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雜劇和南曲的區彆,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儘的,不過雖然雜劇也叫北劇,今南也多有做雜劇者,這麵的區彆之處原本有許多,最主要的一點是唱腔、曲調、樂器的不同,南調多是鄉曲,而且因為常在村鎮傳唱,講究的是錯用鄉音,有鄉鎮戲班子,會把曲本子用本地的方言重新改一押韻的詞句,以此來取悅那不懂官話的觀眾,而北腔取材也多來自北地的民歌,風格相對更加雄健,不南調婉轉多變。
這種音樂風格的不同,又延伸格式的不同,雜劇往往是一本四折,《廂記》那樣五本二十折的巨著相當的少,而南曲是用‘’來計算,一一,隨作家的安排而定。數百年前,雜劇還隻有旦角、末角開口唱,餘一概不唱,隻做賓白,不過今的南雜劇也沒有這個講究,許多雜劇也有男女輪唱,配角合唱,曲調,也兼用南北曲調,不再執於南戲隻用鑼鼓伴奏,也是引入雜劇的弦樂伴奏。更有甚者,臨川派的《牡丹亭》,格式、曲調均靈活多變,南北兼用,一俟演立刻風靡大江南北,是此時非常流行的一種流派。
而以沈家為首的吳江戲曲,則是嚴格應用格律,音調中的起承轉合,該用幾個字便用幾個字,該用什麼韻便用什麼韻,格式工整彆有美感,南邊的戲班也有許多推崇吳江戲的,二者並稱一時,不過,就題材來說,南戲的題材還是局限於情情愛愛的多,許多都是說少年男女的婚姻之事,所以卓珂月受到這股風氣的影響,一開始就想寫一段破鏡重圓的戲碼,根源實在於此。
張宗子挑個農『婦』做主角,卓珂月的壓力本來就比較大,以他的閱曆,實在想不有什麼風月故事合適這樣一個農『婦』,而若是安排彆的題材,道理來講,就應該用北曲,因北曲中有許多曲調雄健厚渾,適合做公案劇、軍旅劇和宮廷政治劇的配樂,南曲則多纏綿悱惻,氣質和這個農『婦』不太合適——隻卓珂月對北曲研究並不深刻,他的信是很低弱的,歸根到底,他還是更習慣於寫女兒家你儂我儂的思,說是『淫』詞豔曲不合適,用張宗子轉述謝六姐的說法,“這鴛鴦蝴蝶的東,和百姓的生活很遠,不是我要的那種。”
“六姐要的是什麼呢?第一,她要好懂的,第二,她要貼近百姓生活的,最好還能起到一點教化作用,譬說讓女子讀書之類的,第三,她要好演的,對戲班沒有太多的要求。”
張宗子也不是完全自己萌發‘白話劇’的想,也是從謝六姐的談話中得到的概念,“六姐說,仙界有一種劇,便是從到尾沒有唱,大家都是在賓白,講一個故事——有甚至連一桌二椅都不需要,完全是空手來演。她問我能不能寫這樣的劇來,我說那恐怕不行,隻說不唱,那不評話、彈詞麼,有什麼區彆?她說那就算,先寫能寫的。”
“隻我這一陣子想,卻覺得她的想是有理的——六姐是想以要搞鄉鎮巡回劇團,這是她和我親口說的詞兒,既然是鄉鎮,且又巡回,你可想到,中到底需要多少戲班?你我都知道,今的新本子,多是仕宦家自己養的戲班兒排練,那鄉下的戲班,一輩子隻唱十本戲的情況太常見。為何?便是因為新曲難練,新調難唱,觀眾也未必歡喜。”
“便是老戲班子,也是這般作難,我們這新拉起來的那麼多戲班子,讓他們去什麼三弦五樂,拉長聲音吊嗓子念賓白,能辦到嗎?恐怕是辦不到!”
