢。

而馬略就順勢提出,不如和大漢合作,吞並安息。

這樣一來,就能有一個戰略緩衝。

當然,馬略不是真的要戰略緩衝,而是本來羅馬能打仗的就不多,對大漢熟悉的就他一個,如果真要安排一個人統領軍權打安息,那必然是他馬略。

如此一來,他就算混入最高決策層了。

馬略有信心,隻要拿到軍權,十年內,必定登頂執政官。

而漢使也要談這個事情。

漢使也要和馬略談聯合,要針對安息。

當然了,漢使根本就對聯合沒興趣,也對安息沒興趣,漢使就是要讓安息和羅馬處於敵對狀態。

這樣一來,羅馬和安息長期緊張,就沒法有多少人員通過安息往東走。

這樣一來,在大漢往西征服的過程中,羅馬就不知道大漢究竟如何,也不知道大漢是依靠科技碾壓過來的,就更不會去學習了。

隻要這個過程中羅馬被信息隔離,沒有變強的可能,那大漢兵鋒一到地中海,就是羅馬滅亡之日。

因為……那個時候,大漢的海軍肯定已經能夠隨時順利的到地中海了。

屆時海軍神兵天降,陸軍度過歐亞之間的山脈阻隔會師西去,加上屆時公路已經修道了安息,修到了亞細亞海岸,資源不斷,羅馬根本頂不住。

所以,漢使的目的就是騙羅馬聯合,然後讓羅馬和安息發生爭鬥,斷開往來。

而馬略也想利用這個借口去抬升自己的咖位。

雙方居然飛速達成了共識。

這讓李廣有點懵逼。

因為原計劃是,馬略回程時,大漢和大宛鬨翻,大漢軍隊西進,攻下大宛,徹底在蔥嶺西麓站穩腳跟。

同時,大宛被攻打,小王子肯定要瘋了一樣的往安息打。

安息那邊一亂,大漢商隊裡麵混跡的探子就開始故意搞事情,驅趕馬略等所有羅馬人全部離開安息,避免後續有消息不慎傳去羅馬。

總之就是,麵對羅馬這個已知地圖上最強對手,大漢要不惜一切代價以猛虎搏兔的架勢登場。

而現在,談判太快,國內組織的大軍還沒到位呢!

談判進展太快,以至於使團隻能加大力度了。

使團加大力度這件事情,多的是人想要做。

大宛國都,一名叫做豐由的儒生大使,直接在大宛國都,講起了天人感應,講起了大漢君王乃天子,是整個世界的共同皇帝。

大宛國王本來就是個高傲自大的人,聽到說大漢的使者在講這種東西後,就想殺人的。

但是,並沒有出手。

力度還不夠。

如果是曆史上的大宛,肯定已經動手了。

但是現實是大量的大漢商人在大宛活動,給大宛帶來了很多好處。

大宛國王雖然對大漢朝廷沒有任何興趣,但是卻想著不要嚇到小商人們,所以他準備暗中下手。

這個時候,大漢那邊,快馬加鞭送來了銅馬。

稱金馬。

說是在大漢南海之濱收集的銅金,做出的汗血寶馬。

大漢皇帝要用和真馬一樣大的金馬,換一匹大宛汗血寶馬。

大宛國王靠的就是騎兵才能在大夏匈奴的威脅下過自己的日子,當然不想賣汗血寶馬。

所以拒絕了。

但……霍海說得對,狗改不了吃屎。

大宛國王不願意做生意就算了,他還是下手了。

車隊往回走的路上,大宛國王派人裝作匪徒,打劫了使臣的隊伍。

搶奪金馬。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這事情傳出去後,不少大宛人,直接搶奪附近的大漢商隊。

大漢商隊正在買馬招兵從大宛轉道去天竺開戰呢。

聽說其他商人被搶了,直接開始集結。

彆的國家沒有商人聯合出軍隊的先例,但是大漢這邊可是有匈奴公司和西域公司的。

這個新彙合出來的軍隊,就叫做漢商護衛軍。

隨後,李廣那邊的前軍,終於是翻過了蔥嶺,來到了大宛境內。

因為人手不夠,李廣直接征調了漢商護衛軍,開始攻擊大宛。

他的前軍可是有火槍隊的,大宛哪兒扛得住?

