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劉備在大散關外頓兵三日,未能找到任何破綻。
最終隻能留下“到此一遊”的記錄,然後安然撤兵。
這一決策,也象征著曹劉之間的西線戰事,終於徹底陷入了沉寂狀態。
期間具體的時間線,大致是這樣的:夏侯淵之死,發生在十月中旬。曹操的最後一輪敗仗、退兵決策,發生在十月下旬。
他的部隊一路破壞、徹底退到大散關,已經是十一月上旬。而劉備追到大散關、耗了數日,做完這一切,已經是中旬。
等劉備再退回陽平關、葭萌關,轉入守勢,做完這一切,已經是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了。
從曹劉各自的撤軍罷戰時間表也能看出,夏侯淵之死、漢中局麵的崩盤,隻是導致雙方休戰的一個主要原因,但還算不上全部原因。
除此之外,另一個導致雙方不得不停手的次要原因,便是冬季秦嶺的大雪封山、導致的進一步後勤困難。
畢竟這仗都從四月份打到十月底了。曹操決定退兵時,秦嶺山區已經開始下今年的第一場初雪,隻是還沒積起來,雪剛落地就化了。
但誰都知道,再往後的每一場雪,都會越來越大,最後就會經冬不化,讓一切車杖輜重統統癱瘓。
這樣地獄級的後勤難度,注定了曹劉這番退兵之後,就算想反悔都不可能了。至少半年之內,秦嶺南北兩側不可能再有溝通。
曹軍從此就死守大散關和陳倉城,劉備軍從此就堅守陽平關和葭萌關。
至於大散關到陽平關之間那三四百裡的山區,也徹底化作了無人區,成為了曹劉雙方將來共同的後勤噩夢。
曹操走的時候徹底毀掉了河池縣和下辨縣,劉備也不可能再去費時費力重建、重新移民過來屯田,那樣絕對是事倍功半劃不來的。
劉備軍在陽平關以西、以北,隻剩下了一個據點,就是馬岱此前屯田養馬的遝中縣。隻是那塊盆地麵積不大,也就隻能養活幾千軍隊和上萬戶屯田客,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
……
劉備軍從大散關退兵,一路上在陳倉道裡還走了十幾天。
秦嶺山區,三百多裡的山路,走十天並不算久,何況天氣也不好,最後幾天路上都有積雪了。
回到陽平關這天,已是十二月初三。但考慮到漢中也缺糧,劉備並沒有在陽平關多住。
隻是暫留了兩天,等惡劣天氣好轉一些,便繼續南下,於初八這天,回到葭萌關,初十入駐梓潼縣。
張飛和魏延在路過陽平關的時候,把他們的本部兵馬留在當地,繼續為劉備陣營鎮守西線的北疆。不過張飛和魏延本人,還是跟著劉備一起先回梓潼,以聽候後續的封賞、議功。
隻有王平,因為級彆還很低,也太過年輕,沒必要參加後續的大計商討。便被劉備臨時委以重任、在這個冬天全權執掌漢中盆地的防務,直到來年開春之前,自會另派大將來接替他。
當然,王平在今年這一連串的戰鬥中,也立功不少,他肯定也得升官。隻是因為他此前官太小,所以哪怕這次升完也不會太高,沒必要專門開會討論。
劉備直接一言而決,封了王平一個都尉,就地就任漢中郡都尉。(漢中之戰前王平隻是軍司馬)
考慮到王平起點很低,而且今年還不滿二十歲,對於都尉之職,王平已經是喜出望外,連連感戴。
對於劉備的這個決定,他身邊也有幕僚覺得或許有點草率。不過,諸葛亮、龐統都沒有異議,所以這種質疑最後也沒掀起浪來。
諸葛亮還私下對質疑者解釋:“王平雖然年輕,但今年各戰積累的戰功,升為都尉是應該的,不能因為年輕就壓製其升遷。
而且,王平之長,在於山地作戰。如今漢中之戰徹底結束,未來數年內主公都不會謀求翻越秦嶺跟曹賊作戰,將來就算要北伐,也是走彆的道路。
可漢中又不能不留人鎮守,所以讓今年在漢中之戰表現卓異、特彆擅長山地作戰的將領,普遍升高一點,然後留他們就地鎮守數年,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諸葛亮私下裡分析的這番話,終於讓質疑者們徹底心服口服。
確實,如果這次的升遷,還意味著後續幾年立功的機會變少,隻能守土無功無過,那麼倒也是說得過去的。
