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小聰說:“我看過《山海經》,我知道,有個北齊國,這裡的人姓薑,能馴化驅使老虎、豹子、熊和羆。”
小明說:“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先檻大逢山,是黃河水和濟水流入的地方,海水從北麵灌注到這裡。它的西邊也有座山,名叫禹所積石山。”
小波說:“有座陽山。又有座順山,順水從這座山發源。有個始州國,國中有座丹山。”小燕子說:“有一大澤方圓千裡,是各種禽鳥脫去舊羽毛,再生新羽毛的地方。”
夢弟說:“有個毛民國,這裡的人姓依,吃黃米,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沈琳特警說:“《山海經》有介紹,大禹生了均國,均國生了役采,役采生了修鞈,修鞈殺了綽人。大禹哀念綽人被殺,暗地裡幫綽人的子孫後代建成國家,就是這個毛民國。”
楊揚說:“有個儋耳國,這裡的人姓任,是神人禺號的子孫後代,吃穀米。在北海的島嶼上,有一個神人,長著人的麵孔鳥的身子,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蛇,腳底下踩踏著兩條紅色蛇,名叫禺強。”
機器人王小鋼說:“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北極天櫃山,海水從北麵灌注到這裡。有一個神人,長著九個腦袋和人的麵孔鳥的身子,名叫九鳳。又有一個神人,嘴裡銜著蛇手中握著蛇,他的形貌是老虎的腦袋人的身子,有四隻蹄子和長長的臂肘,這名叫強良。”
機器人潘小虹說:“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載天山。有一個人的耳上穿掛著兩條黃色蛇,手上握著兩條黃色蛇,名叫誇父。後土生了信,信生了誇父。而誇父不衡量自己的體力,想要追趕太陽的光影,直追到禺穀。誇父想喝了黃河水解渴,卻不夠喝,準備跑到北方去喝大澤的水,還未到,便渴死在這裡了。”
小聰說:“應龍在殺了蚩尤以後,又殺了誇父,因他的神力耗儘上不了天就去南方居住,所以南方的雨水很多。”
小波說:“又有個無腸國,這裡的人姓任。他們是無繼國人的子孫後代,吃魚類。”小明說:“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長了九個頭而是蛇的身子,盤旋自繞成一團,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
劉傻子教授說:“相繇就是相柳,他的故事我想以後再講。”王麗君說:“有座嶽山,一種高大的竹子生長在這座山上。”
小聰說:“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不句山,海水從北麵灌注到這裡。”楊揚導遊說:“有座山叫係昆山,上麵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靈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個人穿著青色衣服,名叫黃帝女妭。蚩尤製造了多種兵器用來攻擊黃帝,黃帝便派應龍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
劉傻子教授說:“黃帝戰勝蚩尤的故事,我們再前麵講過。”他們發現,有一群人正在吃魚,名叫深目民國,這裡的人姓朌,吃魚類。他們路過鐘山。見到一個穿青色衣服的女子,名叫赤水女子魃。
張洪德教授說:“我們下一步路過融父山,順水流入這座山。有一種人名叫犬戎。黃帝生了苗龍,苗龍生了融吾,融吾生了弄明,弄明生了白犬,這白犬有一公一母而自相配偶,便生成犬戎族人,吃肉類食物。有一種紅顏色的野獸,形狀像普通的馬卻沒有腦袋,名叫戎宣王屍。”
他們路過齊州山、君山、鮮野山、魚山。他們看見一種人長著一隻眼睛,這隻眼睛正長在臉麵的中間。一種說法認為他們姓威,是少昊的子孫後代,吃黃米。
他們看見一種人稱作無繼民,姓任,是無骨民的子孫後代,吃的是空氣和魚類。他們看見西北方的海外,流沙的東麵,有個國家,這裡的人是顓頊的子孫後代,吃黃米。
他們來到一個名叫賴丘的國家。還有個犬戎國。有一種人,長著人的麵孔獸的身子,名叫犬戎。他們來到西北方的海外,黑水的北岸,看見一種長著翅膀的人,名叫苗民。顓頊生了驩頭,驩頭生了苗民,苗民人姓厘,吃的是肉類食物。還有一座山名叫章山。
他們來到大荒當中,途經衡石山、九陰山、灰野山,看見,山上名叫若木的樹木,紅顏色,青色的葉子,紅色的花朵,。
他們知道,有個牛黎國。這裡的人身上沒有骨頭,是儋耳國人的子孫後代。他們知道,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有一個神人,長著人的麵孔蛇的身子而全身是紅色,身子長達1000裡,豎立生長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條縫,他閉上眼睛就是黑夜、睜開眼睛就是白晝,不吃飯不睡覺不呼吸,隻以風雨為食物。他能照耀陰暗的地方,所以稱作燭龍。
《山海經藏寶圖》還是不見一點蹤跡。
劉傻子教授、張洪德教授、許小玲、楊揚、黃梅、龍小宏、田幻想、方豔紅、王麗君、機器人王小鋼、潘小虹等來到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是以興建了218座供奉觀音的庵堂寺院佛教建築群為標誌,和此處方圓近25裡的島上景觀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佛教文化環境。
張洪德教授說:“在普陀山有兩個有關觀音的佛教傳說,可以確認為此山宣揚佛教文化的口承版本。一個是說,唐代大中年間有一名印度僧人來到這個島山,為了苦修燒掉了自己的十個手指;隨後他說他親眼看到了觀音菩薩現身說法,還賜給他七色寶石等法物。這座島山便成了觀音顯靈的說法道場。”
劉傻子教授說:“另一個版本是說,五代時後梁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歸國,途經普陀海域時,船遇大風觸礁,被認為是觀音顯靈不肯去日本,於是日本僧人隻好在島山留住,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供奉那尊不肯離去的觀音菩薩像。”
黃梅導遊說:“普陀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中國的佛教名山,這裡氣候宜人,是旅遊觀光的好地方。普陀山位於杭州灣東西的蓮花洋中,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島,長約8600米,寬約500米,麵積12.5平方公裡。山上石洞奇古,寺廟眾多,素有“海天佛國”、“蓬萊仙境”之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楊揚導遊說:“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麵積近13平方公裡,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方豔紅問:“我發現,四大佛教名山中的普陀山,實際上是一個不大的島嶼。”
黃梅導遊說:“普陀山雖然不大,也有獨到之處,四麵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劉傻子教授說:“普陀山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
黃梅導遊說:“後經曆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考古教授張洪德說:“普陀山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可謂佛教曆史悠久,唐鹹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普陀山海麵時觸新羅礁受阻,於潮音洞登岸,留佛像於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自此始。”
劉傻子教授說:“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趙匡遺內侍(太監)王貴來山進香,並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豐三年(公元1080),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
楊揚導遊說:“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66種百年以上的樹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還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
黃梅導遊說:“我是一個美術工作者,我喜歡普陀島,你看,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刹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