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1978合成係文豪 > 第448章 “國運盛,棋運亦盛。”

第448章 “國運盛,棋運亦盛。”(1 / 1)

推荐阅读:

“女兒國王”

“這個角兒,現在倒是正空著。”

楊潔試探性的問道:“朱琳同誌,這個角色你願意演嗎?”

“女兒國王?”

朱琳大概回想了一下女兒國的故事,覺得這個角色還挺不錯的,一國之主。

“可以啊,您要是不介意,我願意試一試。”

“成。”

朱琳在想的時候,楊潔也在想,回想了一下女兒國王這個角色在她心中的形象,怎麼想怎麼覺得和朱琳契合。

她當即拍板,“成了,就是你了!”

“謝謝楊導。”

“楊導,您讓朱琳演女兒國王,絕對錯不了。”李成儒拍著大腿樂嗬嗬的說。

“成儒啊。”

“楊導。”

“準備準備,咱們下一集就拍女兒國!”

後世拍電視劇,基本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拍,最後所有鏡頭剪在一塊兒,類似於電影的模式。

《西遊記》不一樣,拍起來是一集一集的拍,一集拍完再拍下一集。

“導演,那唐僧呢?”李成儒這個時候開口道。

“唐僧”

楊潔皺起眉頭。

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全劇裡頭換了一共三個唐僧。

最早的是汪粵,這也是楊潔心目中唐僧的理想型,說他“很俊氣,不女氣”。

《三打白骨精》裡頭的就是他。

之前唐僧一直是他演來著,結果到了前段時間,汪粵告訴楊潔自己不演了。

理由也很簡單。

他要拍電影!

人汪粵也是北影的學生,和方舒、張鐵林、張豐毅這幾個都是同學。

北影表演係78這一級就沒個弱的,個個都是電影界的中流砥柱。

不然汪粵也不會在《白骨精》那一集裡,把唐僧對孫悟空的那種不舍不忍,和堅守佛家戒律的那種決絕刻畫的那麼入木三分。

這份功力不管是第二代的徐少華還是第三代的遲重瑞,都很難比得上。

但如今國內的電視劇行業才剛剛起步,電視明星哪能和電影明星比?

汪粵當然看不上也看不起這麼個電視劇,因為有電影邀約,立馬就放棄了《西遊記》。

當然了,汪粵老師後麵也是腸子都悔青了,拍電影把自己拍成了糊咖,沒想到自己放棄了的《西遊記》居然會紅成那樣!

第二代的徐少華就更離譜,就因為自己每個月工資隻有55塊,所以告訴楊潔自己不拍了。

演豬八戒的馬德華說過,當年他和六小齡童的工資是每個月60元,而徐少華和沙和尚隻有55塊。

就因為這5元的差距,引發了分歧和不滿。

其實楊潔考慮的是,孫悟空和豬八戒化妝都特彆重,每天光化妝都要花好幾個鐘頭,比彆的演員都辛苦,所以多給5元。

但是徐少華覺著,自己也是主角之一,憑什麼比彆的主角拿的少。

這年頭演員都是拿工資的,拿工資就會相互比較,為啥他拿得比我多這種問題,在這個年代經常引發各種麻煩。

這也是這年代影視行業不成熟,後世的劇組就都學聰明了,演員進組前要先簽合同,該拿多少錢合同都簽好了,不可能在後麵有意見,所以這樣的事兒壓根就不可能發生。

還是第三代遲重瑞老師幸福,演了唐僧娶了富婆,妥妥的人生贏家。

“唐僧唐僧”

楊潔想著想著,視線忽的飄到江弦身上。

謔。

這個男人,唇紅齒白、劍眉星目,跟書中描寫的也算是一模一樣。

“江弦同誌,要不你來演兩集唐僧?”

“我?”

江弦指指自己,有點傻眼。

朱琳也沒想到楊潔會這麼說,瞥一眼江弦,幻想了一下要和他一塊兒拍戲的場景,就情不自禁的有點臉紅。

至於江弦,忽然被楊潔問了這麼一句,完全意料之外,再和朱琳對視一眼,幻想一下她在耳邊輕喚“禦弟哥哥”的滋味兒,心肝兒忍不住顫動,頓時也有些手足無措。

這情景楊潔導演全看在眼裡,嗑糖嗑的賊爽,忍不住樂開了花。

“好家夥,你們倆提前演上了這是!”

