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你找這孫子?”
陳皚鴿聽江弦講了他要找那人的名字,樂了。
張藝謀?
他當然是認識他的。
他還跟彆人一塊“霸零”過他呢!
張藝謀年紀大,當過農民當過工人,又是大西北來的,家裡成分又不好。北電是個啥地方?那是田壯壯、陳皚鴿、胡玫、李少紅這些個根紅苗正二代紮堆兒的地方。
湊一塊兒,自然都不太能看得起他,譏諷、嘲笑.害,那些個糟爛事兒上學經曆過的都懂。
江湖傳聞,張藝謀上北電前沒看過外國片,第一次在學校看了,回到宿舍迫不及待在宿舍裡和同學談論,後來陳皚鴿和田壯壯一從他麵前路過就陰陽怪氣一句“劉姥姥進大觀園了”。
這也就難怪人老謀子對這幫校友沒啥感情,後來聚會都不樂得去。
不去那都給你們麵子了,就這還有啥好聚的?回憶回憶當初你們怎麼欺負我?
“這小子學習特用功。”陳皚鴿領著江弦往張藝謀宿舍去。
為了相機能賣三個月血,有了機會學習那能不拚麼?
張藝謀在北電的日子那就倆字:奮鬥。
筆記做得最多最詳細,買不起攝影書就生抄20萬字,每次考試各項成績都最好。
陳凱歌說,他也是在攝影展上看到他的作品,覺得此人不是等閒之輩,心裡這才生出幾分敬意,覺得能和他交上一交。
兩人此後幾十年,也始終是這樣忽冷忽熱的關係,親的時候能睡一張炕上,恨的時候說起那人名字那都叫個咬牙切齒。
說話間,到了宿舍門口,江弦往裡掃了一眼,立馬瞧著了小謀子。
乾淨利落的寸頭,一張格外老成的長臉,眼袋有些深,皺紋也有些深,略顯靦腆,憨厚樸實的十分青澀,生了個眼袋**令深刻的奇相,有這種蒼勁特點的大多在藝術領域有所建樹。
“張藝謀,我哥們找你!”
陳皚鴿咋咋呼呼喊了一聲。
江弦聽得皺眉。
你還跟我稱兄道弟上了?
沒大沒小,亂了輩分。
你爹陳懷愷是曹禺的學生,我也是曹禺的學生。
按理說,你應該喊我一聲叔父,我應該喊你一聲侄兒。
張藝謀被陳皚鴿一喊,心裡莫名其妙的,趿拉著拖鞋過來,聽陳皚鴿介紹了一嘴江弦身份,雙眼立刻放光。
“江作家!”
“彆那麼見外,喊我小江就好。”
“小江同誌好!”
張藝謀不善言辭,兩隻大手緊張的抓了把褲子,和江弦握了握手。
“我看過你的攝影作品,拍的挺不錯,有沒有興趣跟著我拍點東西?”
“啥玩意?”
張藝謀一聽立馬激動,使勁握著江弦的手不放,掌心都是厚厚的老繭。
“太有興趣了!我們拍什麼?”
陳皚鴿一聽不樂意了,“江兄,拍東西怎麼能不叫我呢?你彆看我是導演係的,從攝像到編劇我沒一個不會啊!”
他確實會編劇,而且是莫名自信那種,《荊軻刺親王》就是他寫的,一群神級演員硬生生演了部大爛片出來。
拍《霸王彆姬》之前,編劇蘆葦看了一遍他拍的戲,當即得出結論:劇本一下都不能讓這孫子碰。
江弦輕輕扒拉開陳皚鴿的手,“你看,又急!”
“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
“我這邊是打算拍一個紀錄片,是經影協、作協等文化主管部門共同批準成立的劇組,目前缺少攝影、燈光、錄音這些個技術人員.”
江弦簡單一講,張藝謀就很有興趣,正所謂“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他雖然喜歡攝影,但每一卷膠卷那都是不小的開支。
為了節省膠卷,每一次取景都得精益求精,挎著照相機,四處構圖,找角度、等光線,這才能戰戰兢兢的按下一次快門。
如今有人來喊他去拍東西,這簡直是天大的好事兒砸腦袋上了,他可太願意了。
張藝謀蠢蠢欲動,不過又有些為難:“校領導能批準麼?”
