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死去的文壇領袖錢謙益不足以激勵吳三桂,那活著的督師閣部張蒼水呢?
讓王五倍感震驚的是張煌言竟欲隻身前往昆明勸說吳三桂起兵反清。
理由他是大明朝的兵部尚書,也是永曆朝廷的大學士,某種程度上地位等同二十年前弘光朝的督師史可法。
甚至可以說是明朝正統勢力如今唯一的象征。
不管是西營的李定國,還是順營的李來亨,亦或海營的鄭成功,從根本上來說都不是明朝正統力量,全是當年明朝眼中的“賊匪寇盜”。
因此這些勢力在一些明朝正統官員、士紳心中其實不能代表明朝。
反而出身將門集團的吳三桂才是明朝正統勢力的延續。
根正苗紅那種。
故而這麼多年來一直有明朝官紳秘密勸說吳三桂反正歸明,對吳三桂的策反工作也一直沒有停止。
最遠的肯定是當年史可法對吳三桂的招撫,最近的便是查如龍血書案。
韓王、東安王、寧術王等,也並非真正的藩王繼承者,隻是永曆朝廷出於抗清需要臨時給予的冊封。
也就是這些人都是沒了祖上富貴降為平民的普通宗室。
世上如今真正的親藩,算起來隻有魯世子一人。
這位本應該被推舉為新天子以號召天下,奈何卻被鄭氏棄之不用,連宗俸都給停了。
真要推舉明室正統代表前往昆明勸說吳三桂反正,肯定是魯世子最佳。
但魯世子被鄭氏看管不可能交給張煌言,西山的韓王、東安王不具備宗藩正統性,吳三桂壓根瞧不上他們,所以去了也起不到作用。
西山那邊也不可能讓韓王和東安王冒這個險。
張煌言想到的最佳人選就是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自己。
昨日聽羅子木說王五剃發後一直致力於促反吳三桂,當時隻覺這事不太可行,因為之前有很多人都嘗試過,但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
然當得知吳三桂部將竟有不少人暗中反清甚至還秘密幫助明軍後,張煌言不禁改變先前看法,認為吳三桂的部將敢大膽幫助明軍,除了這些將領本身對清廷不滿外,隻能說明是吳三桂刻意縱容的結果。
或者說這些將領的反清思想是吳三桂有意形成,如此可待機而變,不致事到臨頭內部主張不統一。
這就有了遊說吳反正的基礎。
隨著明朝勢力在大陸的覆滅,清廷這幾年對吳三桂的猜疑也日漸加深,不斷削弱其權力,本就引起吳三桂及麾下諸將的不滿。
滿八旗不能征戰的事實又在西山暴露,種種因素結合,張煌言覺得此時或許正是勸反吳三桂的良機。
為此,他決定親自前往昆明以明室正統第一人的身份,勸說吳三桂反正歸明。
隻要吳三桂肯起兵,張煌言甚至可以督師兵部身份幫助吳三桂參謀軍事。
眾人卻是紛紛勸阻,都道吳三桂反複小人不足信,尚書此去同羊入虎口有何區彆。
萬一吳三桂翻臉不認人,那尚書大人豈不是白白犧牲麼。
反對最激烈的是總兵郭法廣和參軍徐元耕。
王五也反對張煌言去昆明冒險,他還是認為張尚書去台灣輔佐鄭經才是最好的選擇。
畢竟,鄭、耿反目影響到了東南戰局發展,令得清廷能夠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吳軍。
而張煌言的存在能有效彌合鄭、耿間的矛盾,隻要能將清廷在東南的軍事力量消滅、牽製住,中線戰場就不會因為吳三桂的死崩潰。
張煌言若是去昆明,能成功說服吳三桂提前起兵肯定合乎王五“複天下”的謀劃,但要是不能說服吳三桂並因此死在昆明,於王五而言無疑親手將這位民族英雄推上了死亡台。
畢竟,促反吳三桂是他提出來的策略。
如此,自是不願張煌言冒這個險。
他畢竟不是吳三桂肚子裡的蛔蟲,焉知老家夥會不會拿張煌言的人頭向清廷表明自己無心造反。
誠然吳三桂部下都是腦後長反骨的悍將,二女婿胡國柱更是吳軍當中唯一旗幟鮮明提出“恢複宗國故明”之人。
可部下和女婿們終是沒法做吳三桂的主。
但張煌言卻是主意已定,竟是不容眾人勸說,執意要親往昆明。
“二十年前我隨忠介錢公肅樂起兵於寧波,後隨魯王入據舟山,此後追隨定西侯左右,四入長江,於這洋上苦苦支撐,一心圖興複,奈何種種努力皆因時勢不再而無果,是謂不可為而為之
然今日局麵大廈顯然不支,作為明室孤忠,但有半點補救手段我都當竭力去做,至於個人性命,又有何可惜的。”
張煌言真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認真思考才決定去昆明。
原因是他已經沒有能力再在浙江沿海活動,如今懸嶴島上明軍連同傷員加在一起也不到五百人,船隻更是所剩無幾,缺衣少糧沒法再支撐下去。
他也無意去西山同忠貞營會合,因為在他看來西山就是個牢籠,進去容易出來難。
到了那裡也隻是苟延殘喘。
更不願去台灣,於東寧鄭經他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憑借自身無法複明,不如冒險前往昆明,以搏取複明的最後機會。
為讓眾人相信自己不是魯莽冒險,其又分析說吳三桂有三反。
第一反,其部將皆是悍勇之人且都在壯年,這種人通常都是雄心勃勃之輩,因而必定都希望吳三桂能更進一步,如此他們也能隨之飛黃騰達乃至為開國功勳。
第二反即清廷始終是要削藩的。
大一統王朝必削藩,這是曆史定律,不受任何外力因素而改變。
張煌言認為隻要清廷削藩,那吳三桂就得撤藩回到關外,如此吳三桂的部下絕大部分的仕途便告終止,也很難享受之前的種種特權。
“事涉自身利益,吳的部下豈會坐以待斃,任由清廷剝奪他們的權勢?”
此二反乃是張煌言對吳三桂部下人心的分析。
第三反卻是對吳軍構成的分析。
吳軍其實就是明軍。
一為原明朝關寧軍;
二為吳三桂陸續收編的西營人馬,也就是晉王李定國的部下;
三是雲貴川一帶的原明朝正規軍。
這三種人不管哪一種,都是清廷並不放心的力量,現在三種人卻全部彙聚在吳三桂麾下,縱是吳三桂自個沒有反意,清廷也不可能信他。
“我年適五九,快到知天命的年紀,再不能為國家做點事,恐這輩子就再沒有機會,更怕他年,西台慟哭,人淚成血!屈指興亡,有多少孤忠大義冰清玉烈,又有多少仁人誌士拋頭顱、灑熱血,如此,又豈能少我張蒼水一人?”
望著一眾擔心自己安危的部下同王五等人,張煌言搖了搖頭,“便我真為吳三桂所害,你們也不必為我傷心,要知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