“楊導。”

江弦打斷了楊潔,“您就彆和我開玩笑了,你們拍攝畢竟是個重大任務,我又不是專業的演員,而且還有那麼多工作要完成,一沒時間二沒經驗,您還是重新考慮個人選吧。”

“”

楊潔有點遺憾,畢竟江弦長得這麼俊,不當演員實在是浪費了。

“演幾集成不?”她試著討價還價。

“幾集也得拍幾個月,我演不了,真演不了。”

“一集!”

楊潔拉著江弦,“就拍《女兒國》這一集!”

“這”

楊潔這麼一說,江弦倒還真有點心動了,畢竟讓他媳婦跟彆人花前月下的,還是影視那麼經典的一個橋段,那他心裡能好受才怪了。

“那我試試?”

“試試嘛,演一集,試試。”楊潔拉著江弦,特彆高興,拍板兒把這件事給定了下來。

回去以後,江弦還頗覺夢幻。

陰差陽錯的,他成了第二代唐僧?

雖然隻是一集體驗卡。

當然了,江弦也知道,演員這工作可沒那麼好乾。

還好他人脈廣,媳婦兒也是影後,加上混了影視界這麼多年,耳濡目染的,演員和拍戲那套東西,他都基本了解,並不陌生。

而且《趣經女兒國》那一集,江弦那叫一個爛熟於心,徐少華怎麼演的,他看了無數遍了都。

身邊有一群大佬傾囊相授,他就不信照著正確答案抄還能抄錯?

想到這兒,江弦給江懷延撥個電話過去。

“能不能和北影那邊說說?讓我上北影旁聽幾天去。”

“去北影旁聽?”

江懷延有些奇怪,“你聽什麼?”

“害。”

江弦便把自己演了唐僧的事兒給江懷延和盤托出。

江懷延笑的不停,“行,這樣吧,也彆去北影旁聽了,我有幾個朋友,是北影的教授,我跟他們說說,你直接上他們家裡去。”

“那也行。”

後世老聽說小鮮肉上北影教授的家裡聽課,江弦沒想到自己有天也能享受到這待遇了。

“唉,小鮮肉算個屁啊。”

“好歹我也是個副廳等的乾部!”

一眨眼到了五月。

娛樂行業最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無非就那麼幾件事兒。

一、電影《芙蓉鎮》。

二、《你彆無選擇》。

三、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

北大校園裡,學生們嘰嘰喳喳的討論著。

“又輸了?”

“是啊,日本棋手小林光一執黑中盤勝中國棋手邵震中。”

“這是第幾局了?”

“第八局!”

“本來是1比5,咱們領先4分來著,現在小林光一把比分扳回3比5了!”

“這邵震中也太不爭氣了,江鑄久一個人就連贏5局,他一分也啃不下來?”

“你懂不懂圍棋?那可是棋聖小林光一啊!日本超一流棋手,邵震中才八段,兩個人實力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

“是啊,說是連贏5局,其實跟田忌賽馬一樣,人家日本的‘上等馬’棋手還都沒登場呢。”

“咱們不也有國手聶衛平?”

“唉,哪有那麼容易。”

學生們說著說著,情緒都有點低迷,畢竟在如今,日本圍棋象征著世界巔峰水準。

中日圍棋之前就有過交鋒,那是1960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方對弈30盤,贏下27盤。

30盤輸了27盤,這不算最丟臉的,因為還有更丟臉。

那就是“日本老太太橫掃中國棋壇”事件:

1961年,54歲的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來到中國,下了8盤棋,8戰8勝。

作為圍棋故鄉的中國,竟然連一個54歲的日本女棋手都贏不下來。

後麵接連6年,中日兩國共舉行了12次圍棋友誼賽。

12次,中方棋手全都輸掉了比賽。

為此,酷愛下圍棋的某位忍不住感歎:

“國運盛,棋運亦盛。”

“國運衰,棋運亦衰。”

