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無法無天正文卷第一百八十三章千金買馬骨郭承祐翌日行刑。
行刑當日,他還在叫囂著趙駿是當今權臣,是奸逆之輩,請官家開眼之類的話。
但可惜的是官家聽不到他的聲音了,很快就被砍掉了腦袋。
郭承祐死不足惜。
大宋官員其實也不能算人渣遍地。
至少北宋前中期的官員還是要點臉麵,不會做得太過分。
再加上朝廷的高薪養廉政策,所以史書裡的宋仁宗時期,有名有姓的貪官汙吏不多。
更多的是像仁宗天團那樣,一個個名留青史,成為曆史上文臣的一段佳話。
但能夠在史書裡留下姓名的貪官汙吏,基本上都是很過分的那種。
郭承祐光史書裡的罪名就一連串,現在根據趙駿的實際查證,這都算是諫官和禦史沒有把證據查全了。
畢竟諫官和禦史沒有趙駿那麼大權力,他們也隻能根據民間反應來彈劾,不像趙駿,直接抄了郭承祐的家,在郭承祐家裡找罪證。
因此相比於被此**害過的百姓,砍頭都算是便宜這廝。
不過他的死在亳州還是掀起了很大的風波,在地上方也掀起了很大的風波。
畢竟一地知州,就這樣掉了腦袋,在以往大宋,真算是少之又少。
特彆是郭承祐還是有背景的人,誰都知道他祖上是開國將領,妻子又是趙家郡主,同時還是皇帝東宮官。
結果就是這樣背景通天的人,都死在了趙駿手裡,這位知院權勢到底多大?
以至於亳州上下官員都戰戰兢兢,紛紛拿起了行動效率。
原本那些即便不貪不占,卻也是碌碌無為,人浮於事的官僚,一個個都好像勤政起來,上山下鄉,四處慰問百姓。
弄得亳州似乎一下子海晏河清,一副國泰民安的景象。
隻是趙駿知道這樣的情況估計等他離開亳州不久就會舊態複萌,要想保持現狀,還是需要朝廷派一個能乾的亳州知州過來。
所以他又上書朝廷,讓朝廷那邊好好選人,彆整那些亂七八糟的過來禍害百姓,這種人有多少他砍多少。
到二月下旬,趙駿安排了亳州事務,這才重新啟程,往東南進入宿州境內。
由於他的行蹤已經暴露,乾脆也就不再微服私訪,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知院衛隊,一路向東。
幾乎是他剛到臨渙的時候,宿州知州王素和宿州通判楊察就已經前來迎接。
王素今年31歲,楊察更是才25歲,但這兩個人卻已經成為了一州的知州和通判,州府的一二號人物,可以說年輕有為。
事實上雖然王素年輕,可已經在官場浮沉11年。
他是天聖五年的進士,跟包拯、韓琦、文彥博等人是同榜登科,曆任通判潁州、懷州、許州,又以尚書屯田中外郎,知濮州、鄂州、宿州,資曆相當老。
而楊察則是景祐元年的進士,現在也在官場上乾了4年,後來由於政績出色,又出知潁、壽二州,到慶曆初,為江南東路轉運使。
也就是說,這個楊察從景祐元年考上進士,到慶曆元年短短七年的時間,就從通判當上了一路最高級彆長官。
這就相當於後世考公上岸第一年觀政,第二年當副市長,第七年就乾到了高官。
什麼離譜經曆?
趙駿當然不知道這兩位都是牛人。
王素和楊察都是曆史上相當出色的清廉官員,史書上對他們讚譽有加。
特彆是王素,還是與餘靖、歐陽修、蔡襄並列的四諫之一,在地方為政時政績都很不錯,隻是顯然不如範仲淹、蘇軾這樣的人出名而已。
由於趙駿不怎麼讀《宋史》,隻對歐陽修、範仲淹、蘇軾、王安石等家喻戶曉的人比較熟悉,倒是不太了解王素。
不過他進宿州以來,沿途百姓安居樂業,雖然也有過得窮苦者,卻至少比應天府、亳州好得多,也讓他對二人頗有好感,充滿了讚賞。
宿州臨渙縣府衙內,趙駿看著下麵站著的宿州知州、通判以及臨渙縣令等人,笑著說道:“王素,我看過你的履曆,去年你在鄂州做得很不錯,不僅在朝廷賑災公文來之前,開倉放糧,避免百姓餓死,還取消了計口售鹽製度,令鄂人感汝德,這是好樣的。”
王素並未因為得到誇讚而感到高興,麵色依舊不改,落落大方地拱手行禮道:“知院謬讚,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儘其責,這本來就是下官該做之事,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
“嗯,很好。”
趙駿滿意地點點頭道:“我是來的路上才知道你是王文正之子,王公“柄用十八載,為相十二年”,連官家都稱讚為全德元老。現在看來,伱有你父親的風範。”
“謝知院誇讚。”
王素又拱拱手說道。
趙駿誇獎完之後,才環顧眾人說道:“諸位是不是很好奇,本院堂堂政製院知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會微服離京,前往大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