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華娛之女明星請自重 > 第五十七章 交個朋友

第五十七章 交個朋友(1 / 1)

推荐阅读:

董清心中百轉,不影響訪談。

她經驗豐富,提議道:“我們換個環境,邊走邊談?”

董清自覺窺見沈三通的野心,情緒激蕩之下,需要緩和。

而且接下來還要談一談《大聖歸來》的劇情和特效工作,換個環境合情合理。

沈三通說:“好。”

一路閒聊著,來到了放映室,董清看了看問:“你經常在這裡看電影吧?”

沈三通說:“是,火車頭廠牌的片子,上映前,我都要看一遍。”

“怪不得火車頭出品的電影質量都很好,原來有你把關。”董清道。

沈三通心裡有點奇怪,不動聲色看了董清一眼。

感覺有點熟悉,但是不太對。

肯定是錯覺。

董清現在和一個富商應該在一塊了。

說起來,央視幾個當家花旦的感情生活都很精彩。

董清拉近兩人的距離,問道:“《大聖歸來》有很多細節,對於‘大魔王’大聖的每個時期,都有連貫的邏輯,故事保持的一致性。是有特彆考慮嗎?”

“是的。”沈三通說:“我們做了一整條線,符合陰謀論的特點,使用懷疑和暗示的語氣,引用內部消息或隱秘記錄來增強可信度。”

“例如,引用虛構的《天庭秘錄》或匿名神將的證詞,作為汙名化的依據,還要在陰謀論中保持故事的吸引力,又避免過於直白或生硬。”

董清說:“你們對自己要求很高,這個故事,單獨拿出來,也能拍一部電影了。”

沈三通說:“我們做這個,是為了突出江流兒的蛻變,再有就是增加大聖的悲壯,服務於故事本身。”

官方解釋避免了過度解讀。

《大聖歸來》的大聖當然意有所指。

造成這個結果,不是沈三通隱喻或者映射。

而是有些人泛化,把很多人物泛意識形態化。

用後世的理論表達,達利特領班通過糟蹋一切中華英雄人物,來切割原生文明,進行他們的梵化,以實現種姓抬升,獲得日耳蠻認可。

這些人有一條線的。

不管是曆史的還是神話的,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全部進行解構。

事物是辯證的,正是他們猖獗,對立麵也形成了一條線,英雄人物的特性也在凝聚純粹。

齊天大聖、秦始皇、朱元璋等等。

他們無形中有所重合。

聊了一會又換了個場景。

到了樓下一處工作室。

董清看著電腦屏幕裡大聖建模問道:“為何有大聖魔相的設定?”

“機緣巧合,田曉鵬導演最初做了一版馬臉的大聖。我一開始覺得醜,後來一想,也可以用。”沈三通說道:“上映的大聖建模,比田導最初版更有力量感。”

董清知識量可以:“西遊記的作者精通修行,熟諳佛道典故,西遊記本身就不單是一個冒險故事,講的是自我修行。”

“像斜月三星洞,就是心,靈台方寸山,就是腦海。弼馬溫這個職務也有意思,表麵上是管馬的,但後麵章節經常提到心猿意馬。”

“魔相聖心的設定,也有不以貌取人的意思,電影多了一重內涵。”

沈三通點頭認可。

董清提到西遊五百年之後的背景設定。

沈三通道:“我們是參考了道儒釋三家對孫悟空的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現代化演繹。”

儒釋道態度很有意思。

道家,孫悟空師父,見他天性未泯,立足不厥,傳點真東西。此後你是你,我是我,或者再無相乾。

儒家,也就是天庭,不尊君王聖人,先要製服收拾。

等見到收拾成本太高,那就先招安納入體係,給個閒職,用體係的力量來同化。

若還是“不識進取”,那就王道也不講了,聖人之教也不遵從了,直接交給合作夥伴佛教,也可以看做後儒。

佛教呢?

最為陰損,直接上緊箍咒。

道儒佛對待孫悟空的態度,也是對待普通人的態度。

道給人一顆自化的種子,尋找線索的種子,追尋“我”和整個世界的聯係,隻是不掌握主動權。隻看天意,如功成事遂則謂之自然。

儒則要納天下於王化,有異議者,聖人肯定沒有錯,解釋聖人之意的人也沒錯。

這樣前期能壓服各種矛盾,不過隨著矛盾堆積,腐朽墮落,力量跟不上了,往往也是山崩地裂,王朝輪替。

佛教則是咒,念經。

問題乾脆是不存在。

要是認為存在問題,那就是心神有缺,就帶上緊箍咒,不斷念經,念著念著你就得了“正果”,也就認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董清問:“所以電影對於儒釋道,持有不同態度?”