那些升得慢的將領,也能安慰自己“我隻是不擅長山地戰,不擅長在益州這種地方建功立業。等主公開辟新的戰場,我等自會奮起直追”。
這樣大家各取所需,都有個台階下,對於本陣營的內部團結就非常有利。
可以說,劉備的用人之能,已經是非常輕車熟路、爐火純青。可能他在作出這些決策時、定下這個用人思路時,都沒特地想過這些道理。劉備隻要順從本能本心,率性而為,就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
而諸葛亮則是擅長見微知著、分析剖白。把主公隨意而為的措施、究竟有哪些細節妙處、原理如何,也都分析得明明白白。還能幫著劉備暗中排雷、解說服眾——
很多人事方麵的工作,劉備確實做得很好。但劉備口才不行,說不清自己到底哪裡做得好、具體怎麼好。以他的身份,他很多對的決策做完後,也不會解釋,也不適合去解釋。
這時諸葛亮就能幫他查漏補缺,在合適的場合、合適的環境下,幫著解釋、彌合團隊凝聚力。
劉備在給王平升完官後,還單獨跟他聊了一下,交代了一些事宜,並且私下裡告訴他,等過完年之後,就會派魏延來接手漢中郡的防禦工作,到時候,讓王平當魏延的副手即可。
但是現在,魏延還得先南下,把升賞的商討和流程走完。
至於張飛,劉備肯定不會把他長期放在漢中浪費人才的,這一世漢中的北部威脅已經極大降低了,隻留魏延王平就足夠,張飛升官後,肯定要去彆的方向擔任新的進攻性任務。
……
回到梓潼之後,劉備宣布大犒三軍,給全軍將士敞開供應酒肉三日。
連續的歡宴,不計成本,也暫時不談正事,大家隻管先吃好喝好充分放鬆一下。
經過半年的激戰,超過十五萬人吃馬嚼的消耗,劉璋軍當初留在梓潼的足足七八十萬石存糧,如今已經被劉備吃乾抹淨花光了。
所以這次的三日犒賞,花費的軍糧和酒肉,也都得從後方調運。
好在梓潼縣畢竟是位於涪江北側支流梓潼水的岸邊,所以水運條件還算不錯。
送往梓潼的物資,都可以全程走水路。先從巴郡的江州走嘉陵江北上、在墊江縣的三江口轉入涪江;再沿著涪江逆流而上到廣漢縣、轉入梓潼水,運到梓潼縣城南的碼頭卸貨。
為了讓部隊就地就糧,劉備甚至沒讓大軍駐紮在梓潼縣城內,而是直接在城南沿著梓潼水北岸紮營。讓軍營直接挨著碼頭,河裡的糧船一卸貨,就能直接拉進軍營開吃。
不過即使如此,劉備帶回梓潼的畢竟有十萬人,人吃馬嚼的花銷還是非常恐怖。
之前許諾的破曹後的錢帛賞賜、許諾魏延部曲部搶南鄭縣的補償、以及應該給助戰的黃忠部發的賞,至今劉備都還欠著,沒能足額下發呢。
所以,劉備也不能在梓潼高枕無憂一直耗下去,短暫停留之後,處理好封賞,他就該儘快分散部隊,各自回產糧區就食。
那些因為傷病而該退役的士兵,也要儘快安置,轉為軍屯。眼下都臘月了,如果一個多月之內安頓不好編製,這些軍屯客就難以準時投入來年的春耕生產了。
如此看來,劉備麵臨的內政壓力還是非常巨大的,千頭萬緒極為繁瑣。
三日大宴結束後,劉備似乎也把頭緒稍稍想明白了。
第四天一早,他就一改此前的閒散慵懶狀態,精神抖擻地召集核心文武幕僚,開始商量正事兒。
或許是休息得比較充分,劉備的思路看起來很清晰,一上來便開門見山拋出了幾個重要議題:
“大軍日費千金,耗糧無數,十萬大軍,不可在梓潼久駐。眼下有幾個問題,亟待商討,解決了之後,便該考慮下一步何去何從了。
首先,諸將文武立功之人的封賞,該如何處置,還請大家暢所欲言,不要有顧慮。孤也說句大實話,這幾年來,我軍諸將臣工,都是‘實權大而官爵小’。
畢竟自從衣帶詔之後,我軍不再接受許都朝廷的詔書,一律將其視為代表曹賊意思的矯詔。如今六七年過去了,孤還隻頂著一個車騎將軍、宗伯、武昌侯的頭銜,以車騎將軍的名義冊封屬官。
如今我們正式擊敗了曹操,而且是一場大勝,有可能逆轉天下強弱形勢的大勝!依孤之見,我軍中那些功勳最為卓著的宿將,諸般雜號將軍之位,已經不足以彰顯他們的功勳。
子瑜、孔明、士元和一眾文臣的擘畫參讚之功,也不是區區車騎將軍府的長史、參軍等職務可以酬勳的了。以孤之意,當表奏天子,以四征四鎮甚至四方將軍高位,顯耀諸將,以朝廷公卿之位,榮擢諸臣。如此,方能名正言順,凝聚人心,繼續討逆大業!”
