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這才繼續道:“張良會刺殺大王,正是源於國仇家恨,他內心期望能複興韓國。因此,在秦末各方反秦,張良遇到沛公後,雖和沛公一見如故,但並未完全相輔沛公。心中仍不忘故國!”
“不過張良當時也已為沛公謀,沛公能安然度過項羽設下的‘鴻門宴’,便是張良看出沛公有危,機智化解。”
“直到韓王成被項羽殺死,張良才全心輔佐沛公,為沛公出謀劃策,以‘下邑之謀’扭轉沛公和項羽之間局勢,讓楚漢爭霸從楚強漢弱逐步轉變為漢強楚弱。”
聽到這兒,嬴政插問了一句:“那項羽可知張良之智,緣何殺韓王成?”
李念想了想,回道:“項羽殺韓王成是在‘鴻門宴’後,且張良與項羽叔父項伯相熟,臣以為項羽當知張良之智。”
嬴政道:“既如此還殺那韓王成,豈不是絕張良忠韓之心,反為沛公添一助力?”
李念也不知道項羽那大腦袋瓜是咋想的,殺韓王成完全沒好處的事,他就硬這麼乾了,你要殺也事先布好局,將張良一並給殺了啊。
最終搞成韓王成死,張良跑了,沒了韓王成束縛,張良到了劉邦那,不得徹底放飛自己的才智?不弄死你項羽才有鬼!
韓王成不死,就算張良和沛公眉來眼去,不會投靠你項羽,但也不會全心全意給沛公出謀劃策。
項羽親手把束縛張良的繩子給砍斷了,還跟張良結了深仇……
因為秦滅韓,張良都敢去刺殺始皇,你項羽殺韓王成,張良確實在武力上打不過你,報不了仇,但智謀上還不行?
嬴政道:“由此中可見,項羽此人和沛公相爭,最終落敗,不冤矣!其當是頗有勇武,卻無智謀,隻看前因,不觀後果,頗為自大。”
李念點頭道:“大王慧眼,項羽此人的確如是,雖有霸王之勇,卻無君王之智。在‘鴻門宴’、‘下邑之謀’外,張良還曾駁酈食其分封之言。”
見嬴政對他說的“分封”來了興趣,李念忙解釋道:“那時不是沛公已得天下時,而是尚在楚漢爭霸,沛公被困於滎陽,詢問群臣有何對策可解當時危局,酈食其獻計複立六國,言六國君臣、百姓必將感戴沛公之德,危局可解。”
嬴政聽後,覺得咋聽著這麼耳熟呢,想起來了,淳於越好像也是這麼說的,遂問道:“此酈食其與淳於越是何關係?”
這主意是人能想出來的嗎?
李念沉吟了下,回道:“酈食其亦為儒生!”
嬴政頓時沒問題了。
“沛公當時便信了酈食其之言,已經準備照辦,幸虧張良外出歸來,聞得此事,及時勸諫阻攔下來,沛公那時正在用食,聽張良之言後,輟食吐哺,罵道:‘豎儒,幾敗而公事!’”
聽到這句“豎儒,幾敗而公事!”,嬴政突然有些羨慕,那沛公雖看似無賴,但不必像他一樣講究,可縱情隨意喝罵,但他又知自己和沛公不一樣,不能如此。
“在沛公稱帝建漢,商議要在何地定都時,沛公和群臣多持於洛陽定都之見,但張良勸諫沛公定都長安。從此,才有漢家長安兩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