沈三通說:“道家被動,消極,但可以爭取。儒家霸道,雖然愛管閒事,但總體行之有方,也能接受。佛道,我最討厭。”

“因為它這套是吹牛皮,不用考慮實際,比如說我們龍厲害,它大鵬鳥就要以龍為食。”

“左腳踩右腳,完全是空對空。”

“當然,我說的是西遊記裡的佛道,現實中,我們要尊重不同信仰。”

沈三通也是高情商。

原版《西遊記》,有說是揚佛抑道,也有說是暗自貶低佛道。

沈三通覺得可能兩者皆有。

《西遊記》成書是明朝中後期,社會形態很成熟,發現了根源問題。

但文人的軟弱特性,還是遙遠救世主那一套。

同時,身為儒生驕傲,又隱隱看不起佛教。

而沈三通則認為,把佛教的東西,和華夏文明的神話交織在一起,本身是一種抬咖。

他可太明白了。

西方敘事的終點是印度,唯心的終點,也是印度。

佛教吹噓能力已經足夠厲害,然而印度本土被更能吹的印度教,以及更能殺的宗教卷沒了。

儒家從理學到心學往唯心方麵走,後儒越來越廢。

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唯心,都辯不過唯心終點。

怎麼辦?

其實很簡單,軍功爵,割耳朵戰功封爵,所有問題都解決。

但儒家根子裡不喜歡戰功封爵,因為這套階級是流通的。

這也導致了,佛教這套可以大殺特殺。

沈三通采取的是一棒子打的粉碎。

用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用現代中國的視角,去演繹出古老嶄新的神話故事。

最終呈現出來,是如此的古老,因為根植於中國渾厚的曆史文化。

又是如此的嶄新,因為內核誕生於新中國。

第二部的話,沈三通打算把佛祖乾掉。

徹底毀滅唯心的圖騰,完成唯物對唯心的誅心。

隻是恐怕不好過審,大概佛祖要換個名字。

董清沒深入這個話題,這個確實很敏感:“大聖最後的變身很震撼。”

沈三通說:“是的,大聖變身的鏡頭我們做了半年,還有大聖沉寂在心靈海,那個更難,換個好幾個團隊。”

董清問:“是達不到要求嗎?”

沈三通說:“主要太難了,特彆是星火燎原,需要三維呈現,沒有路可走,我們要自己開拓一條路,打造實現工具。”

董清說:“你們每前進一步都是在探索動漫電影的極限,很辛苦吧?”

“辛苦是一定的。”沈三通說:“但大聖歸來,滾滾灼燒的銅石熔甲,那一瞬間,火光衝霄,金雲透頂,一抹大紅蕩滌妖魔,金箍棒澄清寰宇,看了還是很值得。”

董清道:“你心中的大聖是什麼樣的?”

沈三通想說中國的超級英雄,但是他又覺得這是給花旗國抬咖了。

好萊塢隻是目前聲勢大,不代表內核先進。

西方超級英雄總歸是虛構的,是一種虛妄的圖騰。

齊天大聖也是虛構的,但是有曆史脈絡,華夏人的反抗精神真實不虛。

所以,沈三通道:“我心中的齊天大聖是圖騰,自由意誌、反抗天地的象征。”

“真正的大聖精神,在與扭曲敘事的永恒對抗中愈發璀璨。”

“而且在我看來,現在的我們更需要大聖精神,戰天鬥地的豪情。”

董清生出戰栗之感。

毫無疑問,沈三通是一個強人。

不是權力人物,但是以沈三通電影的影響力,比那些超級巨星更為璀璨,利用電影,儘情揮舞意誌,是活躍在文化領域的巨人,心靈力量極為強大。

哪怕以董清經曆頗多的內在,在沈三通麵前,也有種思維被覆蓋的感覺,就像冰雪麵對太陽。

董清沒忘自己的工作,提起一個重要話題:“在《大聖歸來》裡,最後有一番對比?”

