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燕軍開始清理戰場。
此戰因為動用都是騎兵,其中常雁衡、王統兩部騎兵各有百餘人的折損,重騎也有數十騎戰損。
這讓李元徽也有些肉疼。
他手下的重騎兵,滿打滿算也就這三百人,幾乎都是來自幽州的邊地武人,一個個身形高大,猿臂善射,騎術精湛,其中還有不少的鮮卑人。
大燕建國之後,大批鮮卑人內遷,尤其以河北、中原、關中、河東最多。因此,這幾個地方也成了大燕中軍的主要兵源地。
除了劉玄機親臨的重騎突騎營之外,包括王統的越騎營,馬得意的驍騎營,其中都是大量的鮮卑人。
而這些鮮卑人對於主將是鮮卑人還是漢人也並沒什麼在意的。
甚至於當今天下,鮮卑人和漢人之間,其實也沒什麼矛盾。先帝慕容英征發的百萬大軍去遼東送死,會管你是鮮卑人還是漢人嘛?
並不會。
以至於各地義軍之中,其實都有鮮卑人加入其中。義軍的口號也從來不是驅逐鮮卑慕容,而是暴君無道,權貴奢靡.
底層過的艱難,跟你是漢人還是鮮卑,沒什麼關聯。
漢人世家照樣高官得坐,駿馬得騎。鮮卑人該窮的一樣為奴為婢。
能不能得到士卒擁戴,也全看主將的本事。
最少,江淮軍中對李元徽都是比較非常滿意的。
首先,李元徽出身很高,年齡雖然不大,但是有足夠的戰功能服眾,也有能駕馭猛士的心智手腕,處事公允。
其次,作為主帥,他雖然沒有說做到愛兵如子的地步,但從不短缺糧餉,能保證士卒基本的溫飽,偶爾還能吃上肉。
不要小瞧這一點,這在亂世,想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就比如這次大勝之後,李元徽直接下令犒賞作戰部隊,殺豬吃肉。
幾個騎兵營地相鄰的步軍營,一個個聞見隔壁營區飄過來的香氣,饞的不行。
但也沒什麼二話,畢竟功是人家立得,沒道理觀戰一天還得跟人家打仗的一個待遇吧?
畢竟作為主帥,李元徽對手下的軍隊厚待的同時,要求也非常嚴苛。
首先是對於軍令的絕對服從。
既然身在軍中,就沒有自我,沒有個人的想法。
要你進就進,要退就退,要你生就生,要你死,那就得去死。
其二,是對各種作戰條例的熟練掌握。
舉凡各種軍械的使用、維護訣竅,各兵種的配合,各種類型敵人的應對手段、不同節奏金鼓、各種顏色旗幟以各種方式揮舞所代表的不同意義……掌握所有這些,做到熟極而流,才能在戰場上殺敵自保。
下麵各營還需要熟練應用各種陣型。除了最基本的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等陣型外,更有針對不同地形、不同兵種、不同作戰目的的特殊陣型,。
還有就行軍,安營,巡夜,軍容風紀,軍中製度的等等非常細致和瑣碎的要求。
這些條例和製度,許多新兵之前不理解,執行起來也頗有怨言,但經過一場大戰之後,也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