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活軍再度興兵之事,若是從謝六姐雲縣遇刺開始算,也是過去了三個多月,消息自然是早傳到了京城——說來也是可笑,朝廷現在掌握南方的一手消息,還要仰賴買活軍呢,若是有什麼大事,買活軍使團在下一刻就可收到買地的傳音,隨後再入宮轉告朝廷,大約也就是半日不到的時間。
便是一些小事兒,用不上傳音法螺,從《買活周報》上獲取消息,也比各地驛傳送奏折要快得多——各地的驛傳,除非是有什麼八百裡加急的大事,否則消息、奏折等物,肯定是跟著驛卒一程一程的往京城走的。
以從前的雲縣為例,從雲縣附近的雲霧驛到京城驛,大約是六十七程——從省會榕城到京城則是七十五程,這裡的一程就是一日的行程,也就是從一個驛站到下一個驛站的距離,這也就是說,按朝廷的規劃,如果一切理想,路上沒有任何意外,行人也絕不休息,那麼,從雲縣到京城也要走六十七天,如果稍微有個什麼意外的話,那可就不好說了,事實上,能走出這個速度的,也隻有文件而已,因為文件是一站一站傳遞的,這速度要比行人快得多了,行人會累,會耽擱休息,要等船等車,從雲縣到京城走八十多天甚至是九十天也是絲毫不出奇的事情。
以六十七天為周期傳達的消息,這是驛傳,而《買活周報》呢,它是走海路送到天港,再轉到京城的,走海路需要多久呢?風向好的話,十天,風向不好的話,也隻要半個月到兩旬。也就是說,哪怕不借助於任何買活軍的仙器,光是海運帶來的時間差,便決定了在京城,人們隻能從《買活周報》上來獲取南方最新的消息!
當然,也不止於《買活周報》本身,因為周報編輯部是在雲縣,各地的消息要彙總到雲縣,也需要時間,且周報畢竟是麵向所有活死人的報紙,刊載的時事消息並不算太多,有許多科普、介紹類的文章,隻有一些特彆的消息才會具有時效性,今日發生,明日就登報——比如此次出兵的原委就是如此,在出兵當日,便刊登在周報之上了。
此外的大多數時間,還是南方各地出的小報,時效性更強一些,這些小報不分買、敏,隻要是南方沿海的州縣,大多都是有的,有些是旬報,有些是周報,有些更誇張,一次一兩版而已,居然能做到日報——這是雲縣、新安這樣貿易非常活躍的大城市,才能辦得出來的報紙。
不過,不論間隔多久,本地小報,多數都反應刊發著本地的大小事務,因為不講究權威性,固然也有以訛傳訛,消息不實之處,但速度肯定要比周報更快,因此,雖然本地衙門對這種無根小報,普遍相當反感(這也不分買、敏),但京城朝廷還是很樂見多出這一個信源的,不論是廠衛還是西林,都在各地廣泛托人收集本地報紙,通過海船運往京城,真正讓京城的袞袞諸公,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不過是幾年時間,京城這裡,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朝中眾人,都是先從報紙上了解到南方發生了某事,隨後再等上一個月的時間,才能迎來官方的驛傳奏報,得知當地官員的處理,再拿到朝中開始辯論。
甚至很多時候,哪怕是內陸州縣,隻要是大事,也是先流傳到沿海,經過海運遞解京城,被眾人所知之後,才等到驛傳,其實這時候,大佬們早已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甚至對於此事的處置已經形成了默契,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發生在南麵沿海的焦點事件,大多都是如此處理,隻有那些按部就班的事情,才會和以往一樣,通過驛傳進行處置。
因此,此刻,朝廷便陷入了一個微妙的等待期了:買活軍出兵,以及廣府道之變,都是南麵沿海的大事,朝中自然早已通過各種報紙知悉了,且對很多消息,知道得比公文奏報要仔細、全麵得多。譬如羊城將軍莊氏投買之舉,以及長須仙老、‘真老母教’等諸事中的委屈,早已通過各種羊城小報,送抵了大佬們的案頭,便連一般的官員們,也都在設法搜求報紙觀看,以期對廣府道的形勢,有一個係統的了解。
可是,為何到現在,朝中還沒開朝議,討論應對之策呢?主要就是因為南方的公文送不過來的緣故——自從買活軍占據了福建道,廣府道的公文,就硬是要比彆處難行些,若說走海路遞解吧,也太不保險了一些,而且敏地的海軍,和買地海軍勢力無法抗衡,走海運時時刻刻還是麵臨著被截斷的風險,如此就隻能繞路而行,繞開原本必經的福建道,從江陰轉之江,路程上要比原來多走個十五日的功夫。
可現在,江陰也被買地出兵了,官道斷絕,廣府道的折子遞不上京,也就是說,現在朝廷還是不知道廣府道局勢如何,還有多少可戰之兵,民心又是如何,周圍省道的督撫,又是用什麼態度看待買地的入侵,有沒有出兵援助……這一切,朝廷都完全不知曉——不是說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夠了的,朝廷這裡要處理,總要一些更詳細的信息吧?既然現在什麼都不知道,那這會還怎麼開?對策還怎麼出?
