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戰事結束,隻剩下零星的清剿殘敵作戰。
江淮戰場,陷入對峙狀態。
而關中、隴右一帶,也是大戰在即。
不同於江淮之間的水路發達,大規模的士兵、物資轉運,都可以利用水道提高速率。
關中和隴右以及漢中之間,有隴山山脈和秦嶺山脈,千溝萬壑。
也就是說關中的西燕軍其實在八月底就開始進兵了,比江東這邊還早十幾日,但交戰雙方在隴山一帶還沒碰麵呢,江淮戰場經過十餘日的大戰,已經大局底定了。
另一邊,益州都督李源也率軍從漢中出發,走祁山道,前往隴右。
而雙方所麵對的局勢,很像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候的情況。
區彆在於,隴西南安天水三郡本就在東燕手裡,所以一早就派人在街亭當道下寨,重兵駐守。
至於西燕軍方麵,他們的選擇其實有三個。
走街亭的隴山道,更遠一些的蕭關進入隴右,以及道路險峻的渭水河穀。
天朝的地理梯級地勢的特征非常明顯。自東向西,地勢漸高。
關中往西,又可以分為幾個層吃,地勢一級比一級高。關中西麵就是隴山高地,隴山以西,就是隴西地區,也可稱之為隴右。自隴西由渭水河穀下關中,由西漢水河穀下漢中,由白龍江穀地下蜀中,都是呈高屋建瓴之勢,這也是為什麼會“得隴望蜀”。
隴西再往西,祁連山以北、黃河以西,就是河西地區,既涼州,也就是河西走廊。祁連山以南,有河湟河穀可通青藏高原,其地勢都高於隴西。
關中西北這種層層漸高的梯級地勢,也給了曆代經營西北者展示出了一個層層遞推的邏輯。
那就是,想要關中安穩,就必須控製隴西。想要控製隴西,就要控製河西。
想要控製河西,必須要撫定西域。
所以對隴西威脅最大的,還並不是關中大軍,而是涼州方向的敵人。涼州都督蕭卷率領三萬步騎,殺奔隴西。
所以從局勢上看,西燕還是占據著兵力優勢的。
隴右三郡的實際指揮者是南安太守,護羌中郎將,西河郡王慕容阿保。
其父慕容顯弈,早年亡故,是由伯父魏王慕容顯宗養大,與叔父高陽王,相交甚好。
如今魏王在洛陽朝廷,又有叔父之仇,所以慕容阿保是絕不可能與西燕媾和。
大戰開始之前,慕容阿保就數次聯絡蜀中方麵。請求李源派兵援助。
李源自然是一口應下,但卻在具體出兵的時間上,並沒有給準確的時間。
西燕軍號稱出兵三十萬,實際上戰兵大概是十二萬,輔兵三萬餘,以及征發了數量超十萬的民夫用以軍糧轉運和勞役,修築營壘等。主帥是大將軍宇文成業。
另外有安定太守所部數千人,和涼州都督蕭卷所部數萬人。
東燕方麵,隴右諸郡包括,隴西、南安、天水三郡,能動用的郡兵,合計一萬三餘千人。
另外參戰還有羌胡藩騎萬餘人,其中有部分人是南安太守慕容阿保征召的,還有一部分則是李二郎征召的。
益州軍方麵,約有六萬人。
其中有兩萬人是原本益州的鎮戎軍,武都、陰平的羌氐豪帥,出兵八千從騎,巴西郡板蠻出兵六千,李源從入蜀流民之中又新募兵約兩萬人,李三郎從南中蠻族之中招募了三千“飛軍”。
此外還有益州大族率部曲隨軍出征,也有六千人。
同樣,民夫和勞役也有數萬人隨行。
李源倒是沒那麼浮誇,對外也就宣稱十萬大軍。
而雙方在戰役總體部署是,李源親自率軍從漢中出發,出祁山道,奔赴隴右。
另外派遣侄子李孝傑率軍數千人扼守出散關,為疑兵。
西燕車騎大將軍宇文涉,督中護軍宇文蕭、前將軍慕容堅,安定太守慕容言慶,中都護拓跋餘吉等各部,走隴山道。
留鷹揚郎將程世吉率兩千軍守陳倉。
李源和宇文涉,兩個用兵老道之人,都十分默契的都沒打算在陳倉道上一較輸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