時至去年,因為餓兩國對弈具有極大的話題性,於是日本棋院向中國提出了舉辦中日圍棋擂台賽的想法。

可惜如今的中國棋壇,仍舊是“外戰外行”。

中國棋院擔心被日本棋手“一杆清台”,想要婉拒這場比賽,但幾位圍棋國手都想試一試,覺得哪怕技不如人,也要爭口氣。

最後在各方的促成下,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在去年年底開辦了。

比賽以打擂形式進行,雙方各派8名棋手參賽,各設擂主一名,副將一名,棋手排定次序出場,連勝者就繼續守擂,直到失敗為止。

比賽在兩國輪流舉行,聲勢浩大,還找來了幾家日本大企業的讚助。

中方派出的陣容是擂主聶衛平九段,副將馬曉春九段,其後依次是曹大元九段、劉小光八段、邵震中八段、錢宇平七段、江鑄久七段和先鋒汪見虹六段。

這8個人,就是如今中國圍棋界的全部家當。

與之相比,日本隊的陣容堪稱豪華。

主帥是棋聖藤澤秀行九段,副將是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九段,其後是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九段、贏過聶衛平的石田章九段、片岡聰九段、淡路修三九段、小林覺八段和先鋒依田紀基五段。

就說這個連拿兩局的小林光一,這其實隻是日本隊伍裡排行第三的存在,甚至不是主帥和副將,但對中國棋手來說他已經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且最誇張的是,以如今日方的圍棋實力,這樣的圍棋陣容他們至少還能組出5個隊!

所以北大學子們不看好中國隊伍不是沒理由的。

因為贏的希望真的極其渺茫。

圍棋擂台賽之前,日本的《圍棋俱樂部》周刊公布了一項民意測試,在三千多名投票者中,隻有27個人認為中國隊會勝。

這27個人中,24人是在日的中國留學生。

而在中國,《圍棋天地》雜誌也做了同樣的測試,最後公布的投票結果顯示,隻有20的圍棋愛好者認為中國隊會勝。

而事實上,在江鑄久爆冷連贏五場之前,社會各界並沒給予這場比賽太多的關注。

因為要考慮影響。

就像後世國足的比賽,為啥央視有時候不轉播呢?懂的都懂。

江鑄久帶來了“小高潮”,成功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隨後小林光一的二連勝,又讓大夥有點被打回現實的頹然。

“唉,彆提圍棋的事兒了,你們看看這篇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哪篇?”

“《你彆無選擇》!”

“說起來就氣人,那些寫評論的都什麼人啊?多好一篇,給罵成那樣。”

“是啊,我也看了幾篇,後麵看到連《文藝報》都在批評,覺得這些評論都是瞎寫的就沒關注了。”

“這個月的不一樣了!”

眾人側目過去,隻見那名學生手掌抓著的正是一份《文藝報》。

文章開頭便拋出一句: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國現代派的文學作品!”

“那種鬨騰勁兒,那種嘲笑彆人也嘲笑自己的語言,那種意欲有所追尋但又對不準目標的惶惑,那種不惜一切的獻身精神與創造欲望,那種自我誇大狂與自卑自棄,儘管有時候是以‘不象’的鬨劇形式出現的,卻也真實地再現了八十年代某些城市青年的心態風貌。哪怕是在鬨劇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麵,他們發出了自己的雜遝的卻也是動人的青春的聲音。”

“”

“這是李澤厚先生寫的評論!”

“李澤厚?誰啊?”

“李澤厚你都不知道,你沒看過他的《美的曆程》?”

在78年以後,隨著改開,國內很快掀起一陣“美學熱”。

羅素的《婚姻革命》、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這些書在當時並不算是什麼。

真正的“暢銷之王”是李澤厚的《美的曆程》。

這本書1981年首次出版,而後李澤厚迅速成為無數中國青年的偶像。

據說有一次他去北大哲學係座談,之後在學校食堂吃飯被發現,成千上萬的學生紛紛圍攏過來,讓整個北大萬人空巷,食堂成了北大最擁擠的課堂。

受歡迎程度堪比來到國內的甲亢哥。

可見其在學生們心目中地位之高。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