劉備覺得眼下千頭萬緒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但最關鍵的,還不是錢糧和賞賜,而是大義名分。
他覺得,這次的戰事,是象征著天下強弱逆轉的。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就該摟草打兔子,徹底把這幾年來積累的“手下人官太小”的問題,一次性解決掉。
他有這樣的想法,有這麼敏銳的嗅覺,也是很正常的。
因為原本曆史上,他也是在漢中之戰打完後,就開始考慮“徹底拋開此前劉協朝廷實授他的官職體係”,徹底另起爐灶全盤自表官職的問題的。為此還派使者封還自己揣了近二十年的“左將軍印綬”,然後請封大司馬、漢中王。
(注:《三國誌.蜀書.先主傳》原文是“……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如今這一世,漢中之戰的始末、影響,雖然跟原本曆史有了較大的差距。首先這場戰役被提前了整整十二年,其次雙方的實力對比變化也跟曆史同期大不相同。
但不管怎麼說,這一戰開打之前,曹劉之間的戰兵規模對比,大約是五十萬對三十萬。
劉備帶了十幾萬人入川作戰,持續半年多的血戰,損失的直屬部隊兵力,大約在兩三萬人之間——
這個兩三萬人,並不是說戰死了那麼多,也包括了那些受傷後落下殘疾、以及因為疾病失去戰鬥力不得不退役的(有些士兵本來就年紀大了,傷病之後難以恢複,也會退役)。
考慮到戰役的規模、持續時間,兩三萬人戰死或永久失去戰鬥力,這個數字是完全正常的。
不過,劉備軍借著漢中之戰,徹底吞掉了友軍的吳懿部,這一下子就拉來了兩萬援軍。後來又得到馬超投效,得到四千西涼騎兵,後來張飛靠著新式裝備的奇襲之利,首戰擊滅龐德,又抓到一萬多西涼軍俘虜,重新交給馬超重編整頓。
雖說吳懿、馬超的部曲,在這半年的戰鬥中,也有一部分重新損失掉了,但即使把損失刨除掉,剩餘還有戰鬥力的部分,也足以把劉備本部人馬的損失,彌補掉一大半了。
這麼一進一出對衝完,劉備軍的永久性戰損,其實也就控製到了數千人的規模。
但這還不算完,因為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全麵勝利,他還成建製殲滅、迫降了曹操不少部隊,抓到了很多俘虜,也接受了一部分曹軍的投降。
把這些都算上的話,光是漢中盆地內夏侯淵、曹休的降軍,就有一萬多人。還有之前陳倉道之戰、殲敵曹操嫡係四萬人,也抓了一萬多俘虜。
曆次對曹俘獲、投降都算上的話,再剔除掉俘虜反正後的二次戰損、傷病退役,最終諸葛亮幫劉備核算了一下賬目,我軍累計增加的可戰之兵,依然達到了三萬人左右的規模。
換言之,最後算總賬的話,劉備軍在今年上半年,擁有戰兵三十萬。打完漢中之戰,總兵力不減反增,膨脹到了三十三萬人左右。
多出來的部隊,一半是馬超、吳懿部曲,一半是投降曹軍轉化。
而對麵的曹操,在戰前號稱坐擁戰兵五十萬。
半年多打下來,夏侯淵原本放在漢中盆地的兩萬人被全殲,曹休送進漢中盆地的三萬援軍,最後隻剩幾千人突圍逃回關中,剩下兩萬多也沒了。僅這兩部分,就導致曹軍四五萬人消失了。
而曹操自己,在陳倉道中,最大的一次慘敗,就折損了三四萬人,最後夏侯淵死後、臨撤退時又被張飛打了一場大敗仗,又折損過萬。加上中間零零碎碎的戰鬥損失,曹軍在陳倉道戰場,半年裡也損失了五萬人。