基本上是李廣的軍隊每天走多快,就能攻多快。

看這架勢,小王子也就是現在的大夏單於,忍不了一點,直接帶兵搜刮了大夏搞來的錢,直接往西開始狂突。

這邊馬略等人剛剛到了安息呢,就聽說匈奴人打過來了。

安息那邊也是得到了消息,開始禁止漢商入境,然後禁止境內的羅馬人活動。

禁止漢商入境,是被漢商組織護衛隊攻打大宛國嚇到了。

禁止羅馬人活動,是因為大漢的探子把羅馬有高層跑來了安息國內調查給捅了出去。

安息這邊一查,到處抓羅馬人。

這些羅馬人雖然都是改名換姓過來的,但是真抓起來哪兒藏得住?

而馬略一行人,反而因為是從大宛來的,和羅馬高層正在安息國內調查的信息對不上,被往西驅趕了。

馬略離開之前,費了不少人命,才搞清楚,大漢那邊的商人居然組織軍隊直接攻打了大宛,大漢軍隊到了之後,把大宛直接給滅了!

大漢表現出的戰鬥力,比觀察到的強太多了。

馬略雖然不明白為什麼,但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商人組建軍隊的事情。

本來希臘全都是商人吃掉希臘之後,馬略也想利用以前很能打的希臘人搞事情的。

但是希臘人現在全是奸商,馬略也不敢拿主意。

現在,希臘人重新進入了馬略的視野之中。

回到這邊,大宛國王,謀殺漢使,國除。

李廣因為趕速度的原因,前軍死傷了一萬二!

並沒有等火槍隊挨個拔除據點,而是讓手持冷兵器的普通將士去攻城,就算配了一些火炮,死傷也很慘重。

但這不是關鍵。

關鍵是,這一次劉徹很生氣。

此時的霸上宮,很壓抑。

本來是討論攻打衛滿朝鮮的事情的,沒想到去年底的事兒,現在才傳回大漢。

冬季蔥嶺沒法翻,大雪雪災深達兩米,當然沒發送信,一直等到現在,劉徹才知道大宛已經沒了。

按道理,大宛國王被抓住送到了長安,劉徹應該開開心心的接見李廣,然後斥責大宛國王,然後安排消化大宛國的。

但是,聽完過程後,劉徹臉都綠了!

當初建立天竺公司還有匈奴公司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商人不能直接接觸軍隊,不能讚助軍隊。

而是商人集中錢給朝廷,朝廷拿上錢,以公司的名義,發戰爭獎勵給軍人,而軍人是因為幫匈奴公司這樣的公司,拿到了經營權才有了獎勵。

並且是公司用錢買朝廷的地區商業經營權。

然後,朝廷給軍隊發獎勵。

這個流程,已經隔開了三次了,所以,將士不會和任何商人扯上關係。

而現在呢?李廣翻了個巨大的錯誤。

李廣為了趕時間,居然借用了商人們的護衛隊。

商人們在組織武裝和天竺開戰,劉徹知道。

但是這種小打小鬨是不可能威脅到天竺的,說白了就是商人們在天竺邊境和他們摩擦,做戲給鬼神看。

結果,因為衝突發生,商人們為了自保,給高獎勵讓他們組織的武裝聚合成大軍。

就算如此,他們其實也乾不了什麼。

但,正牌軍隊出身的李廣,帶著這樣一群人,殺傷力就出來了。

直接給大宛滅了。

按道理,這是立功,應該獎勵。

但是萬萬不能。

這開了商人組建軍隊的先河,按道理應該抓起來殺頭的!

還有,如果嘉獎,豈不是鼓勵這種行為?

有一就有二,以後商人就可以跟貴族一樣起兵造反,隻要事成了之後,一句仿先賢滅大宛,就蓋過去了。

這怎麼行?

