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買活 > 940 土豆的威力

940 土豆的威力(1 / 1)

推荐阅读:

“就這樣, 吸血鬼莽古斯被人們從心底揪出來打敗,在東邊的部落裡被完全消滅了,老僧哥一家上下重新露出了笑臉,東邊的部落裡吃起了青食, 吸血莽古斯的故事廣泛流傳, 告訴我們,愚昧和迷信才是最大的莽古斯, 如果我們閒來無事就多讀讀《走近科學嘎啦吧》, 把孩子送到學校裡去學習科學知識,遇到了怪現象, 先來學校請教先生, 讓衙門前去調查,這世界上就沒有什麼謎團,沒有什麼莽古斯啦! ”

清脆的朗讀聲回蕩在小木屋裡,透過玻璃窗, 明亮的日光射進了屋內,在窗前投下了斑斑的亮點,坐在腳邊的小孫女大聲朗讀著手裡捧著的書本,而在她身邊,臨窗炕上盤坐著、歪倒著四五個大人, 都愜意地眯著眼睛,享受著做完早飯之後, 炕上還沒有完全散去的餘溫, 並且彼此地議論起了書裡所說的內容。“苜蓿也是可以吃的麼?”

“北海的苜蓿又粗又老, 就是嫩芽也不能入口,他們說的苜蓿草,是不是和黃金豆一樣, 都是漢人從天界拿來的好東西?”

“大概是的,可我們那從來沒有商隊賣什麼青菜乾那!”

說到商隊,好像和說準什麼似的,炕上的男人突然神色一動,透過敞開的窗戶往西邊看了一眼,同時俯下身子貼著炕傾聽了起來,大概是這樣聽得不準確,過了一會,他還下到地上,貼著土地聽了起來,“有馬隊來了,隱約還有馬鈴聲——是商隊來了吧!”

“那欽老哥!”果然,不一會兒,院子外頭就傳來了大呼小叫,“商隊在前頭要進村啦,你們快把車子準備好,來拉煤吧!”

“哎!”這一下,那欽一家很快也被驚動了,“來啦來啦!你們今年準備買多少煤?我們心裡可沒個數!這還是頭一年燒炕呢!”

“這得問頭人去!”

這個小小的新建村莊很快就活躍了起來,倘若把視線拉高的話,便可以看到,隔著野地,這兒撒一點、那兒撒一點的院子內,都走出了螞蟻大小的人頭忙碌了起來:和南方稠密的民居,又或者是北海那邊過冬草場的擁擠不同,這個村落的房子雖然小,但院落卻普遍很大,而且互相撒得很開,有些院子都有個四五畝地,站在院門口都不怎麼能看清裡頭的房子,這是盛京附近的村落都沒有的事情。

這樣的一個村子能有南邊的一個縣城大,可以說,院子裡的自留地就可以滿足一家老小的口糧了——這也是把院子建得很大的用意所在,雖然村子裡的百姓不能領悟周老七所說的‘三重防線’,但他們已經本能地在遵循這樣的避險思路了:院子是有籬笆的,比起沒有防護的耕地多了一重保險,這樣,就算外頭的耕地被野獸給衝毀了,至少自家附近的收成能保證,怎麼樣也餓不著肚子。

同時,房子小,這樣需要的采暖資源也少,其實,倘若按照在北海的習慣,那麼,他們砍林子造房子時,留下來的柴火也夠一冬燒的了,但這樣的‘夠燒’,指的是在冰天雪地裡能有一口暖和氣,不至於凍死。人們入鄉隨俗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哪怕是韃靼人融入女金村落,也一樣如此,不過是小幾個月的功夫,剛夠建好房子,收成一批土豆,韃靼人也已經開始比量著女金農戶看齊了,希望在冬天裡能和他們一樣的取暖——那這樣的話,柴火就未必足夠了,瞧著女金農戶都在準備買煤,他們也想跟著嘗試一下,畢竟,在北海,過冬的燃料不是牛糞就是木柴,他們也沒有什麼燒煤的經驗。剛到建新的時候,見到周圍就有林子,卻還有人燒煤升爐子,他們還感到很新奇呢。