張宗子說得興奮,不由得站起來揮舞雙手,斬釘截鐵地道,“這種鄉村劇,便連賓白都不要有,就完全是白嗓子、白話!曲子雖然寫來,但隻做配樂,戲班子能奏,那便奏,若是不能奏那就不要奏,總之一切以方便為主,何能讓鄉村劇好演、好看,便用本地的土話來說也不妨事,那便何來。”
這樣寫來,那還能叫戲嗎?卓珂月一時不由瞠目結舌,但仔細思忖,又覺得張宗子說得有理:比今的雜劇南戲,不必說,己方是一定不比沈家彩的,莫若另辟蹊徑,去寫一種全新的東,或許還能得到六姐的讚許。再者,的確怎麼想也都覺得這種形式更容易討六姐的好。雖然這也有過於諂媚的嫌疑,但政審分的壓力擺在這,便不由得他們不迎合意。
畢竟,卓珂月也有許多想買的東,他也不願隻做個掃盲班教師,若是能被聘入類似於翰林院這樣的地方,專做戲曲,那這份職業倒是比考科舉做官還合他的意呢。
“此……”他便也感到思路有打開,不過因為這是全新的東,什麼都得邊想邊寫,又不知為何莫名地亢奮——這畢竟是前所未有的新東!
他的語調也不太肯定起來。“取材便不從村的生活取材……宗子,我前陣子下鄉去教書時,見到路邊有一對父女正在爭吵,卻是父親有老腦筋,不願按買活軍教授的那般,將棉花和大豆、麥輪作,他女兒便站在一邊責罵他。”
“何不就以此為敷衍,再《鬥破乾坤》常見的套路,由此寫一劇呢?”
“什麼是鬥破乾坤常見的套路?”張宗子有茫然,“你不是說你沒看《鬥破乾坤》嗎,隻看一點便嫌不夠雅馴,甚至不《『射』雕英雄傳》多。”
這幾年來,買活軍處的新話本是數得來的,不過是三本而已,《鬥破乾坤》、《蜀山劍俠傳》,是一次『性』的話本子,而《『射』雕英雄傳》是在周報連載,現在堪堪到五十多回,若論雄奇瑰麗,那是《蜀山劍俠傳》,而情節曲折引入勝當屬《『射』雕》,影響力最大的肯定也是《『射』雕》,畢竟隨周報發行,讀者總比會特彆去買話本看的那類要多。
張宗子、卓珂月來買活軍這以前,於武林讀書之中,談論《『射』雕》倒是不算什麼,議論《蜀山劍俠傳》也不求仙問道的雅韻,隻《鬥破乾坤》《金某梅》一般,不太是仁君子會在公開場合討論的東,卓珂月是聲稱自己看《鬥破乾坤》,猶看臭肉一般,幾乎要作嘔的,不料此刻談論起來卻是道,被張宗子指,老臉一紅,強辯道,“這不是來此處之,為工作需要現看的麼?鄉下那漢子們,要他們認字,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去讀一段《鬥破乾坤》,彆的傳奇說,斷此效。”
既然此,那借鑒《鬥破乾坤》中的創作手法,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鬥破乾坤》本就是抓住們某種特彆的理,由此此抓,卓珂月自己情不自禁,熬夜點燈看完《鬥破乾坤》,也曾試總結,此時便說自己的得,“所謂前倨而恭者,便是這套路的核,那‘茶、喝茶、請用茶、請用等香茶’的笑話一般,便非得要先設一個令厭憎的反派,再讓他自覺非而追悔莫及,將醜態展『露』前,此,則看客爽快叫好,解氣不已。又要善用斷折,每一折總要結在關鍵點,猶一句話沒有說完一般,讓觀者恨不得立刻往下看去,一回接一回,這般勾。”
“說得是!”張宗子也聽得津津有味,更是大覺有理,不由笑道,“珂月,你素來善於編撰文字,既然此是道,怎麼不自己用這兩招,編雅馴的故事來,到時候不論是刻本發行,還是投稿到報紙,我必鼎力相助!”
卓珂月實也早有此意,聞言隻深沉一笑,道,“這都是話,你既然是叫我來寫戲的,總要把戲寫好,再說他。”
當下,兩便議定,主角仍是高壯農『婦』,而且台詞要越簡單,越口語化越好,此方便在各村選拔女娘演——此時遊走鄉間的戲班子,還都多是男伶,若是不妝,隻本衣,便法男扮女裝,因此必須要由女娘演好。好在這故事也不是男歡女愛的,便是本村選,或者是去隔村演,料也是妨。
主角有,故事的雛形也有,要有一個反角,不按買活軍的教導種地,要有一個主角,自始至終聰明能乾,擁護買活軍,習農事習得好,又要有許多衝突——卓珂月還力排眾議(張宗子議),在第三折加一段女主角被反派責罰,又被村民譏笑,夜一饑餓難免,望月哭泣的自白片段,張宗子以為過分煽情,頗為爛俗,卓珂月卻道,“這故事既然要千百村的去唱,那就非爛俗不可,不爛俗而不能為俗語傳唱。”
張宗子是個很能共情的,聞言怒道,“不行!看我難受!我們賽花的命太苦!攤這麼個不調的爹,到底你也要讓她氣好!”