使者是早已派出了的,皇帝和內閣、廠衛也都往臨近的省道發信,督促他們儘力襄助廣府道抗買,但效果可想而知當是微弱的——廣府道接壤的省道中,福建道不必說了,已是買地,而江陰那裡,也麵臨著買地的侵襲,如何能有餘力來幫助廣府道?總得先把自家的事顧好吧。
這也是為何如今朝廷常常橫跨兩道來設總督了,其實就是因為在如今風雲變幻的局勢之下,總督統合了兩道,可以更有效的集中資源辦大事,否則就會和現在這樣,廣府道戰火連天,江陰那邊不聞不問,沒有朝廷發令,壓根不會跨過省界一步——督撫無令出界是要被責罰的,他們也隻是遵循規矩!
廣府道接壤的不過是三道,福建道、江陰道,還有桂府道,比起來,江陰還算是人煙稠密,比較繁華了,如今江陰無能為力,就隻能指望桂府道,但桂府道土司內亂已經持續十幾年了,最多就是派出使者來打聽一下廣府道的變化而已,說到出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盤點下來,廣府道周圍唯一能指望著挪出人手的,反而是彩雲道的木家——就是從朝廷這裡派使者去木家,路上隨便都要走三個月,到了那裡之後,木家人備軍需,出發至少也要三個月……遠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暫時指望不了那邊,再說,木家人就能打贏買活軍了嗎?買活軍要是這麼容易對付,那怎能在廣府道乃至南洋縱橫捭闔?指望木家人出來救世完全是沒道理的,這一點,但凡是知曉些實務的官員們都該明白,如今的買活軍,已不是一支偏師可以應付得了的龐然大物了。
楊大洪奉旨出京巡視京畿特科班、醫療所之時,京中的輿論呼聲大致上就進展到這一步,主要的對策有兩種,也是在私下議論中形成的派彆,一切都還沒形成正式的奏章意見,主要是因為理論上,廣府道羊城之變還沒有被搬上台麵來講——
買活軍出兵追索‘真老母教’這事兒,使團倒是來報備過了,朝廷也很快予以了許可的態度,就是最偏激的士人也沒有在這件事上多說什麼:任何時候,針對政權首腦的悍然刺殺,都是被正規政權反對的一件事,這裡的道理並不難想明白,尤其是買活軍是其中一個政權的時候,如果敏朝支持對謝六姐的刺殺,那是不是也就沒立場反對謝六姐發動群眾刺殺皇帝呢?
而且,這麼說的話……謝六姐壓根就不用找刺客啊,倘若敏朝是這個態度,大家都來玩刺殺的話,那她拿起傳說中的飛劍,向著京城來上一劍,怕不是一發之下,地動山搖,朝中諸公、四九城的百姓,也跟著皇帝一起,在劍峰下全滅了?
沒有人想死得如此憋屈,所以刺殺肯定是要全麵反對的,‘真老母教’也要予以剿滅,爭天下還是要堂堂正正,因此,朝中沒費什麼事就通過了支持買活軍追剿真老母教的行動,並追加了授權——買活軍此舉實際上是破壞《雲縣和議》,不過,可以通過和議中的條款進行追加授權,依舊保持合法性。如此雙方便仍然維持著鬥而不破的局麵,並不用進入全麵開戰,將和議擱置的階段。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敏朝要默認買地對追剿沿途所經地區的占有了,不過在朝中眾人來看,這還是可接受的代價——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來,現在怕和議失效的不是買活軍而是敏朝,和議簽訂至今,已經近五年了,五年裡拖住了買活軍的腳步,使得本可以南征北戰的買活軍,迄今大部分時候都在朝著南洋使勁,這已經是個不小的成就了,現在就是給買活軍一些窮鄉僻壤,又能如何呢?買活軍發力的地方在閩西、廣北,閩西且不說了,廣北這樣鳥不拉屎的地方,每年的賦稅也沒有多少,又是山區,對朝廷來說,實在是不痛不癢,失去了也沒有半點感覺。
廣北這裡是如此,江陰東、浙南,也不例外,福建多山,和它接壤的地區也多為山區,實在不是爭霸天下的好所在,地理上受到極大限製,也使得朝廷處理起這些糾紛可以相當容讓,說實話,是直到羊城陷落,廣府道全境淪陷,朝廷這裡才能感到一絲疼痛——從稅賦來說,羊城附近還是有些份量的,不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地位了。
事情既然發生了,不管是不是出於買活軍有意的籌謀,還是完全隻是一場意外,買活軍已經做出自己的表態,那朝廷也當拿出自己的態度,不論再棘手也得去麵對和處理,於是大家議論紛紛,很快形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
主和派的意見也很簡單,首先,主和不意味著獻媚,買活軍追剿真老母教,朝廷是支持的,但到了侵占羊城,拿下廣府道這地步,很顯然已經跨越了底線,讓行動變質了,朝廷必須拿出譴責的態度,同時要援引新安港的例子,爭取能讓買活軍答應,繼續按照往年的數量,如常解遞廣府道的稅銀——買活軍就是如此拿下新安港,換取了朝廷承認他們對新安港的統治。
隻要稅銀不變,那朝廷的局麵就還可以維持,而且要支出的地方還少了一大塊,這對餘下的國土來說居然還能算是個好消息——自然了,朝中眾人不是傻子,也能看明白這是在飲鴆止渴,甚至還有人嘲弄地問:如此下去,是不是有一日,買活軍拿下了華夏全境,隻還把京城留給朝廷,仍給朝廷償付稅銀,便可視作朝廷的統治仍在持續呢?