劉徹現在恨不得把李廣推出去砍了。

霍海也沒想到,自己是來商討對衛滿朝鮮發動決戰的,結果卻趕上這麼一檔子事情。

李廣看情況不對之後,才從得到嘉獎,成為萬戶侯的喜悅中回過神來,逐漸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

其實,李廣的前隊,不追求那麼快拿下大宛,而是減緩一點,慢個幾天,未必需要商隊的人。

但李廣就是為了趕那個快,犯下了這個錯誤。

並不是滅人國,就一定是立功。

就跟大唐時期的王玄策滅天竺,是一個道理。

這是犯錯了,不是什麼大功。

劉徹一邊砸宮殿裡的東西,一邊訓斥李廣,然後把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告知李廣。

李廣甚至隻能跪下磕頭:“臣糊塗!臣……立功心切,昏了頭。”

劉徹叉著腰,氣不打一處來,轉了幾個圈,在轉頭看向霍海:“大司農,你說這事兒怎麼解決?”

李廣也轉頭看向了霍海,他寄希望於霍海能夠解決自己的困境。

以霍海的聰明,稍微一想,肯定能想到辦法。

然而,霍海:“臣是來商討衛滿朝鮮的事情的,臣思緒都被衛滿朝鮮占據著,剛剛沒有思考什麼,現在也對這件事沒有看法。”

霍海說話之後,李廣愕然。

李廣記得,霍海不是這樣的人,霍海絕不是因為李家奮起抓住了軍權,和衛霍家族對抗,才不出言幫忙的,他以前不是這樣的人啊!

他怎麼……變了?

事實上,霍海就不該在這兒。

霍海不聽到李廣和劉徹之間的談話,才是最佳解。

原因很簡單,為什麼李廣在西域經營那麼久,劉徹還留他在那邊?

就是為了讓李廣去立功。

隻有李廣立了功,加上他兩朝元老的身份和年齡擺在這兒,才能和衛霍稍微對抗一下。

現在霍海如果去幫李廣,那是什麼?那是結黨營私,豈不是整個大漢所有擁有軍權的人,居然互相勾連,官官相護?

如果霍海不幫李廣,那是什麼?那是霍海打壓李家勢力,讓軍方代表中衛霍代表的勢力濃度變得更強。

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

本來霍海如果不在這兒,不知道劉徹訓斥李廣,是最好的選擇,到時候無論發生什麼,那都是李廣和劉徹君臣琴瑟,暫時委屈委屈罷了。

但,當麵聽到了事情之後,劉徹又不可能不罵。

給霍海架這兒了。

劉徹最終做出了決斷:“兩個選項。”

“第一,朕給你這個滅國大將該有的榮譽,但是一點榮譽不能給商人們,你還要去抓,抓商人領頭人和護衛隊的領頭人,抓起來說他們犯了法,殺頭。”

“事後,朕會下旨斥你,給你抓的更多的商人平反,但下令從此以後商人不得組建任何形式的超過二百人的武裝。”

李廣低頭。

這不是卸磨殺驢麼?隻是,是自己卸磨殺驢。

劉徹:“剛剛那種辦法,能保給你的獎勵,最多就是你從此以後退下去了,子孫後代也不要做官了。”

李廣頭更低了。

這個萬萬不能選。

當初李廣就很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就是帶領家族發展起來,這一條選了,那不是白乾了?

光有名頭有什麼用?等自己死了,劉徹不隨便找個理由,就把爵位收回去了?

劉徹:“第二,你把這個事情全部扛了,朕直接削掉你的爵位,但許你戴罪立功,帶兵繼續往北,追擊小王子餘部。”

李廣根本想都沒想,就要選第二條。

大夏都被小王子打爛了,自己往北去打,多簡單?

這不等於沒難度嗎?

沒難度?世上怎麼會有沒難度的事情。

劉徹:“我隻給你三千人,沒有火槍隊。”

李廣愕然抬頭。

這是什麼意思?

