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把玩著山東總督的印信。
作為藩王,還能監領一個行省的地盤。
雖說。
隻是暫領,先讓秦風治理,未來隨時都會撤下秦風總督的這個位置。
而且官員任命上。
其中九成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員。
製度上,也與遼地有所區彆。
但這道離譜的任命,終究還是下來了。
“大慶一共劃分十五個行省,而本王如今已占據了其中兩個半。”
“雖說都是偏遠的地方,人煙稀少,但這終究也是兩個半。”
秦風不知該如何說了。
隻能說父皇與大哥。
真的太信任他了。
“大哥在信裡寫,讓本王彆多想,隻是為了本王的海軍方便。”
“順便幫大慶將山東重新安穩之後,再交還給朝廷。”
“到時山東的港口,遼海軍依舊能用。”
“另外還免除掉山東五年的賦稅。”
秦風也無忌諱,任由身後的紅鸞看著信。
畢竟早就是一家人了。
秦風身上有幾根毛紅鸞恐怕都知道,自然也不在意看這太子發來的家書。
“太子說秦王也統領了河西走廊。”
“父皇倒也放心。”
河西走廊,那是曾經的絲綢之路。
若以秦地為都,東邊最遠也就是占領整個東胡地。
西方則無限延伸。
就如同伸出的兩個巨大的手臂。
大慶建朝後,便北伐收複了中原。
當年本來兵分三路,要將胡人的殘餘勢力徹底吞並的。
隻可惜。
東路,也就是遼東這邊的失利。
中路也失利。
唯有西路軍一路凱歌。
奈何兩路都推不過去,西路軍占領河西走廊後,後續的補給十分困難。
當年北方基本沒啥人了,後勤都是從南方運送,那叫一個艱難。
而且就算打下了西域。
也沒有足夠的人口遷移。
最終也就在河西走廊修建了嘉峪關,以此作為大慶的最西段。
東方的山海關,到西方的嘉峪關。
這一條彎彎曲曲的線,便是大慶與北胡一直拉扯的地界。
隻是。
如今北胡在東北方向的影響力,全都沒了。
可在草原、漠北、西域、吐蕃等都地,依舊有著控製力。
版圖上雖說人口不多。
可麵積絲毫不比大慶差多少。
也正是因為麵積太大,這次北伐才要動用百萬大軍。
這還沒算後勤運送的隊伍。
“雖說父皇還沒有最終定下來,但基本也能猜到些許。”
“本王與三哥,這兩路兵馬必然合為一個方向。”
“父皇與許相,必然從晉地出去,作為主力征討草原。”
“至於西麵,二哥肯定要監督。”
秦風也清楚。
如今能兼領山東。
根本原因,還是父皇去年官員殺得太多了。
殺到也沒人能治理了。
而且也沒有幾個能信任的官員。
既如此,不如用自家人。
“倒是三哥所在位置頂在最前線,後方難以兼領,父皇與大哥必然給予其他支援。”
寧地,才是插在大慶與北胡之間的最前線。
以往遼地還能幫著寧地頂一頂。
可自從北胡人敬畏遼地之後。
隻剩下寧地一地扛下了所有。
好在三哥也是個硬骨頭,跟北胡人鬥了那麼多年,加上本身也用了一些投誠的胡人。
再加上後麵有秦風以及慶皇做後盾。
倒也無人敢碰寧地。
但在交界處,偶爾仍舊會爆發一些摩擦的。
主要是朵顏三衛本身就與北胡一些部族有仇。
如今背靠大山,有了背景,就總去北胡草原上打秋風。
十幾年下來。
基本也早就結成死仇了。
興許阿術約束了北胡人。
奈何那些小部落,可以聽,也可以選擇不聽。
“先派人,將山東地圖繪製出來。”
秦風吩咐了一句。
既要治理。
必然要將山東上上下下給摸透了。
然後再決定,究竟如何發展。
而目前來看。
重新給移民分田地,以及恢複農耕才是第一要務!
讓遼人來分田。
也最為公平。
“王爺,山東的地圖早已繪製完畢,屬下這就讓人給王爺取來?”
“繪製完畢了?什麼時候的事兒?”
秦風有些懵。
大慶本身是有堪輿圖的。
可繪製的不夠細致。
遼地繪製的地圖,那可就不同了。
就連哪裡有一口井,井多深、存水有多少、水質如何,地圖上都有完整的標注。
當然。
這是軍版的。
平時自然隻會收錄在遼王府內,不會拿出來。
況且這份地圖標注的過於複雜,看起來也有些亂。
可以這麼說。
如今大慶打仗,基本全靠經驗,或者一些地方靠斥候探路,或者當地百姓帶領。
可遼人打仗,根本不用這個。
地圖早就標注個明明白白的。
而且遼人為了繪製地圖,都是專門培訓過的,保證繪製的絲毫不差。
“除了山東地圖外,整個北方的地圖也都在繪製。”
“隻不過如今繪圖之人沒有走到南方去,不然大慶上上下下的地圖,全部能重新繪製一遍。”
秦風聽到這,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北胡的地圖還沒搞出來。
大慶北方的地圖,就要全都繪製出來了。
也是。
在大慶繪製地圖,要比在北胡繪製地圖簡單多了。
而且全畫出來,也比較好。
不久後,山東行省的地圖便被取了出來。
那份圖被放在桌子上,秦風展開看過之後,與印象中的有所區彆。
泰山還是那座泰山。
也是山東唯一的高地。
隻不過山東內,有許多大澤。
那都是當年大海嘯造成的後續影響。
“水利得重新搞。”
“還真是一張白紙,得重新作畫。”
秦風不免歎息一聲。
齊魯大地,那可是薑太公的封國之地。
從薑太公之後,薑呂便在齊地安穩發展。
到了齊桓公時,那片土地更是繁榮到了極致,也讓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也因此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齊地本就有魚鹽之利,又有稷下學宮,更是孔聖的故鄉。
自薑太公開始。
齊地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多年的發展。
本已盛極。
然而天道便是如此,盛極必衰。
山東的衰亡,源自胡人的殘暴無度,源自齊人的反抗,源自最後的天災。
天災之後。
又有了倭患。
本已夠窮,可卻有一群更窮的倭人,來劫掠。
“去年倭人在山東造下殺孽,如今王爺已幫山東百姓報了大仇。”
“如今王爺在山東地再有任何號令,山東百姓必然誓死相從。”
紅鸞也明白,太子為何要將山東交給王爺來治理了。
王爺討伐倭國,朝廷並沒有太在意。
可對於山東等沿海之地來說,卻影響深遠。
他們今後再無倭寇為患。
也不用擔心一年好不容易收獲點糧食,最終被倭寇搶走。
也不用擔心兒孫父母被倭寇殺死,女子被倭寇淩辱。
如此大恩。
還留在齊魯之地的百姓,如何能不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