“這些問題我們會處理,你就說你答不答應吧?”
“答應,這攝影您就交給我!”
“那行,這事兒咱就這麼定下來了,還有個事兒要跟你說清楚,你們學生馬上準備放寒假了,我們等著開機,聽你說話像外地的,過年你肯定不能回去。”
“那我住哪兒啊?”
張藝謀發了愁,假期期間學校是不讓他住的。
陳皚鴿立馬拍了胸脯,“你就住我們家,我媳婦出國了。”
他已經和孫加林結婚了,可惜剛完婚,對方就考去了加拿大留學。
去了外麵,見識了資本主義社會,心也就野了,加上夫妻倆隔著海岸,根本見不著麵,長此以往,那還有個屁的感情,後來就離了,這是吟詩小王子的第一段婚姻,以失敗告終。
把張藝謀定下來,又讓張藝謀幫他推薦幾個人選。
張藝謀又給他推薦了他室友顧長衛,其掌鏡過《紅高粱》《霸王彆姬》《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
陳皚鴿也很殷勤,幫忙點出個侯詠、呂樂。
前者掌鏡《一個都不能少》。
後者掌鏡《山大地震》、《一九二》。
看似是推薦,實則人選都在江弦寫的名單上頭。
一會工夫,自80年代以來,華語電影的頂級攝影師半數都被江弦儘數納入囊中。
編導這方麵的人才也少不了。
“我來啊,江兄,你就交給我!”
陳皚鴿自告奮勇。
江弦說,“你來我當然沒問題,不過你得再給我介紹個人,我聽說你們這兒有位叫張建亞的。”
聽話聽音兒,陳皚鴿雖然聽著江弦是答應他了,不過總覺著他像個贈品似得,人家相中的完全是彆人。
“張建亞?那孫子學好萊塢學的最像了,找他乾嘛?”
在這年頭,好萊塢是個貶義詞。
陳皚鴿想半天也想不通江弦為啥會找他。
張建亞也是他們導演係的,江弦很快就見著這家夥。
他發際線特高,長得隻能說是板正,真要說看著順眼的程度,江弦覺著還不如葛尤,葛尤人是鬼鬼祟祟了點兒,不過看著特討人喜歡。
就這水平,怎麼撩上張瑜的?
就是那個《廬山戀》的張瑜,汪嘉偉去找張瑜的時候,張瑜正和張建亞打的火熱,後來她也確實嫁給了張建亞,再後來就出國,然後把他一腳踹了。
“您好、您好。”張建亞聽了江弦的名字,特彆激動,“您的小說我都看,我買了好幾本。”
“坐下說。”
江弦遞給他一根兒萬寶路,“想當導演麼?”
張建亞騰一下就立起來了,兩眼放光,“我太想了!”
張建亞也是第五代裡的名導了,曾經執導:《三毛從軍記》
潘子演的那個《絕境逢生》
徐崢演的那個《愛情呼叫轉移》
既然決定找他編導,江弦就和他多聊了一會兒,讓張建亞去查外國紀錄片的資料,提前想想這個人物紀錄片怎麼拍。
回到北影廠,江弦請江懷延幫忙,替他聯係北電的校領導給他調人。
花了幾天時間把手續辦好,江弦把他這群兵聚一塊兒,領去全聚德搓上一頓。
編導是張建亞、陳皚鴿,攝像交給張藝謀、顧長衛、侯詠、呂樂四大金剛,同時還負責燈光、錄音、美工。
江弦掃了一眼。
這幫後世的老家夥,如今一個個眼神中透露著清澈的愚蠢。
“喜歡吃啥就點啥。”他把菜單遞過去,開始籠絡人心。
一桌人一個個都還挺拘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菜單往手裡傳了一遍,都不好意思點。
“江弦同誌,還是您點吧。”張藝謀靦腆的把菜單遞回去。
要是國營飯店,服務員早擼袖子準備罵人了,耽誤半天事兒最後說不點。
虧得是全聚德服務態度好,服務員也不催促。
“這樣吧。”江弦接過菜單,看向身旁,利利索索道:“油爆鴨丁、軟炸大蝦、鮮蘑油菜、香菇筍片.”