“該哭就得哭,不哭怎麼記得住這故事?”卓珂月鐵石腸,“哭!哭乾眼好呢!”
張宗子甚至已經開始擼袖子——這要不是卓珂月也打熬一點筋骨,站起身也開始解衣裳,隻怕還真要被張宗子暴力改稿,這一戲寫下來,兩都磕磕絆絆,雖沒有真的肉搏,但言語衝突卻是極激烈,都道‘下戲我要自己寫,再不受你的氣’!
雖說關係處不好,但稿子展卻很順,他們兩,文功底是不用說的,又多有接觸基層的經驗,卓珂月因為是男老師,之前幾個月經常被發配去鄉下課,雖然鄉極力款待老師,不算太吃苦,但到底也讓他接觸到一底層民生,張宗子也不必說,從雞籠島回來,做好幾篇墾荒的深度報道,對於農戶的生活,兩都不像以前那樣一所知,隻能閉門造車。
有生活經驗,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再者這故事結構簡單,隻需要往填充物對白即可,須醞釀曲調平仄,調整唱腔,寫得比以前快得多。張宗子和卓珂月每日能寫半日,他們都選在早思維最清楚的時候寫作,下午去班,每日早的度比之前快不知多少,這東一旦開竅,便絲毫也不覺得難寫,而且對於創作新版式戲目的顧慮也很低——大不不署真名便是,和那天一生一樣,若是廣受歡迎,得到士林的讚譽,再揭破身份,若是被士林抨擊,那……反正也不會墜張、卓兩家的名聲。
此,吃七頓豬油拌粉,又吃兩頓魚丸麵,三四頓烤脆餅抹辣椒醬,卓珂月忽然早想吃肉,他們又晨跑到錢街去吃幾天燉罐麵,此半個月下來,這天早吃煎粽子之,終於將這《何賽花巧耕田》給寫完,又再三審閱,自覺已法改易,二便合力將抄錄幾份。
張宗子攜中的一份,來到編輯,將寄給雲縣衙門——他知道謝六姐之前短暫去一趟,似乎是視察榕城去,前陣子已經回到衙門,這幾日早晨跑時,偶爾還能見到她的身影在軍士之中閃爍:謝六姐的速度自然是第一流的,軍士們若負重,她還可以跑在前列呢。
此前他也有收到風聲,聽說買活軍在和議達之,有大動作要宣布,因此徐子先、李我存幾個先生最近都忙得不可開交,大家都以為是《華夏萬年曆》要發表,但張宗子畢竟是采風使,私下得到消息:謝六姐可能會乘勢公布道統,今正在加班加點編寫教材,徐大便正是去幫她的忙。
公布道統……若是從前,張宗子還指不定多興奮期待呢,現在卻因為長久沒有好生休息,每日班寫稿,下班也在寫戲的緣故,累得不,隻想寄稿件好生休息幾日,等謝六姐那邊的回音——他連向沈編輯刺探吳江動向的思都沒有,隻是兩眼神坐在桌前,望木桌麵壓的玻璃板發呆。
“張采風使昨晚沒睡好嗎?”
周去外拿郵包來時,便隨口問一句,張宗子打個哈欠,搖說,“沒事,把信拿來吧。”
——自從謝六姐的那篇《答疑》之,編輯便開始批複投稿信件,因此郵件往來比之前驟增許多,而編輯們雖然一開始大為不滿,但很快也找到一絲批複奏折的樂趣——在信件圈圈點點,寫下批語的快感,居然不亞於自己的文章見報。而周、洪等編輯的能力,居然也在批複中得到不的步,因他們要找『毛』病,便一定要吃透文章的內容,此認真多讀文章,本身對於語感的培育便是很有幫助的,各種典故,也在不知不覺間便沉澱在記憶,今雖不說口章,但對報社一般的通訊稿件,寫來也比從前要耐讀精煉得多。
“今天不止來信要看呢。”剛是周去接的信,因此隻有他知道來路,一邊拆信一邊就說,“要先看六姐寫的《政治第一冊》的草稿,而且還要今天內寫讀感交去,好像還設計什麼調查問卷……”
他的語氣輕描淡寫,但辦公桌前,沈編輯和張采風使的卻都猛地抬起來,“《政治一》?”
“道統……終於公諸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