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學會雜誌》編輯部確定了論文的發表日期。
張碩也收到了雜誌社發來的郵件,他給了個禮貌性的回複,隨後就關閉了郵箱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高等數學研究院的人,都很關心張碩投稿論文的情況,畢竟是一口氣投三篇四大刊。
當天,譚友銘就特彆過過來問了一下,張碩說了《美國數學會雜誌》的論文會在下一期發表。
譚友銘聽罷讚歎道,“下一期,就是插隊發表了。看來你投《美國數學會雜誌》的論文,成果也很顯著啊。”
數學四大刊上能插隊發表的論文,都是影響力很大以及非常重要的研究。
“恭喜你了!”
王輝滿是羨慕的說了一句。
他恭喜的不隻是四大刊發表論文,還是張碩完成了‘四大刊大滿貫’的成就。
對於大部分數學方向的學者來說,能在四大刊發布論文已經很了不起,‘四大刊大滿貫’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張碩年紀輕輕,就已經達到了彆人一輩子追求不到的頂峰。
王輝羨慕的說完,還提醒的補充一句,“你也要注意一下輿論,最近好多人都在說你,還討論你是不是國內計算數學第一人……”
他說著搖頭道,“這些人,就是喜歡比來比去。”
媒體輿論上有關張碩的話題,主要還是炒作起來的。
之前有個博主說張碩在計算數學領域的成就無人可比,就引起了大量的議論,話題的熱度漸漸降低以後,又有好多個博主站出來表示說,張碩還‘遠遠達不到國內計算數學第一人’的程度。
“他隻發布過兩篇計算數學的研究論文,一篇是方法論,另一篇是方法的應用,所以也可以算作是一篇論文。”
“二階PDE的通用算法,確實是很了不起的研究,應用價值非常高,但隻是一個研究根本無法說明問題。”
“想在計算數學領域走的更遠,他還需要更多的積累、更多的研究……”
“和頂尖的計算數學學者相比,他還差一些……”
有的博主還舉例般說了幾個國內的計算數學領域權威專家,包括專家們完成的成果,發布過多少篇的論文,拿到過什麼國內外數學獎項,等等。
話題流量高,就是因為存在爭議。
有好多人都支持張碩,他們馬上反駁說,“誰能在四大刊一口氣發布兩篇論文?”
“張碩才多大年紀?論文數量少不是很正常?”
“數學是年輕人的天下,拿老院士和張碩比成果數量?這公平嗎!”
“張碩還有很多其他的成果,你都不說?傑波夫猜想,就直接碾壓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文無第一’。
當‘第一’說出來的時候,必定會引起一大堆的議論,好多人無腦支持張碩也引起了不少的反感,導致張碩的形象都有些受損,感覺成了粉/圈文化推出來的學術明星。
張碩沒有想到會發生這種情況,他看著網絡上的討論,也乾脆發了個調侃的消息說,“謝謝大家的支持!
在計算數學領域,我還隻是個小學生。
但我還要多多學習!”
這個消息發出來,讓輿論風格變得有些怪異,“我還是個小學生,博士一年畢業擔任研究員。”
“我還是個小學生,能在四大刊**文!”
“我還是個小學生,拿了鐘家慶數學獎!”
“我還是個小學生,一年發了篇頂刊論文……”
……
一周後。
《美國數學會雜誌》發布了新一期內容。
張碩的《S方程的計算模擬》被放在了最後一篇,但排在最後和研究重要性無關,主要是因為篇幅太多,長達六十頁的論文讓人翻著都感覺頭皮發麻。
張碩並沒有太在意,他的工作還是很忙的,有時間就看看資料、做做研究,還要正準備cp組的新實驗方向工作。
他擔任了cp組的‘特聘顧問’,工作內容就是指導實驗方向。
在正式進行實驗之前,還要準備立項的問題,實驗是要對設備進行改造,先期要進行一定的設計才行,還要申請立項並在物理中心的會議上通過。
這是要準備很多資料做說明的。
譚友銘忽然找上門來,他是和王輝一起來的,兩人從一樓直接衝到了二樓。
在一樓大辦公室,他們才注意到《美國數學會雜誌》新一期內容,也知道了張碩的論文已經發布。
“這一期就發了?”