他劈裡啪啦一點就是十幾個菜,豪爽程度驚掉一桌人的下巴。
江弦現在就是頓頓吃全聚德他也吃得起,這一張菜單的東西全點上一遍,加起來超不過50塊錢。
當然了,他不是冤大頭,點這麼多菜,自然是要鎮一鎮這幫人。
俗話說得好,想要當人家的老大,得先學會選準時候買單。
這麼一頓飯,正是他籠絡人心的好機會。
“都能喝酒不?”他問。
“太能了!”
把酒倒上,推杯換盞,江弦撿著一群人最熟悉的電影領域一聊,氣氛霎時間變得融洽。
“江弦同誌,沒想到您這麼懂電影啊?!”侯詠吃了一驚。
陳皚鴿說,“江兄可是《電影創作》的副主編,放北影廠裡那是部副主任那一級彆的,天天琢磨,肯定比你懂電影。”
“行了、行了。”
江弦笑笑,抽了口煙,語氣淡然,“彆喊我江弦同誌了,以後既然都一個劇組的,都是自己人,老是江弦同誌、江弦同誌的多見外啊,你們都比我年紀大一點,喊我小江就行。”
“那哪行?有失體麵!”
他大侄兒陳皚鴿一個勁兒的擺手,“這樣吧,以後就喊頭兒。”
其他人眼前一亮。
“頭兒?”
“哎,這個好!”
“成,您是我們的頭兒,就該喊頭兒!”
江弦嘴上推辭著說不要,身體倒很誠實的爽了一下。
算是沒白帶陳皚鴿這小子玩兒,大侄子很有當狗腿子的覺悟。
等吃喝了個差不多,聊起事情,江弦把拍攝項目給幾人詳細的講了一遍。
這會兒國內沒有紀錄片的概念,隻有極少數的電視台專題片,所以就連一群學電影的,都有些迷迷糊糊。
不過聽江弦大概一講,眾人都是一陣興奮。
新的記錄方式!
在80年代初,衝破既有的意識形態框架、尋求非主流的聲音,展現個性、標新立異,是這時期年輕人的共同願景。
無論是“星星畫展”還是芒克和北島創辦的《今天》雜誌,這種願景在一個不小的圈子內已經蔚然成風。
處於同一個環境的大風氣影響之下,影像方麵自然也是蠢蠢欲動。
這種先鋒拍攝藝術活動,正是他們心中的向往!
“頭兒,我這些天查了查資料.”
張建亞給大家分享,紀錄片這個概念在國外誕生都很晚,這個詞是一個英國人格裡爾遜提出來的,不過他沒給確切的概念,所以真正的紀錄片是什麼,眾說紛紜。
江弦直接給他明確了拍攝內容,“一集拍一個作家,這一集就來介紹這個人物。”
一夥人探討起具體的拍攝,都是年輕人,想法那叫個天馬行空。
“直接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行調查,跟蹤拍攝。”
“不行、不行,光這麼拍,沒有故事,觀眾們看完腦袋都是糊的,講一個人物,怎麼能少掉他的過往?”
張藝謀提出他的主意,他覺得不應該隻記錄生活,還應該去他們曾經居住、生活、戰鬥過的地方拍攝,從旁人的口中再去記錄下更多的痕跡。
“這倒是個很大膽的想法。”
他這話啟發到了江弦,他原本的主意就隻是跟拍生活夾雜些采訪,給王扶林說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他和王扶林幾乎把所有的預算都算在了膠卷上,因為第一部紀錄片《流浪京城》就是這麼拍的。
如今想來,這計劃確實有點兒單純,這麼拍出來,那隻叫個錄像,沒太大的拍攝價值。
一幫人七嘴八舌的,大概討論出個拍攝的雛形。
張建亞這時候才想到,“頭兒,咱們第一集拍哪個作家?”
“是啊,還是應該針對拍攝對象設計方案。”
江弦沉吟片刻,緩緩說出一個名字。
“茅盾。”
作為“中國”紀錄片的第一集,不拍茅盾老爺子,那真是說不過去。
一桌人同時嚇了一跳。
“他老人家.能給咱拍麼?”
“那是我負責的事兒,你們去想怎麼拍就行了。”江弦拍了拍張建亞的肩膀。
他對他寄予厚望。
找這小子,就是因為他先鋒,80年代末就玩起後現代主義拍攝、超現實主義電影了。
他拍的《三毛從軍記》也是把真紀錄片與卡通段落拚接,玩真假於股掌之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