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舍弟諸葛亮 > 第573章 劉備:你們勸你們的,孤不聽勸不就沒事兒了

第573章 劉備:你們勸你們的,孤不聽勸不就沒事兒了(1 / 1)

推荐阅读:

最新網址:麵對劉備拋出的“如何穩住人心、如何讓大家一起升官進步”這個宏大議題。

諸葛亮和龐統,以及其他核心幕僚,自然也都知道這事兒的重要性。

曆史上的諸葛亮本就不是迂腐之人,他當然知道,大義是必須堅持的。但堅持大義的同時,讓誌同道合的同僚、袍澤都有個好前程,也是一樣重要的。

否則光喊口號不給好處,誰來竭儘全力匡扶漢室?

如今曹劉之間的實力對比,隱隱然有徹底扭轉之勢。在諸葛亮、龐統這些有識之士看來,將來真討伐了曹逆之後、天下的權柄該如何分配,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回避了。

大部分人跟隨劉備匡扶漢室,還是希望自己既能青史留名,又能兼顧高官顯爵、子孫富貴的。劉備本人如果太謙虛,結果就隻會是“眾心解矣”,隊伍也就不好帶了。

不過,雖說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個道理,但在具體的行事作風上、對長治久安的深遠考慮上,龐統和諸葛亮還是有差距的,其他貪圖富貴的幕僚,看得就更短淺了。

所以,此時此刻,諸葛亮還在斟酌,而更加激進、也更加不在乎名聲的龐統,就搶著率先開口了:

“主公,當今之勢,要酬謝眾文武之功勳,分授四方將軍,甚至是九卿、尚書台閣諸職,那是勢在必行的了。而主公之位若不夠尊崇,諸將又如何敢安心領受四方將軍等職?

依我之見,主公身為宗室,便是表奏天子、請封王爵,又有何不可?雖說如今天下還沒有諸侯封王,曹賊也隻是自封丞相。但那是因為曹操不姓劉,他要設封國那是違背白馬之盟的。”

龐統說話還是那麼激進,一上來拋出的想法,就直接把劉備嚇了一跳。

劉備當然要板著臉,訓誡他慎言:“士元!這話也是能亂說的麼!看在這是私下裡言及,孤就不怪罪你了,你好自為之!劉姓封王雖不違大漢法度,但那也得是因親貴而封,豈有因功勳而封王的!孤不願落天下毀謗!”

龐統還想分辯,就摳著法理重點解說了一條:“主公的血脈,雖與天子相去略遠,但主公乃是宗伯,而且是天下劉姓方伯都認可的宗伯,這就夠‘親貴’了。再結合討逆功勳,因此上表請封,天下人也是能理解的。”

龐統的補充說明,倒是讓這事兒的可行性,看上去稍微多了幾分。

這一世劉備的起點畢竟更高,而且有“宗伯”和“劉姓方伯盟主”的身份,這都是原本曆史上他沒能拿到的籌碼。

這兩層關係,對於封王確實是有幫助的,也能強化其法理支撐。

不過,終歸是要擔一些為天下先的毀謗了,劉備還是覺得火候未到。

考慮到龐統也不是胡亂勸進、也是在搜腸刮肚想道理想借口的,劉備便不想直接嗬斥阻止,他也希望跟龐統講道理另想它法,於是便用眼神暗示諸葛亮,讓諸葛亮也出出主意。

講道理這種事情,劉備嘴笨,講不過龐統,劉備隻是憑著政治上的直覺,認識到這事兒目前還不能做。

諸葛亮還在醞釀斟酌,但是見主公反複暗示,他也隻能先拋磚引玉、邊聊邊細化。

隻聽諸葛亮清了清嗓子,委婉建議道:“主公,茲事體大,我等今日之論,都隻能作為參考,最終決策之前,主公或許還該群策群力、兼聽則明,向家兄和子敬、元直他們多方請教。”

劉備立刻點頭:“這是自然,這種事情豈可兒戲?但今日先聽先生之策,大致定個調子也無妨。請務必暢所欲言。”

諸葛亮便認真分析道:“愚以為,士元所言,確實有些操切了。雖然主公剛剛大敗曹賊,但驟然稱王,還是有可能導致天下思漢之人憂疑——我說的不是那些已經投入主公麾下的興漢誌士,而是那些還身陷曹營的誌士,那些人,同樣是我們該爭取和籠絡的,切不可寒了他們的心。”

劉備聞言,先是微微一愣,但很快就反應過來了。

確實,自己稱王這種事情,對於本陣營內部的人來說,其實是隻有好處,沒什麼壞處的。已經跟隨了劉備的人,不會因為劉備冒進,就生出嫌隙。他們隻會覺得自己也能跟著進步,悶聲發大財就好了。