這個點,央視是希望和“大魔王”大聖的映射一樣,沈三通官方回應服務於電影劇情,而不是製度對比。

沈三通沒有深入製度對比,但是也沒有淡化,直白道:“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取經一路東邊亂還是西邊亂?”

二選一的問題,董清無奈說:“當然是西邊。”

沈三通又問:“東邊從西邊取回了經,而齊天大聖成西邊的佛,實質是取回了經,還是齊天大聖成了西邊的佛?”

董清道:“當然是後者。”

沈三通說:“東邊本就不亂,西邊卻是妖魔鬼怪橫行的場景。同一個天下,東邊能一直守著不亂嗎?守住的成本是多少?”

“魔性已生,人性儘喪,猶如大壩決堤。不早做打算,未來可能因為整個世界都被魔化而困守孤島。所以需要從根源拯救。”

“齊天大聖是反抗一切而又自然天生,他的使命任務,是帶著東方道的初心去解決禍亂之源。”

沈三通到此為止。

專訪結束。

董清好奇問道:“我看你剛才還有話沒說?”

沈三通想了想說:“正如百多年前西方敲開了東方的大門,東方就開始了從西方取經。”

“現在西方世界本源問題沒法解決,東方從西方取了經,但最終西方的問題,或者說人類的問題,也必然由東方尋根治病。”

董清張了張嘴,不是很認可。

但很難反駁,因為沈三通已經形成一套理論。

沈三通確實有一套理論。

在他看來,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根本上是錯誤的。

這是將西方道路視為唯一道路。

實際上每次中國王朝更迭,就是資本主義大蕭條,大危機,沒法解決的那種。

在王朝末期腐敗退化的組織能力之下,人口達到了生存空間的上限,再加上天災人禍破壞生產秩序,就崩了。

古代中國的資本是土地資本,從大一統之後,曆朝曆代一直想辦法解決土地兼並問題,不讓土地資本無序擴張。

所以士農工商,商在最後,就是遏製資本無序擴張。

大一統,可以看做統一大市場。

西方要等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才摸到這個門檻。

也就是被認為是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1825年的英國經濟危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又和1857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息息相關。

這個始發於美國,隨後席卷歐美大陸各國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打破了舊格局,加速資本重組、市場擴張和技術迭代,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

這一點在中國也有體現,每次大一統王朝的建立都會促進生產力進步。

而隨著西方道路擴張到了極致,建立了全球市場,從市場經濟上進行了大一統,也就摸到了中國王朝更迭的門檻。

也隻是門檻,一戰歐洲死了一千多萬,二戰死了三千多萬。

死的不夠。

要是兩次大戰死掉歐洲一半人口,歐洲真有可能煉出屬於他們的“大一統”,更進步的製度,至少把流傳千年的貴族都給宰了不成問題。

隨著資本主義特質逐漸被認知,西方又回到了中世紀,上層開始不變了。

可問題根源沒有解決,也就是在國家末期退化的組織能力之下,資本擴張達到了上限,再加上各種原因供應鏈出現問題,依然會崩。

要解決這個問題,恐怕隻有東方。

哪怕是古代的東方,也能撐到人口的上限,工業社會,能承載的上限更高。

現代中國,更擁有解決根源問題的能力。

西方需要明白,人本就是完備的,是可以自化的,人也可以成為神,神做不好,也理當被打落神位。

每一個個體,既相對獨立而又能聯係為一體,並不是黑暗森林中,互相攻擊掠奪的野獸。

如果不去解決的話,新自由主義、日耳蠻體係、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與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等等,必然衝垮周邊地域的一切,使自身困守孤島。

而解決資本主義的矛盾,就是東方的天命。

沈三通助理見采訪結束了,過來道:“協調好了。”

“那就啟動吧。”沈三通吩咐。

董清見沈三通也沒避諱她,開玩笑道:“沈導,和《大聖歸來》電影有關嗎,是不是有什麼瞞著我?”

沈三通沒有隱瞞必要:“趁著年還沒過去,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打算向四五線城市,向鄉鎮、鄉村等基礎建設不發達,影院沒建設到的地區,免費開放《大聖歸來》版權,贈送拷貝。”

“和觀眾交個朋友。”

沈三通說的輕描淡寫,董清卻感覺喘不過氣。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