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嬴政看了看李念,他還真生出過一個想法:如果將世間諸國儘數化為我大秦之土,是否可以儒家治國?
但現在,李念在無意間駁斥了他這想法:除非世間隻有大秦一國,永遠沒有外敵,否則以儒、法治國,終會成禍患。
可嬴政能保證永遠沒有外敵嗎?
嬴政覺得他不能保證,縱使他在有生之年將世間諸國滅儘,世界一統,可誰知後世子孫會如何?
他隻能管到他在的年月!
想到這,嬴政決定今晚就問李念那個問題。
李念並不知道這些,仍在繼續:“既然不能以愚民之法治國,也不能對民眾放任不管,隻能加以引導。”
想起後世的那些公知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李念鄭重對嬴政道:“對民眾的引導非常重要,大王千萬不可小覷,人心之所向,於國於民族有莫大影響,有位偉人曾說過‘輿論的高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
“還是以大秦為例,漢高祖入關中,秦人之所以不抵抗,反而投降,是因他們已經不心向大秦。當然,這其中有大秦讓老秦人失望了的原因,但也和大秦沒正確引導他們,讓老秦人心係大秦有關。”
“如果老秦人認識到大秦和他們一體,一損俱損,一榮共榮,他們還會那般不抵抗嗎?”
“老秦人未覺得他們和大秦是一體,在大秦是這麼活,漢王來了也是這麼活,說不定還活得更輕鬆,那投降漢王有什麼不好?”
嬴政和蒙毅一想,的確是這個理,給誰賣命不是賣,既然都是賣,不如找個出價高的,甭給我扯要在一棵歪脖樹上吊死。
李念道:“對民眾引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要‘愛國忠君’,愛國即為愛大秦,忠君即忠於大王。”
“不僅要強調愛國忠君,更要讓民眾知曉為何要愛國忠君,使他們懂得國是什麼,怎樣愛國,愛國意義何在,要讓人們明白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國,家的日子會過不好,會遭受外人欺辱,所以得為國效力,護衛大秦!”
“忠君亦是如此,要讓民眾知道隻有大王才能帶領大秦強盛,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離開了大王就不行。”
這時代雖有國,但並沒有太重的家國觀念,所以各國人才可以跑來跑去,這個國家待的不爽,那就去另一個國家。
像商鞅是衛人、張儀是魏人、李斯是楚人,範雎也是魏人。
嬴政敏銳察覺到李念所說的“愛國忠君”的好處,但也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這套“愛國忠君”之法要是實行,那大秦以前接納的張儀等人該如何解釋?大秦又如何接收他國人才?
聽到嬴政的疑問,李念笑著提醒道:“大王,秦、魏、燕、趙、韓、楚、齊,雖國名不同,君王不同,但皆為華夏。”
嬴政秒懂,在心中直呼“妙啊!”,到時換個概念不就行了,將大秦換成華夏,一切自然便解釋通了。
張儀、範雎等人不是背叛母國,投了大秦,而是華夏本族內的人才正常流動罷了,是不忍見華夏諸國彼此攻伐,為平定亂世才入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