漢中盆地和陳倉道,一共折損曹軍十萬——這還沒算被龐德送掉的兩萬多西涼軍。不過好在這些西涼軍戰前就沒算在曹操的賬上,是曹操開戰前才從馬騰那兒薅來的,所以並不需要從曹操那五十萬人裡扣減。
而且,因為龐德畢竟沒把西涼仆從軍完全送光,最後還有楊秋帶著幾千西涼殘兵退了回來,繼續給曹操賣命,所以算總賬的話,曹操還能挽回近萬人的兵力。
這樣全部算下來,曹操折損了十萬大軍、找補回一萬新附軍,戰後總兵力,大約還剩四十一萬人。
所以,持續了那麼久的西線戰事,最終的總賬,就是讓曹劉之間的總兵力對比,
從五十萬對三十萬,變成了四十一萬對三十三萬。
益州戰事爆發前,劉備的兵力人數是曹操的六成。
打完之後,劉備的兵力人數,已經漲到了曹操的八成。
這時候,再算上劉備陣營的武器裝備優勢、生產力優勢,雙方的紙麵戰鬥力,已經可以說是基本持平了。
如果劉備未來能再順利合並掉劉璋、劉表的地盤。那他的總兵力人數,甚至可以跟曹操持平,甚至略有反超。而劉備治下的人口,也能從曹操治下的六成,增長到八成。
換言之,持續八個月的漢中之戰、持續了一年多的益州之戰,已經讓劉備麾下不少文武,都覺得“我方陣營的實力,已經不輸於曹操”了。
這種心態下,指望這些將軍再頂著一堆最高隻有雜號將軍的頭銜做事,他們肯定會不甘心,會迫切想要進步。
劉備手下的文官們,心態也會發生變化。大家會覺得
“我們實際管的事兒,已經比曹操手下那些同類文官更多更重要、實際權柄也更大了。
那憑什麼曹操手下的文官,可以霸占九卿和尚書台、侍中諸職。而我們最高隻能頂著一個‘車騎將軍府長史’的官職做事?最多再兼一個地方上的州牧。”
劉備必須給那些迫切想要進步的手下們,許一個前程了。
權大而官小的問題,不能一直無期限拖下去。
可惜,他麵臨的情況,也比曆史同期更為複雜——曆史上,他打贏漢中之戰時,曹操已經先自封魏公、魏王了,還犯了殺伏皇後的大罪。所以劉備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地自表為漢中王,而且正式舉行漢中王冊封典禮。
而現在,漢中戰役提前了那麼多年,曹操來得及乾下的劣跡,也就比曆史上漢中之戰時少了不少。
至少曹操現在隻是陷害了一個司徒趙溫、自己當上丞相。而魏公、魏王、殺皇後三大罪,都還沒發生呢。
當然,嚴格從法理上來說,劉備想要當漢中王,倒是跟曹操當魏王性質不太一樣的。因為漢朝的“祖宗之法”、“白馬之盟”,本來就規定隻是“非劉姓不得封王”。
曹操姓曹要當王,肯定是大逆。劉備姓劉,是漢室宗親,這一世還額外得到了“宗伯”的位置,他本來就是宗室當中地位最高的話事人,隻是跟皇帝的血統稍微遠了點。
他想當漢中王,倒是不存在法理上的悖逆,隻是太不謙虛、太敢為天下先、對他的名聲會有相當的不利。
至於曆史上勸進表裡提到的“大司馬”身份,倒是完全沒有障礙,也不犯忌諱。
劉備想讓人表他為大司馬,就可以隨時表大司馬。
這麼多複雜的考量,堆疊到了一起,讓劉備必須審慎考慮。請諸葛兄弟和龐統、以及其他主要幕僚,都來群策群力,想一個讓大家都合理合法升官晉爵的兩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