‘如常遞解稅銀’,是主和派所能想到最不是辦法的辦法了,楊大洪也隻能承認,這是最現實的辦法,雖然心有不甘,但事實如此,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既然如此,那除了多爭取一點銀子,還能怎麼辦呢?因此,這個論點,很快就壓製住了更不現實的遷都說,成為了主和派的主要論點——
這遷都說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自古以來,遷都南北分治,都是華夏政權遇到了北方的壓力,往繁華的南麵遷都而去,買活軍在南麵崛起,這就使得朝廷隻能往北麵遷都……但北麵沒法住人啊!沒見到建賊都因為日子太苦活不下去而南侵了嗎?遷都,往哪兒遷?遷去盛京和童奴兒做鄰居嗎?
打不過就隻能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爭取利益,這是主和派的核心思路,還是相當容易理解的,主戰派的思路便有點兒反常識了——事實上,現在主戰派也並不認為大敏天兵定能勝過買地的活死人,但他們認為,如今買活軍的起勢已經是無可抵擋的了,對於敏地的侵蝕,也是肉眼可見,此消彼長,再過五年,隻怕敏地這裡連組織起大會戰的能力都將不存。
再往下,想打都無法打,所以要乘現在還能打的時候,大打一場,哪怕隻有萬一的希望,也隻能寄望於此——不論如何,買活軍崛起至今還沒有打過數十萬人的大會戰,可以指望他們在人員調遣、後勤補給上經驗不足,出了亂子輸掉這場戰爭,從而導致內部不穩,勢頭遇挫……不管怎麼說,打贏了,大敏還有機會,若是現在還不打,那恐怕真是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這個說法……且不論戰爭會帶來的民間疾苦,就其中的邏輯來講,也是讓人有些猶疑的,楊大洪固然也是個熱血男兒,但卻並不能被說服,除了賭性過重之外,還有很現實的一點,是立論的最大瑕疵:你要打,行,就假設敏朝願打,也把人手組織起來了,那請問你,去哪裡打?
要知道,福建道是山區,雞籠島是海島,自古以來大會戰都是在平原打的,概因沒有這麼大的場地,人多了根本就施展不開,請問是十幾萬大軍翻山去福建道嗎?還是乘著不存在的海船去雞籠島?
若說讓買活軍出福建道來和敏軍在中原道的平原會戰……人家又憑什麼要來?買活軍未必看不清這一點,現在打,還有輸的可能,他們為什麼不壓壓節奏,悠然自得地等到敏軍衰弱得無法組織反抗的那天,再往中原道這樣的北方平原進發,把敏軍拿下?
便連楊大洪都能看清楚其中的矛盾之處,朝中的有識之士未必不能明白,但是‘遞解稅銀’這一策實在過於憋屈,也無法成為主流共識,於是,在他離京之前,就是這樣一個主戰派紙上談兵,主和派有失國體的僵持局麵。
不意離京小半個月,居然又多了個‘半壁江山全數代管派’,而這一派從字麵意義理解,簡直是超凡脫俗了——跨越了主戰、主和,直接到達投降派了,固然,買活軍代管在很多時候是個極佳的解決方案,尤其是河工上,真是能省錢辦大事的,但要說把半壁江山全交給買活軍代管……
這都不是衝著老未家挖牆腳了,這是直接在框框砸牆啊!究竟是誰人如此大膽,能拋棄‘大會戰’、‘遞解稅銀’的藩籬,迸發出這樣的靈感來,甚而還沒引起眾怒,反而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躉,形成了第三派彆?
便是楊大洪,也不由得好奇起來了,他並不恚怒嗬斥,而是拱手請教道,“張大人,此策初一聽離奇,但卻能得到眾人支持,成為一大派彆,定有真知灼見在內,非初聽這麼簡單,還請大人賜教!”
張大人見此,也不由得欣慰一笑,道了聲‘果然是大洪’,方才歎道,“不瞞大洪你說,我也是一聽之下,隻覺得荒唐離奇,包藏禍心,再聽卻覺得不無道理——欲解此策,還要從京畿特科班來說起,大洪,你奉旨出京視察,這半個多月的禦史做下來,你覺得特科班這七個月來,成績如何,又麵臨了什麼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