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獵結束之後,隊伍返回了長安。
畢竟李源是帶著整個朝堂上大部分做決策的權貴們出來射獵,雖然來往長安的信使絡繹不絕,但總歸是不好離開太久。畢竟天下還沒大定,還沒到安心享樂的時候。
回到長安之後,眾人也就都就不得閒了。
李源開始召集諸王和大將軍、宰相,商議“國策”。正好齊王和魏王也都在長安,其中魏王是都督並州軍事,以他的影響力倒也沒有太多政策製定需要通過他認定和同意。
但齊王李元徽就不一樣了,整個陝縣以東的軍陣大權是一手操持的。
有些事不是你這邊決策做好了就通知他一聲就完了的。
需要跟代表關東勢力的齊王進行溝通,有些事沒他的點頭,做不成。
太極宮內,地龍燒的很暖和,這讓殿中的大唐權貴們在入內議事之前就都出去了披著的狐裘或者披風。
包括皇帝李源在內,眾人都席地而坐,圍成了好幾個圈,靠他最近的是幾個大王和宰相,在外一圈則是諸衛大將軍以及各部尚書。
在他們前麵,用木架懸掛了一副巨大的天下輿圖,兵部尚書宇文成業拿著一根木杆,就像在課堂上給人上課一樣,在講解如今的天下局勢,敵我地域分布,兵力構成,邊界局勢。
而一眾大臣則默不作聲的聽著。
將情況介紹完了,最後才是兵部做的推演和戰略規劃。
針對於西魏、東魏、北燕三大勢力,原本李源父子已經達成了共識,先取河北,兩魏不足為懼。
而下一步主攻方向就是先取整個並州,肅清並州內的北燕軍。
但現在卻突然變了,改成對北燕先抵抗防禦,積蓄實力,而先取荊州的西魏。
西魏目前占據著荊南和襄樊,跟大唐相隔著漢水對峙,其控製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規模比較大的產糧地,所以西魏雖然隻占據了大半個荊州,卻仍舊能夠養得起將近十萬大軍。
而根據情報顯示,曹雖然以重兵駐守江陵,但卻把整個西魏的中心放在了襄陽,擺出了一副是矢誌北伐的架勢。
在襄樊一帶練兵屯田,還時常派遣軍隊北上,襲擾新野一帶。
大唐在荊州主政的是刺史李大亮,頗有謀略,無論是牧民還是治軍,都很有能力,數次馳援新野擊敗西魏軍隊,還得到了李源的嘉獎,被封為新野縣子。
而在他的治下,大唐的荊州,也就是南陽地區也算是比較清平的地方。
不過西魏雖然難以撼動大唐,但畢竟是個潛在的威脅,有西魏在,大唐就不得不在新野和宛城囤聚重兵,並且隨時地放西魏北上。
雖然曹數次對新野發動進攻,都功敗垂成,但大唐幾次試圖攻打襄樊,也沒有能夠取得成功。
這樣的情況,這也就成了僵持的局麵。
兵部打算拿這個最弱的西魏開刀,以此來緩解關中南部,以及江州西部的壓力。
但問題是,襄樊並不好打。
自春秋以來,這裡就是鏈接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重要通道,幾條陸路、水路在此交會,使其成為溝通南北的、承東啟西的重要樞紐。
而在地形上,襄陽周圍的地形和水文條件也非常有利於軍事防禦。
北臨漢水,與樊城隔江而對,串流湍急,難以泅渡。並且背依峴山,周圍東有桐柏山,東南有大洪山,西北有武當山餘脈,西南還有險峻的荊山山脈,這樣的地形構成了天然的四麵屏障,便於設防而不利於車騎和大軍行動,所謂“群山四繞,一水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