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念對蘇胥問答中,嬴政也看出了李念的態度,李念很不待見儒家!
‘李念這般和蘇胥問答,也是在向寡人展現一件事,他不待見儒家。應是後來曆史上,儒家做過什麼,才招他如此。’
嬴政很好奇儒家在後來的曆史上究竟做了什麼,能讓李念這般不待見,如非正在上朝,都想立刻將李念招來問問。
繼續往下看,等看到蘇胥問李念“公子以為何以治天下?”,嬴政又生出好奇,他也想知道李念會如何回答,是以法家治國,還是以道家,乃至墨家治國?
嬴政認為李念那一定有某種思想學說治國,否則後世之國是如何治理?如何管束治下百姓?
然而,李念的回答是不認為諸子百家能治國。
嬴政再次眉頭一挑,好家夥,這小子竟是這般想的,覺得諸子百家中沒有一派能治國,一家都看不上。
豈不是說他大秦以法家治國,在這小子眼裡也有問題?
也許……
還真有問題!
嬴政想到李念給他說過,後世之人認為大秦必滅,大秦滅亡是多方麵因素共同的結果,趙高、胡亥的作為隻是加速了滅亡的過程。
這個“多方麵因素”中有沒有法家的原因?
如果有法家,又會是什麼?
從孝公開始,大秦一直重用法家,才得以有今日,至今也未發生過什麼問題,咋會有法家的原因?
要是法家不能治理大秦,又該以何種學說治理?
嬴政按捺住立刻招來李念的念頭,李念肯定知道答案,但他更想先自己琢磨思考,若事事聽人,容易受蒙蔽。
做人當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彆能力,做君王更要如此,若失去了自我思考和辨彆能力,那君王離受他人擺布也不遠了。
將竹簡收好,嬴政繼續聽大臣彙奏。
他方才的動作落入李斯、趙高等人眼中,越發讓人疑惑:竹簡上記載了什麼,讓大王如此看重?
兩人哪知李念的消息在嬴政這屬於最高級彆,任何風吹草動,都要及時稟告。
朝會結束,李斯、趙高將去往各自辦公的場所,趙高卻有意無意和李斯走到了一處。
見趙高走近,李斯微微眯了下眼睛,並未表現出其他情緒。
趙高低聲道:“廷尉可知朝會時大王所閱那份竹簡從何而來?”
李斯淡淡看了趙高一眼,道:“中車府令都不知,李某又怎知?大王若想告知我等,我等自會知曉,大王不想告知,我等還是不知為妙,中車府令以為呢?”
趙高淺淺一笑,向李斯行禮致謝:“廷尉說的是,高必將廷尉之言銘記於心!”
李斯再看了眼趙高,拂袖離去,看著李斯的背影,趙高臉上的笑容消失,站在原地思考了一會兒後,也徑自離去。
很快,趙高、李斯交談了小會兒的消息被傳到嬴政耳中,嬴政暗道一句‘這兩人果然有問題!’,現在朝會後都敢私密交談,那等他離世後還不得密謀造反?
從李念告知的後來曆史中,這兩人做的事和造反也沒啥區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