譚友銘表現的非常驚訝。
張碩疑惑問道,“我不是說過了嗎?下一期就有。”
“你是說過,但沒說是這一期啊!”
王輝苦笑。
他們知道論文會發布在‘下一期’,下意識認為‘下一期’會錯開本期,也就是在一個多月後發布。
一般插隊發表原則也是這樣的。
他們說發布時間的時候,距離新一期隻剩下一個星期,那個時間點上,常規來說已經定稿了。
定稿,再修改,再發布新一期?
不可想象!
譚友銘驚訝了好久,再次歎道,“還真是大成果啊!竟然能在這一期就發表……”
隻有了解情況的人才知道,一個星期時間插隊發表是什麼概念!
各個學術期刊在一個星期時間點上已經定稿,一般定稿後就不會在修改,接下來合作工廠就要開始刊印了。
譚友銘也發過幾篇四大刊論文,其中也有插隊發布的時候,但即便是插隊發布也要多等上一期。
隻等一期,速度已經很快了。
現在《美國數學會雜誌》趕在工廠刊印前,特彆修改了刊印內容,就足以見得對論文有多重視了,也說明研究必定很重要。
譚友銘感歎後迫不及待的說道,“把論文發我一份,我也看看。”
“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容,才能讓《美國數學會雜誌》這麼迫切的發布……”
過不多久,蘇東大學宣傳部也知道了消息。
宣傳部辦公室的人都討論起來,“又是張碩教授,又是數學四大刊論文?《美國數學會雜誌》?”
“S方程相關的研究,真了不起啊!”
“《美國數學會雜誌》,應該是第一次吧?看看之前,已經有了《數學學報》、《數學新進展》和《數學年刊》……”
“張碩教授,這是大滿貫了啊,數學四大刊大滿貫!”
“好了,新聞就圍繞這個寫吧!”
很快宣傳部寫好了新聞稿件,並發布在了學校官方網站的科研欄裡。
蘇東大學的微博賬號也同步發出了消息,“祝賀我校高院研究員張碩,完成S方程計算模擬的研究,論文發布在頂級期刊《美國數學會雜誌》上。
張碩教授已經在《數學學報》、《數學新進展》和《數學年刊》發過論文,他實現了‘數學四大刊’的大滿貫,也就是在數學四大刊都發表過論文。
新的研究簡化了S方程數值模擬的計算量,還解決了數值模擬會遇到的混沌理論問題……”
消息一發布,再次引起了廣泛熱議。
一周前的話題還是曆曆在目。
張碩調侃自己是個小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現在又是一篇計算數學論文,依舊發表在數學四大刊上,同時,還實現了‘數學四大刊大滿貫’。
外行人也隻是覺得很有意思。
內行人才知道實現‘數學四大刊大滿貫’有多難。
數學四大刊,每年總計的發布論文數量也隻有100多篇。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三十年時間裡,國內學者或研究機構在數學四大刊發表的論文數量,總計在100篇左右。
三十年一百篇,平均到每年隻有三篇、四篇。
東港數學科學中心成立十幾年時間,四大刊發文數量總計也不過十篇出頭。
追溯百年時間,國內學者實現‘四大刊大滿貫’的就隻有女數學家朱良璧一人,還已經是民國時期出生的人物了。
張碩成為了‘曆史第二人’,他還是在一年之內實現的。
這簡直不敢想象!
一大堆的媒體爭相轉發蘇東大學發布的消息,“張碩成為國內數學史‘第二人’,一年內實現‘四大刊大滿貫’!”