就算大夏被打爛了,那也是一個巨大的國家啊,三千人?就算打下來兩個城,分了人守衛後,就分不出第三支部隊去攻打第三座城市了,這怎麼打?

陛下不如罰我成為大頭兵,從頭升級一遍好了!

其實,這就是讓李廣去當靶子,立在大夏那邊,迷惑安息。

讓大月氏大夏那邊也搞不清楚狀況,不知道大漢要乾什麼。

原因也簡單,大漢沒有理由攻打大月氏。

但可以以追繳匈奴為理由,繼續攻打匈奴大夏這一半領土。

這麼點人在這兒,大月氏忍得住長期不南下?

忍得住不拿回幾年前屬於他們的領土?

忍不住就動兵,動兵李廣的人就得死,死了大漢就有理由把大夏給滅了。

這都是衛青他們跟劉徹在開戰之前就做好的腹案。

不隻是如此,到時候,大漢的商人還要去大月氏大夏做生意,還要讓穀梁學儒生們瘋狂去傳播穀梁學。

那邊目前沒有宗教,也沒有自己的學說,穀梁學的儒生們一定要抓住時間讓他們信仰上普天之下皆為漢土,甚至抬升到以漢皇為神靈這樣的程度。

不隻是大夏,在大宛也是這一套。

未來,所有的地方所有人,都要學這一套。

除了這些地方的人不能學漢語不能用簡體字之外,穀梁學的儒生會教他們一切,甚至教他們他們自己的文字。

文字本來是貴族有錢人才能學得,現在教給他們還有各種賺錢技能,不怕他們不學。

學的過程中,大量灌輸穀梁學階級觀念等級觀念忠君觀念。

時間久了,大月氏大夏要麼崩潰,要麼衍生出一套自己的教派。

為什麼要乾這個?

是為了日後打埃及和羅馬做準備。

到時候還是這一套,但難度可就不同了。

如果現在不練手,以後怎麼玩兒得轉?

不久後,穀梁學的儒生們穿上了青衣、白袍、紅衣,朝著使命出發了。

他們實際上已經學了好幾年了,就等著一展能力。

之前隻是在大宛小試了一下,現在要大規模出動了。

霸上宮,李廣猶豫了很久,最終選擇了後者。

拿到聖旨後,李廣就離開了皇宮。

很快,李廣出現在李蔡的家裡。

李蔡現在已經是議會的議長了,不在是丞相。

李廣提起這件事情,感歎:“為什麼霍海會變成這樣?以前他是個很好的人。”

李蔡:“霍海跟你很熟嗎?”

李廣愕然。

李蔡:“當初棉花截殺的事情,以霍海的性格,沒有報複,完全是為大局,後來幫你渡過難關,也是為了大局,如今不幫你,還是為了大局。”

李廣:“大局變得就這麼快?”

李蔡:“他為的是自己的大局。”

李蔡把現在霍海的情況,警察體係的建立,還有霍海和劉徹半公開擺在台麵上的提防都講了一遍。

李廣這才明白過來:“如果他幫我,我死得更快,而且他自己也要再度被不信任。”

現在的情況是,劉徹試探過霍海,並且留了一手,同時卻還是信任著霍海。

而霍海也信任著劉徹,但是留了一手。

但……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猜疑的種子已經埋下,豈有不發芽的道理。

除非雙方有一方是短命鬼,才能解開這個死結。

等換了君王,再重新來一次,重新建立信任。

但目前看起來,劉徹說話中氣十足,看起來還有二三十年光景甚至都不止。

李廣也是歎了一口氣。

為什麼要有政治,隻打仗不好嗎?

霍海這種人,都被困在其中,我這種人,又怎麼全身而退?