“煤這東西是有好處的,煙小,而且暖得久,夜裡不用起來添柴火,再一點,還是因為建新附近就有煤礦,燒煤便宜……一冬的話,你們按著兩千斤準備就行了,後牆都還壘著柴火呢,趕明兒我到你們家轉悠一下,看看炕都燒得好不好,有沒有跑煙,要是有,乘沒下雪趕緊重新盤一下……怎麼樣,燒炕舒服吧?這不比燒爐子強?當時讓你們買點玻璃,這也沒說錯吧?明天我來教你們怎麼熬漿糊封窗……”

那欽哎哎地答應著,滿臉都是親熱的笑意,剛從頭人——也就是村長院子裡出來,身後呼啦就圍了一圈的韃靼同胞,都是七嘴八舌地用家鄉話問著剛才村長說了什麼——這都是那欽的親戚,說起來也算是他的統領,那欽這一支小旗,在和哥薩克人的衝突中死傷慘重,年輕的壯丁損傷大半,眼看著就無法過冬,正當族群分崩離析,大家要各投前程的關口,南麵的女金人跑過來,帶來了建新正在招賢納士,而且需要女人和他們的勇士婚配的消息——

反正本來就保不住自己的草場,老人小孩可能都會在今年冬天餓死,女人要麼得改嫁,要麼就得帶著牛羊遷徙去荒地裡苟延殘喘,那欽一聽說還有這麼一條活路,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就組織全族人,帶著尚未被尋釁掠奪的帳篷和牛羊,千裡迢迢地南下來投奔他們的遠親了——他一個表親的表親嫁給了女金人,也算是沾了那麼一點點親戚吧。

北海這附近,陸陸續續遷徙過來的韃靼人並不止那欽這一支,還有新寡的烏雲其其格,他們的部族住在北海東岸,聽說也在哥薩克騎兵的壓力下選擇南遷,一整個化凍季,泥濘的凍土草原上都是深深的馬蹄印和車轍,起碼有幾千人順著這條道路南遷投奔建新。而建新周圍也滿是伐木的聲音,一個簡單的經濟循環立刻就建立起來了:先到的布裡亞特韃靼,在女金人的組織下伐木除根,平整耕地,隨著田師傅的教導,緊急播撒了土豆種子,隨後留老人小孩照看田地,不論男女,隻要是壯年的趕緊繼續去伐木:砍下來的木頭除了給他們自己建房之外,還可以賣給女金人,讓他們運回城去,在城裡建木屋,甚至還有些會搭建北地木屋的韃靼人因此跟著進城去做工了,也頗為賺到了一筆錢。

就這樣,除開帶來的牛羊之外,幾乎是一窮二白的韃靼人,在建新就逐漸站住腳跟了。最窮的一批人,跟著女金人學會了建地窩子,現在還住在地窩子裡,伐下的木頭全都賣給女金人了,這是因為他們的牛羊因為種種緣故,在南下的路上消耗殆儘,或者本來就被人奪走,他們是乞討著跟族人一起南下的,或者還受了親戚的恩惠,欠下了債務。比較殷實的家庭,比如那欽這樣的小頭人,就留下一批木頭來建房子,甚至還有餘錢買了玻璃來做窗戶,這東西倘若沒有女金村長的指點,他們是絕對不會買的,第一是沒有這個概念,第二當然也是因為想不到玻璃居然是他們能消費得起的東西,這東西看起來簡直價值連城,精致得不像會出現在農民牧民的家裡,沒想到說起價格來居然還真不算太貴!