“25歲,拿到四大刊大滿貫,創造了國際四大刊論文新紀錄!”
“不敢說是不是計算數學第一人,但他肯定是最年輕的‘四大刊大滿貫’得主!”
在大量的媒體報道中,有一句話成為了網絡調侃熱句——
我隻是個小學生,已經實現了數學四大刊大滿貫!
……
媒體輿論上都在討論**文的問題,因為普通人根本不關心論文具體內容。
重要的是,看不懂。
數學圈子的更關心論文內容,尤其是計算數學領域的學者們,看到論文的標題就知道是個非常重磅的研究成果。
‘不可壓縮流體’是一個非常大的研究領域,關係到的每一個工程應用方向,都可以算作是一個小的領域。
這個方向的論文數量非常多,但能登上頂級期刊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同時,也很少有論文標題會掛上‘S方程’,大多寫的都是‘不可壓縮流體’。
‘S方程’、‘計算模擬’、‘《美國數學會雜誌》’,三個關鍵詞放在一起,就讓人知道絕對是重磅成果。
有些學者已經拿到了論文。
在看到論文第一頁介紹時,他們就知道成果有多重大了。
那是布雷蘇和卡普斯汀的點評。
兩人認為新算法已經可以頂替DS方法,並且解決了DS方法中的一些問題,包括計算量更低、準確度更高,而且不會產生混沌理論問題。
DS方法有諸多問題,但是研究應用還是有很多的,包括被物理學家們用來佐證湍流理論,甚至應用數學家們也偶爾用來研究像是歐拉方程的fte-tme-ulart的問題。
同時,其他很多高維動力係統也需要仰賴大量的數值試驗。
新算法能頂替DS方法,也就能頂替這些應用場景,並且會得到更準確的結果。
水木大學,數學科學中心。
邱成文也和幾個計算數學領域的教授,一起研究分析了《S方程的計算模擬》論文。
他們對論文的評價都很高,“和卡普斯汀的點評一樣,這種計算模擬算法已經能頂替DS方法了。”
“以後各類的工程研究、數值分析以及湍流預測,都可以用新方法。”
“尤其是湍流預測,因為其計算原理,不會產生多方向的混沌理論影響,也就是不會有第二種結果,這很重要!”
“不愧是張碩,真是了不起!”
“前段時間,有人說他是國內計算數學第一人,我還覺得有些好笑,但這篇論文一出……”
“誰還能和他比?”
邱成文也有頗多感慨,他做過研究以後,正常出門準備回家,路上碰到了幾個記者。
這種情況經常會遇到。
在國際數學界,邱成文可以說是名聲赫赫,總會有記者想過來采訪。
他一般是不理會記者。
有記者不斷招手,喊了一個問題,“邱院士,你能不能點評一下張碩的S方程論文?”
邱成文愣了一下,還是帶著微笑走過來,說了一句,“我們剛研究分析了那篇論文,很了不起!其中的方法能頂替DS方法,數學方向上意義很大,應用前景很廣泛。”
記者追問道,“能不能說的具體一點?比如,是什麼級彆的研究?夠得上獲獎嗎?”
“我說的還不夠具體嗎?”
邱成文小聲嘟囔了一句,還是笑道,“獲獎……這個很難說,如果讓我來評價,無論是重要性還是應用價值,已經足以提名國際數學三大獎項了。”
這句話足夠了。
記者當即滿意的離開,也馬上寫了新聞報道發布出來——
《邱成文:張碩憑借最新研究能獲得國際數學三大獎!》
報道發布出來引起的熱議不提。
當天晚上,邱成文正準備睡覺的時候,忽然注意到譚友銘發來的信息。
信息隻有一句話,“邱院士,伱點評張碩的論文,點評的有點太早了。”
邱成文沒看懂,他問道,“什麼意思?”
譚友銘沒有多做解釋,而是發過來一句,“很快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