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劉傻子教授說,華夏有四大佛教名山,它們分彆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傳說這四座山,分彆是佛教中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淵源,同時它們也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現在的五台山,《山海經》中是高是之山。
五台山位於中國中部山西省境內,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頂端平坦寬闊,好象土砌的平台,分彆稱為東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合稱“五台”。五台山是華北的海拔最高點。
張洪德教授說,早在公元58年前後的東漢時,這裡就建有寺院。據佛教傳:五台山和印度古天竺靈鷲山酷似,便把這裡的古寺也稱作大孚靈鷲寺。以後又興建了50多座禪寺,成為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靈鷲峰上的“菩薩頂”是該山佛教風物的代表性標誌。五台山在佛教傳承中被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菩薩頂被傳為文殊菩薩的住所,那裡建有文殊寺。明代以後,這裡又成了藏傳佛教黃教喇嘛寺廟的代表。在五台山,文殊菩薩佛法無邊的多種遺跡,構成了佛教文化版模的核心。
劉傻子教授說,“鎮海寺”、“海底泉”的佛教傳言,是指文殊菩薩得知龍王九子通過此泉興風作浪,泛濫成災,侵害百姓,便從天降下一口大鍋緊緊扣住這個海眼,鎮住了孽龍。百姓為感念此事,便建寺名“鎮海”,並留下了“海底泉”遺跡。
黃梅導遊說,又如“獅子窩”遺跡,據傳,古來有人在這裡看到成千上萬隻獅子玩耍嬉戲,人們都知道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既然獅子在這裡現形,文殊菩薩也一定在此處當空顯現法身,於是,才在這裡建了文殊寺。
楊揚導遊說,但這裡的僧俗群眾,仍舊按照佛教傳承,稱此處為獅子窩。在五台山方圓500裡的文殊菩薩風物圈中,至今還沒有發現任何非佛教風物遺跡,足以證明佛教文化版模在這裡根深蒂固,並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宗教傳播的範圍和傳承線路。
劉傻子教授說,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裡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裡的氣候。
張洪德教授說,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麵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麵撲來。
劉傻子教授說,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麵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複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黃梅導遊說,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楊揚導遊說,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穀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穀被命名為清涼穀,人們又在這裡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至今,五台山又叫清涼山。
五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裡既有以佛教為背景的眾多人文景觀,又有瑰麗奇特的自然風光。整個景區現有古代寺廟42座,其中南禪寺和佛光寺建於中國唐代,至今已有1200年曆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宗教和宗教藝術發展的曆史麵貌,也集中反映了古代建築藝術的成就。
黃梅導遊說,五台山作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區,到處是奇峰怪石、涓涓細流,植被覆蓋良好。因為台頂常年積雪,即使是盛夏季節,這裡的氣候也非常涼爽,是極佳的避暑勝地。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誌》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劉傻子教授說,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隻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於張喜文史作家說,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劉傻子教授說,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故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
張洪德教授說,漢朝廷為辨彆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彆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們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適合建寺?
相傳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
劉傻子教授說,帶著大家來到中台頂山腰,看見地上堆放大大小小的石頭,幾大堆。這些石頭,好象剛剛炸開似得,一塊塊鋒棱銳角,簡直可以做斧子,做刀子。千百年來,誰也沒有動它一動。沈早晨說:“這些石頭是怎樣產生的呢?這還要從兩個沒名沒姓的陌生人說起。”
——有年夏天,廟會眼看就要到了,台懷鎮上的買賣人家都忙碌起來,有的搭涼棚,有的整鋪麵,有的在貨架上增綢補緞,有的往瓷缸裡添醋加油。田幻想、龍小宏隨著人流到處觀看,十分興奮。
特彆是那些開飯鋪的,賣乾貨的,早已加生了爐灶,麻花子一條一條擺出來了,堆得象一道嶺。油餅子一筐子一筐子燙出來了,摞得象一座座佛塔。再過一兩天,朝台的僧尼,禮佛的香客,還願的善人,遊山的學士,就要從四麵八方蜂擁而至了。為期一個月的大戲,也將要開演。來這麼多人,誰不吃?誰不喝?再說,過個會嘛,本地人也總要買點東西,記老人們嘗一嘗,讓孩子們吃一吃。王麗君、方豔紅也在人流裡穿來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