打到六月為止,差不多也就是第一批南下的韃靼人,馬不停蹄地都平整出了一小塊耕地——幾畝的樣子,把土豆給種下去了,同時還維持著他們的牛羊群,因為其餘的空地雖然一時沒有平整,但撒下女金人給的草種,很快草就長出來了,再有一些本就存在的灌木,雖然不算是上好的飼料,牛羊吃了不長膘,但也不至於餓死。

同時,他們通過賣木頭,手裡都有了一筆小錢,這樣就比後來在八月、九月間陸續過來的韃靼人要多了一點安全感,這些後來投靠的人,以女人小孩為多,如果實在不能乾活,那就要立刻嫁人,能乾活,不想立刻嫁人的,那就要去礦裡做搬運工,賣力氣來換吃的——其實就是嫁人了也有想去做搬運工的,因為丈夫的錢未必會都交給妻子來管,她們總還是想要在手裡捏著一些錢的,甚至不僅僅是自己,孩子隻要是能下地走路的,都給他們活做,六七歲的孩子,母親也希望他們能在礦上幫忙,甚至不用開工錢,能給一口吃的就行了,對於建新城倡導的讓孩子上學的說法,韃靼人是嗤之以鼻的,他們認為聰明的孩子自然會學會知識,不聰明的正好讓他們乾一輩子的苦活,不然人人都去讀書了,苦活誰來乾呢?

對於這樣的風氣,建新城是不置可否的,礦上倒是願意收容投靠過來的韃靼孩子,雖然管得很嚴格——進去了就不能隨便出來,每天乾半天的活,都比較輕省,打掃衛生,淘洗原煤等等,剩下的半天要強製的上課和訓練,學著說女金話、漢話,學拚音等等,晚上就睡大通鋪。每個月就放一天的假,有家的回去看家裡人,孤兒也能在城裡玩玩,但這是在沒下雪的時候,整個冬天,礦山和建新城交通不便,那就完全不能回來了。

飯是可以吃飽的,這大概是唯一的好處,一些嫁人的韃靼女人,比較心硬的就把孩子給舍過去了——這是親生的,倘若是親戚家的孤兒,那就更沒什麼好猶豫的了,漫長的冬季,多一張嘴就是一份很大的開銷,她們自己都寄人籬下,怎麼還會留著這樣的拖油瓶在身邊呢?

雖然金帳也曾發話,讓建新的男人對繼子們寬容一些,就像是對親生的一樣對他們,但,即便有老汗的威嚴在,這種違背了人心的囑咐也實在難以落地,投奔來的韃靼孩子中,能被新家庭接納的九成以上是年幼的女孩,年紀越大的男孩越不容易留在家庭裡,幾乎都被送去礦上了。

還有很多女金自己的孤兒,那些被科爾沁妻子拋下的少年們,雖然曾經得到了長輩們的放縱,但現在,當他們的父親或者叔叔再結婚了之後,很快就失去了曾經的特權,不服從管教,還在調皮搗蛋的那些孩子,也有不少被送到礦上去工讀了起來。聽說在礦上,手腳不乾淨、愛惹事,不但會被抽鞭子,而且還有可能被送到井下去,一輩子都上不來,總之,他們很快就變得非常聽話了,建新裡外的秩序也重新變得井然起來。韃靼人,或者那些來做買賣跑單幫的商人,建新一般的百姓,也不會去思索這個托管班背後的含義,隻是感慨著建新向好的變化,並且認為礦上‘早該開了!就該把孩子們集中管起來,隻有好處的!瞧這些孩子,哪個不是吃得白白胖胖的!又會說漢語,以後就不留在礦裡,上哪找活乾都行’!

既然隻有好處,礦上為什麼從前不開這個班,現在又開了呢?大概,隻有金帳裡出入的貴族才會思索這個問題了,對遷徙過來的韃靼人來說,他們感慨的則是礦上的富裕——在礦上雖然吃肉不多,但飲食不缺油水,甜食也經常能吃上,冬天更不愁取暖,開玩笑,這就是礦山,產煤的地方,還能凍著了?