李廣看向了李蔡。

李蔡現在是平穩落地了,處於半退休狀態,距離退休一步之遙。

……

李廣走後,劉徹才問起了衛滿朝鮮的事情。

霍海:“去年我們進攻衛滿朝鮮雖然沒有取得全功,但把他們都壓縮在了這幾個城市。”

“所以,實際上我們的人已經占據了三韓,並且開始在三韓建立補給點。”

“而這邊我們測量了海岸線之後,實際上衛滿朝鮮打不打得下來已經不重要了。”

當初打他們,就是為了搞到海岸線分布圖,來做海圖。

現在隻是要一鼓作氣拿下衛滿朝鮮的問題。

劉徹笑了:“也算是個好消息,沒想到羽毛人居然是這種,跟我們區彆不大。”

去年最後一班大航運,北美的一些羽毛人也就是印第安人被送到了大漢,還帶來了一批珍貴的動物。

看的劉徹一愣一愣的。

劉徹都開始相信羽毛人是商以前的人走過當時冰封的白令海峽過去的人了。

真的太像了,怎麼可能遠隔幾萬裡的北美人,比大宛人還像漢人?

三韓的據點建立,也是解決了一大問題。

霍海:“其實現在解決辦法很簡單。”

劉徹挑眉:“哦?”

霍海:“新出來的帶有毛鉤的毛巾陛下用過了麼?”

毛巾采用了新的織布技術,一被發明出來,就因為細膩的膚感還有對於汙垢的強力清洗能力,直接流傳開來,目前大城市都用上毛巾了,劉徹怎麼會沒用過。

霍海繼續:“要擰乾毛巾,一次性擰到底繼續加力,不見得能繼續擰出水。”

“但是,第一下擰完後,鬆手,然後重新上勁,就很容易完全擰乾了。”

劉徹馬上明白了霍海的意思。

放棄攻打衛滿朝鮮剩下四個城,放鬆一下,讓他們人自己出來,破壞掉他們鐵板一塊的氣勢和氛圍。

等這些東西沒有了之後,再打一次,一次就能摧毀他們。

劉徹:“也就是說,你覺得現在不好再繼續了?”

霍海點頭。

很快,劉徹做出了一個讓聽了的人都會疑惑的決定。

劉徹選擇了實施霍海的方針。

去年劉徹要打衛滿朝鮮,當時滿朝文武都沒話說,劉徹就沒打過敗仗,誰敢反對?

但是現在攻打衛滿朝鮮不順利,就很難受。

如果劉徹繼續加力,派遣更多的火槍隊和大炮,必然是能打下來的,隻是投入大一些罷了。

如果鬆勁兒,的確能讓下一波攻勢更輕鬆拿下衛滿朝鮮。

但問題是,這就等於讓劉徹放棄了這十三年來戰無不勝的記錄。

居然打出了僵持局。

這對劉徹的權威是個巨大的損壞。

消息傳出去後,大家並沒有疑惑太久。

很快,霍海在長安日報發表了新文章。

《生存空間戰略》

戰略中提出,衛滿朝鮮和華夏同文同種。

按理說應該視之為大漢人。

但是衛滿朝鮮在衛氏的長期反叛宣傳下,幾乎沒有人有自己是漢人的意識。

所以,衛滿朝鮮的人,要像漢人一樣享受大漢的福利,要麼是遷移到國內其他地方來,完成重新漢化。

要麼就隻有去更苦寒的地方,不是漢人,沒資格擁有這麼好的土地。

天老爺,衛滿朝鮮人聽了都想哭。

這麼貧瘠的土地,還好?

實際上就是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不過針對的不是國彆,而是文化。

霍海的文章出來後,馬上有人反對,也有人同意。

反對的人認為,血緣肯定更重要,衛滿朝鮮的人有記錄可查就是中原分出的人,怎麼能不是漢人,應該給他們休養生息的機會,隻是要打掉衛氏。

讚同的人認為,衛滿朝鮮的人對於大漢沒有親屬感,也沒有歸屬感,更沒有自己是大漢子民的覺悟,應該堅決予以打擊。

要麼教化,教化不了予以毀滅。

相反三韓那邊的人,本來就是土人,反而霍海提出了優待,讓他們在本國繼續生存,讓他們都從事航運工作,從大漢國內運輸糧食過去養他們。

實際上,懂行的人一眼就看出來了霍海的做法恰恰和說法相反。

遷移衛滿朝鮮的人,是在救他們,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無論是往大漢境內遷徙,還是遷徙去更苦寒的地方,都是給了他們生養的機會。

而三韓呢?