這才是人性。

所以,稱王這種事情的不利影響,主要是作用在那些“如今還沒投靠劉備、但心中確實還向著大漢”的人身上,會讓那些人惴惴不安,裹足不前。

這話乍一聽挺難理解,但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如今這天下,在劉備手下的人,肯定是忠於劉備本人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劉表、劉璋的手下,大多數也是忠於劉表、劉璋的,當然也有少數動搖者,暗中會部分忠於劉備或曹操。

而全天下人心向背、忠誠度情況最複雜的,其實是許都朝廷,或者說是曹操控製區。

因為曹操手下的人,論其真心,其實可以分成兩批:一批是因為忠於大漢朝廷、忠於皇帝,至少抹不開明麵上直接給皇帝當官的麵子,然後才去投靠曹操的。另一批,則是心中已經沒有漢室,對漢室完全無所謂,隻想忠於曹操,求個富貴。

當然,原本曆史上,劉備後來稱漢中王時,許都朝廷的情況其實已經沒那麼複雜了。因為曹操已經先做了很多勾當,如蕭何故事、封魏公、封魏王、殺皇後。

每次曹操有動作時,許都或是鄴城朝中都有人或明或暗跳出來反對,然後曹操就大肆高舉屠刀、誅鋤異己。

經過近十年的清洗,最後到曹操當上魏王後,許都和鄴城幾乎一個心向漢室的堅定者都找不出來了。那些忠漢派不是被殺了就是跑了。

所以,原本曆史上,劉備稱漢中王時,其實並沒有多少“許都/鄴城的忠漢派人才”可以被劉備得罪,那些人已經被曹操殺得差不多了。

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這一世,這些潛在的“許都忠漢派”還活著。比如耿紀、韋晃、吉平等曆史上後來起事的反曹誌士。

劉備如果無視朝廷,完全自導自演、表什麼就接受什麼、想封王就封王,想封官就封官,那些“身在許都的忠漢派”就有可能恐懼,擔心自己將來地位不保。

因為劉備完全另起爐灶大肆發官,許都原本有前後左右、四征四鎮將軍、九卿尚書台閣,劉備也封一套前後左右、四征四鎮,那將來等他乾掉曹操後,許都朝廷那些“位置重合”的高官,不就得全部給劉備的人騰地方了?

諸葛亮正是考慮到了這一層,才覺得眼下有必要收著點。表是可以表的,但不能表了就直接“自導自演全盤接受”,這樣,才能暫時團結住更多的人。

至於將來,要等曹操再有進一步的大逆不道之舉、或是許都的忠漢派被曹操進一步清洗後,劉備這邊才能更進一步。

劉備大致摸清了諸葛亮的想法後,也是頗感歎服,覺得實在是想得太周到了。

隻是,具體該如何操作,劉備還是有些想不到。他便繼續虛心求教,請諸葛亮細言之。

諸葛亮便把自己剛剛想到的方略,全部和盤托出:“比如,士元方才所說的、勸進主公封王的奏表,我覺得就可以上,但主公未必要接受就是了。

我們完全可以先投石問路,讓人上表之後,主公再另上一表以謙辭,或是折衷接受其中一部分不犯忌諱的內容。這樣一來,還能順便觀察一下天下各方勢力的人心向背。”

諸葛亮短短兩句話,就切中了事情的關竅所在。

勸劉備稱王這事兒,本身其實問題沒那麼大——你怕名聲不好,可以不接受嘛!

原本曆史上,劉備封漢中王這事兒,按照其各階段的性質細究的話,其實也是能分成三步的。

性質最輕的第一階段,是馬超等十幾人給漢獻帝上表請封劉備。這一階段劉備是不會被天下議論的,因為他自己完全可以不答應。

第二階段,是劉備自己也給劉協上表、表示自己響應了馬超等人的表,到了這一步,才會有人議論劉備。

而第三階段,是劉備直接築壇舉辦典禮。這代表劉備認為“我雖然沒收到陛下的回複,但我認為那隻是因為陛下被曹操挾持了。所以陛下心裡肯定是願意的,我就按陛下的心意辦了”。

諸葛亮雖然不是穿越者,不知道曆史。但他以常理推度,也覺得如今第一步是完全可以做的,第二步的話,則能選擇性的做,拒絕一些忌諱的部分,接受那些不太忌諱的部分。

而曆史上的第三步,那現在肯定是完全不行的。

劉備原本正在騎虎難下,諸葛亮給了他這個台階,他立刻便覺得豁然開朗。

對啊!孤可以不接受勸進啊!先讓人勸勸又不要緊!

“孔明此論甚善!可以讓人先細細斟酌起來……”劉備不由自言自語地評判到。

而一旁的龐統,聽主公似乎已經被說動、他提到的勸進封王計劃有可能擱淺,也不由有些著急。好在龐統也頗有急智,緊急在腦中排查了一番後,還真就被他發現諸葛亮計劃的一個漏洞,便連忙指出道:

“主公!如若擔心天下毀謗,便畏懼不前,恐怕會失去良機啊!若依孔明之言,看似穩妥,其實也有些違礙。

主公試想,如若主公真心要讓天下人覺得自己並無稱王之心,那麼對於勸進之表,又豈能簡單反駁、拒絕了之?