如此一來,就算規矩嚴格,這些孩子的日子至少也比他們這些住在外頭的長輩要強,這些成年的韃靼人,都是做好了過苦日子的準備,彆的不說,今年冬天應該是要節衣縮食的,好不容易在過冬前存下的那點錢,先不說添置什麼奢侈品,能不能存夠過冬的糧食,需不需要把牛羊都殺了做儲備糧,燃料夠不夠過冬的——說實話這些都是未知數,反正,就他們帶來的那些牛羊,就算都殺了曬肉乾也不夠過冬的,至於說白食,南下的路上不好收集發酵,這一年剛開春就事情不斷,沒有好好地讓牲口們繁衍,白食出產很少,存貨也都吃得差不多了,就靠那幾畝地的土豆的話,說不定一冬天都要在饑餓中渾渾噩噩地忍受著度過。留下來的那點錢,在冬天能買多少吃食也不知道——越是冷的時候,過冬定居點集市上的吃食和燃料就越是漲價,這也可以算是北海的一種常識了。

在這樣潛藏的憂慮之下,除了個彆富裕的人家如那欽家,大多數韃靼人都主動把孩子送去礦山,既能減少自家的負累,也能至少保證孩子們吃飽,但是,這種擔憂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到了九月初起土豆的日子,當韃靼人順著根係把一個個土褐色的疙瘩從地裡刨出來的時候,他們的嘴巴越張越大,第一株土豆就惹來了驚歎,“多少斤?二十斤?再稱一下,把土抖落乾淨——怎麼可能二十斤,秤壞了吧!這可是一個芽塊長出來的——那個芽塊才一斤不到啊!”

一斤長二十斤!種一收二十!這在新轉變的兼職韃靼農民群體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倘若這些地塊不是他們親眼看著平整好,且親自播種下去的,他們決計不會相信這是真正存在的事情。雖然並不是每一株土豆都有這麼駭人的收成,但最後總下來的數字也讓人頭暈目眩——一畝地三千斤多一些,大多數人都種了一畝多的土豆,還有些埋在了沒有平整的耕地裡,本來也就指望著能得個三百多斤的收成,差不多也就是一個氈包一冬天的主食消耗了,但現在,他們得到了三千斤到五千斤的糧食!

這是什麼概念?均下來的話,五口之家,一個人一年能吃八百斤到一千斤的糧食!一天是兩三斤的份量!而這,隻是付出了幾天的勞力,剩下的時間就都是給老人孩子照料,壯勞力全都去忙活彆的了!就這樣,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就完全得到解決了!

當然了,你可以說,全吃土豆太單調,也不符合韃靼人的飲食習慣,吃不上紅食白食,嘴巴裡總覺得沒味道……這些都是的確存在的事實,可這會兒,韃靼人們想的隻有一點,那就是今年冬天他們真不用挨餓了,甚至從今以後,隻要土豆還在這黑土地上生長一天,他們就一天不用操心自己的口糧了!

那一天,村子裡滿是豐收的歡聲笑語,那一天韃靼人自發地宰羊慶祝,有很多之前即便是自己餓得頭暈眼花,也下定決心不肯殺羊,要保持羊群的數量,隻是建了地窩子過冬,準備一開春就趕著羊群出去尋找新草場繼續放牧的韃靼人,直接就開始殺羊了,同時也開始積極地打聽起了建房子的花費——能定居耕種,誰還想放牧啊!早知道北邊的土地這麼肥沃,有這樣適應高寒還能豐產的作物,老子早就牧轉農了,真以為放牧是什麼美差嗎?!

想吃肉,就喂點牛羊,再種幾畝苜蓿曬乾草做青儲唄,平時能吃白食,一年吃幾次紅食,以青食、主食來裹腹……多省力,多安逸,多安心啊!一畝地就能養活闔家老小,也不用擔心餓死、凍死……這樣的好日子擺在眼前,誰不過那誰就是傻子!