大漢需要這個地方做航運,未來會有無數的大漢人過去。

三韓這個地方的人不出產糧食之後,人口多少,完全取決於大漢給多少糧食。

他們要是能保持二十年後有十萬人口,就了不起了。

而大漢呢?二十年後人口搞不好已經近兩億了。

那個時候大漢到處都是二十多歲的小夥,要吃飯,都要開拓,都要出去。

到時候三韓這片土地上,恐怕會有幾百萬大漢人,到時候隻有十萬三韓人,他們還能存在下去?

大漢境內尚且有三分之一的人娶不到老婆。

到時候有錢有勢又有闖勁兒的大漢青年去了三韓,三韓女人腦子被驢踢了才會選風吹日曬乾著最苦的工作吃不飽飯的本地男人。

不出三十年,三韓就要完蛋。

而衛滿朝鮮雖然完蛋了,但人卻有資格活下來,你彆管活在哪兒,就算去西伯利亞挖石油,那也是保存下來了。

不過,真正看懂霍海政策的人是不會去和彆人爭論的。

這些不適合擺在台麵上說。

就算是自己提出這種觀點,到時候彆人也可以說‘這可不是大司農的觀點,這是你的觀點,大司農是好人怎麼會出這樣的絕戶計?’

而他們更驚訝於,經過一年時間後,當初有了互相試探互相提防的皇帝劉徹和大司農霍海,又君臣和睦,配合無間了。

劉徹分明就是要退一步,然後更省力的拿下衛滿朝鮮,隻是要丟個麵子罷了。

劉徹一般不願意丟這種麵子,他願意丟麵子,肯定是要愛惜人力物力乾彆的。

乾什麼?

新商改,教改要開始了。

而霍海為什麼要顛倒黑白發一篇未來一百年兩百年後會被人看出貓膩來的文章?

未來的人研究曆史,一眼就能看出三韓消失是霍海的毒計。

霍海雖然有各種名聲,但沒有一條叫做惡毒。

現在寫文章,還不是為了給劉徹拉扯火力。

給人造成一種,大漢現在不打衛滿朝鮮,是大司農對於對衛滿朝鮮的政策有異議,需要討論的假象。

而不是因為陛下第一次打沒打過。

曆史書上也會寫,劉徹要一鼓作氣拿下衛滿朝鮮,霍海對衛滿朝鮮善後事宜提出了疑慮,滿朝上下開始討論,所以導致戰事推遲。

就這麼一個無中生有的討論,在朝會和議會討論了一整個季度。

這個季度中,衛滿朝鮮那邊流言四起。

其中最著名的一條是‘大漢打我們隻是為了航運,現在在三韓建立了據點,不會再打我們了,我們這兒這麼窮,大漢打下我們有什麼好處?咱們還做什麼戰防,不如省錢多吃兩碗米飯,多吃兩個茶葉蛋。’

大家還在套路大漢那邊流傳過來的茶葉蛋就是好吃,不像本地煮雞蛋那麼難以下咽。

衛滿朝鮮那邊這種論調成為主流時,四個城市的防備開始放鬆。

大量的人甚至開始出來找工作,甚至去三韓找工作。

日子一副恢複了要重新過上好日子的景象。

大漢軍隊來了。

霍海給曆史書寫上了一個又一個的反麵典型。

沒有鐵板一塊的抵抗,短短十五天,衛滿朝鮮被剿滅。

衛右渠沒有被帶回長安,而是直接原地被砍頭處決。

衛滿朝鮮所有人口全部遷往西伯利亞,離開的人不允許攜帶任何書籍,所有書籍都被檢查,但凡帶有衛滿朝鮮箕子朝鮮字樣的,全部焚毀。

全部改為衛滿衛國。

改此地為樂浪四郡。

由原肅慎和右北平沒有土地的大量剛被撕毀奴隸協議的人口填入。

這場浩大的遷移工作,要持續三年。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