肯定要嚴懲上表之人,以明主公之誌。但若真嚴懲了上表之人,豈不令那些希望主公上進的誌士寒心?”

劉備聞言,心中也是微微一凜,眉頭不由緊皺。

龐統所言,也確實有理——勸進封王這種事情,如果拒絕了,肯定不能口頭說說了事,是要拿出實打實的姿態來的。

比如曆史上曹操封魏公、魏王之前,也有人勸進,曹操拿著勸進的話去問荀彧,荀彧就擺著道德楷模的樣子說:明公不但要拒絕,還應該砍了那些勸進的、陷明公於不義的小人,讓天下人看清楚明公的誌向。

這話當然是扯淡的,曹操肯定不可能去砍郗慮支流的勸進者,為這事兒還恨上了荀彧,導致後來疑似對荀彧下手。但曹操拒絕懲處勸進者的事兒,顯然還是對曹操的惡名起到了加成作用。

劉備的名聲可比曹操好太多了,劉備也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聲,這方麵自然不能不慎重。

所以被龐統提醒後,劉備立刻轉向諸葛亮,示意諸葛亮解釋。

若是換做旁人,被這樣冷不丁反駁,或許還真就反應不過來。

不過,被問及的是諸葛亮,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諸葛亮想都沒想,應聲而答:“士元有此顧慮,倒也正常,但此事易耳:又要顯示主公的謙退,又不能嚴懲冒進上表之人——那就找個不隸屬於主公麾下的外人,或者是好幾個外人,來共同上這個表嘛。

就算主公見到這個勸進,非常慚愧、急切想要拒絕,也不好對外人隨便懲處吧?不是主公不想,是沒這個權限。”

諸葛亮輕輕鬆鬆幾句話,就把這個難點化解了。

如果是自己人上表,劉備拒絕。為了表示拒絕的堅決程度、誠意,當然要嚴懲。

但是外人上表,你怎麼嚴懲?隻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口頭批評一下算了。

“對啊!孤怎麼就沒想到!還是孔明反應快……”劉備內心暗暗慚愧,隨後連忙虛心追問,

“那不知這個外人,選誰比較合適呢?”

諸葛亮便如數家珍地盤點:“從勸進者的名望地位來考慮,當然是讓景升公和劉季玉勸進最好。但是,他們未必肯為淵驅魚、拿自己的名聲成就主公的威望。

退求其次,主公可以考慮讓袁青州上表,他雖已事實上投效主公,可名義上勉強還能算一方諸侯。縱然其舉動冒失,主公也不能懲戒於他。

再次,便是尋求馬超、吳懿上表。此二將新來投不久,主公可以模糊處理,隻當他們還是客將,說錯話也不能苛責。而且此二人還有一些妙用:

馬超可以說,其父被曹操裹挾,身不由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他的勸進,不僅是他個人的意思,也是代父仗義執言。

而吳懿雖然跟隨我軍奮戰近半年。但他名義上,算是劉季玉的部將、隻是戰時借調聽取主公的調遣,吳懿的上表,也可以攀扯到劉季玉身上。

其餘諸人,雖也有可用,但不如這幾個人選這般進退自如,若有必要,可容後再議。”

諸葛亮洋洋灑灑,把他覺得可以利用的人選,都羅列分析了一遍。而且敏銳地指出:要用這些人上表,表奏的內容就不僅僅是勸皇帝給劉備封王了,還可以夾帶彆的內容。

到時候主公可以隨機應變,上表拒絕封王之議,對其他部分的內容則選擇性采納,這也是實事求是、虛心納諫的表現。

劉備梳理清楚諸葛亮的思路,終於覺得豁然開朗,心中陰霾為之一掃而空。

他立刻下令,先寫信給諸葛瑾、關羽、魯肅和袁譚,聯絡商討相關事宜、確定細節。

其中給袁譚的信,提前抄錄一份,送去的路上先給諸葛瑾也過目,確保沒問題沒異議再遞交。

然後,劉備再跟諸葛亮龐統詳細商討了一下,給劉琦和劉璋的密信具體該怎麼寫。

尤其是通過吳懿拉劉璋下水的一係列細節操作,還有很多點需要完善。還能跟問劉璋要錢糧軍需好處、等一連串的事情合並處理,權衡各方條件的取舍。

跟劉璋的交涉,還會進一步涉及到劉備軍在這個冬天的撤軍計劃、以及如果劉備把一部分部隊撤出蜀中,劉璋該出多少血送行、怎麼利益交換。

這些事情都是無比紛繁複雜的,還有得諸葛兄弟和龐統精心設計呢。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