招募活不下去的韃靼牧民到蝦夷地去放牧……這個目前還停留在紙麵上的建議,韃靼人是還不知道,如果知道,他們能把通知撕得粉碎,再衝著它撒泡尿。這會兒,他們正忙著拉出自己的板車到村口排隊,彼此地議論著買煤的數量,以及自家積蓄該如何分配,要不要買點大白菜存著做冬日青食的問題。

“喂,哥薩克的葉爾波娃,你打算買多少大白菜——”甚至,還有和他們同村的哥薩克寡婦,也被韃靼人納入了閒聊的範圍,一視同仁地探討了起來,“你們羅刹人醃不醃酸菜?我們倒是會醃一點,但沒有女金人積得那麼好吃,村長說他會教我們積酸菜,讓我們多買點大白菜,今年我們村就沒有種的,要是便宜的話,我們家打算買一千斤大白菜,你們呢?”

“你們是不是都聽了吸血莽古斯的故事,還真彆說,孩子認拚音了,平時沒事在家讀書,日子一點也不無聊,每天都有新鮮故事聽。我最愛聽嘎啦吧故事,聽著聽著就想吃青食了,我家往年過冬從來不吃青食,今年還想換點青菜乾來吃……”

哥薩克寡婦輕鬆地推著兩輪車,笑眯眯地聽著鄰裡們的議論,時不時愛惜地摸一摸盤腿坐在車上的小女兒,把她翹起的金發彆到耳朵後頭。圓滾滾桶一樣的身材上下都是勁兒,甚至可以輕鬆地扛起一株小樹——南下之後,這是很少見沒有再嫁的寡婦,就靠著自己渾身的勁兒,開墾田地,挖了個小地窩子,也沒有把兒女送到礦山,今年她們一家三口收獲了六千斤土豆,這是無論如何也吃不完的,甚至可以賣掉一些,來買點生活用品。不過,她雖然有一身的勁兒,但腦子卻不算很靈活,隻學會一點韃靼語,但還不是很會說,她那五歲的小女兒眨巴著眼睛,倒是很自然地插進了話頭。

“我們不買青菜乾,我們自己種了有白菜,我們想買點鹽巴,買點棉花——”她把漢語和韃靼話都摻著說,都還有點兒生澀,有點口音,但運用得已經很純熟了,棉花、鹽巴都是用的漢語,“還想買一把剪刀——這裡的刀非常好——”

“那是當然!”這個聰慧可愛的小姑娘,讓村裡人另眼相看,有很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礦山的韃靼女人,把感情遷移到她身上,她們笑著去摸孩子的頭,心裡也跟著盤算了起來:“孩子還是要讀書,讀了書多聰慧,也隻有跟在父母身邊才養得這麼水靈茁壯,等到開春以後,還是把孩子也接回身邊,反正村裡也會開課,那欽家、葉爾波娃家的孩子都養得多麼的好,多麼的聰明……”

一旦開始農耕,開始定居,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轉變,開始往長遠了去考量,也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這和耕種是一樣的道理,都是在前期多加嗬護,等著收獲的時候,習慣了耕種和安居,就會舍得給孩子的教育多加投資,很多人家都意識到,讓孩子上學並沒什麼壞處,“說白了,就算去乾活,能乾多少活呢,現在的學習就像是埋入地裡那一斤的種子,能結出二三十斤的糧食……”

村長怎麼說都講不通的道理,如今靜悄悄地在心裡生根發芽,並且,這些百姓在頃刻間就產生了對於政權的歸屬感和依賴感,“這樣的好日子,要是能永遠繼續下去就好了……不管怎麼說,如果哥薩克人,羅刹人打過來的話,那我們就算是拚了命,也不會讓他們把這片土地再占了去的……”,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