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軍一路勢如破竹北上,原本在葉縣舞陽一帶據守,與荊州軍對峙的鄭果所部隻能後撤。
如果還守在葉縣一帶,那就很有可能會被東燕軍包夾,從而陷入重圍。
鄭果率所部三萬軍後撤至潁陽和襄城,婁居士麾下的兩萬兵馬則分彆屯兵於潁陰和許昌,婁居士還命兒子婁浚駐守在臨潁。準備在潁川治所陽翟之前分兵據守,以保證潁川腹地的安危。
李元徽命老朱率軍萬餘人為前部,進攻臨潁一線,與潁陰、潁陽形成對峙。雙方在臨潁城下進行了數次交鋒,老朱無法攻破臨潁,隻能率軍退到潁水南岸的氵隱強。
而常雁衡率領騎兵甚至一度突進到長社和許昌一帶,給東燕軍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好在婁居士這個老牌鮮卑豪族算是馬背上過了大半輩子的騎將,並且其所部騎兵也有萬餘騎,立即派遣騎兵出擊,進行反製。常雁衡見狀立即退回到定陵、郾城一帶。
婁居士見對方果斷後撤,擔心有詐,也沒有深入追擊。
而李元徽在料理好平輿的各種事務之後,率軍趕到郾城,也就是後來嶽飛擊敗金兀術郾城大捷的郾城。
並在郾城周邊,勘察立營。
為此,不少將領都紛紛建議李元徽儘快揮軍北上,因為這裡距離洛陽隻有幾百裡了,騎兵兩三天的路程。
而眼下許昌、潁陰一帶隻有婁居士的兩萬多兵馬,鄭果的三萬人還被荊州軍壓製無法支援。
擊敗了婁居士,鄭果所部也自然形成不了什麼阻礙。
但李青蓮和張鎮惡卻先後提出,婁居士以重兵把守穎陰,短時間內絕難破城。
洛陽朝廷絕不會坐視潁川這個南大門失守,中軍精銳一定就在路上了,騎兵隨時可能趕到潁川,這時候如果沒能攻破潁陰,而東燕軍的援兵又到了,己方可就進退兩難了。
李青蓮還提出要在郾城、召陵、定陵一帶建立防線,準備與洛陽方麵的中軍精銳交戰。
“潁川一戰,洛陽方麵必求速勝,因為豫州戰事一旦拖久了,西線關中隨時就能出兵崤函道,所以潁川之戰,洛陽方麵必定會急於求戰。而他們越是急於求戰,我軍就越要深溝高壑,拖住東軍主力,決不可貿然與其交戰,當固守,以待其銳氣耗儘,再行出兵,必能取勝”
李青蓮這番話,李元徽是深以為然。
都打到潁川了,洛陽肯定要反撲。
而洛陽方麵唯一還剩下的牌,就是段義弘統率的中軍精銳,此前一直駐紮在崤函通道的弘農郡之中,威脅關中。
如今洛陽方麵一定會調段義弘率軍南下潁川,對於西燕在豫州發動的攻勢進行反擊。
因此,勢如破竹的西燕軍在摸到潁陰之後,攻勢停止了,反而是開始整修占領區的城池的城防,以及在重要位置設置營壘,並且要求在城防之外構築防禦工事。
這一幕就很魔幻了。
因為江淮軍是要北伐的,應該是處於攻勢的隊伍才對,怎麼就修起營壘了?
不是應該打造攻城器械?
對此,東燕軍主將鄭果和婁居士,以及三哥李玄慶在聽說江淮軍立營起城之後的反應,是截然相反的。
李元徽在趕到郾城,定下接下來的防禦性決策之後,就派出信使約三哥見麵。
隨後帶著數百騎軍前往定陵。
而李三郎在收到四郎的信件之後,則是安置好昆陽和舞陽的防務,就輕車簡從的前往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