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盛十二年八月,十萬大軍兵臨壽春,圍城。
慕容英本人駐蹕在淮河北岸的下蔡。
曆史上,建立於東南的政權,大多能統一江南半壁,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麵。
而整個東南的防禦格局是以長江和淮河為依托的多層次防禦體係,南方這些軍事重鎮的形成,也都是以此為基礎。
淮河長江相互表裡,發揮著雙重屏障的作用。南北分疆,往往以淮河為大江之蔽,所以有句話叫守江必守淮。
南得淮足以拒北,北得淮南不可保。
正因為淮河的重要性,所以南方在淮河一向置設了一係列重鎮,一控扼淮河支流和淮河的交彙口。
在淮西,是壽春和鐘離,在淮東主要是是山陽和盱眙。
淮河上遊支流主要是潁河和渦河。潁河與淮河的交彙口曰潁口,渦河與淮河交彙處為渦口。
壽春就是正對潁口,能檔潁河、淮河方向的來敵。鐘離正對渦口,擋渦河之衝。所以鐘離和壽春,都是淮西重鎮。
此刻,慕容安國看著城下壽春城下的大軍,臉色很是難看,“褚參軍,現在該作何是好?”
不是沒有人規勸過慕容安國,已經在廣陵了,不如直接嘗試奪取京口,而後收取江東與朝廷周旋,行險求存。
此前,有人勸諫慕容安國不要去廣陵,先取廬江郡,出濡須口入大江,沿江而下。
或是與徐州的慕容簡合兵一處,廣發檄文,直驅潁陰。
更早之前,有人勸慕容安國不要輕舉妄動,因為聖人雖經曆廣武之圍,但朝廷威信尚在,青州的慕容選必不能成事,大軍順黃河而下,半年之內齊郡叛軍隻有敗亡一途。
貿然起事隻能步其後塵。
但這些意見,慕容安國統統都沒聽。
先是襲取廣陵,而後在聽說皇帝到達彭城之後,又迅速返回壽春。
當初給他建議的陳王府長史褚廷讓此刻也隻能連連搖頭,“大王,此時,唯有守城一途,與其問我,不如問諸位將軍”
陳王慕容安國是太祖慕容毅第十子陳王慕容行之子,聖人慕容英的堂弟。
無甚才華,算是宗室之中的庸碌之輩。
但慕容英以往一直覺得庸碌之輩,用著放心,畢竟這些人大抵是沒膽量的造反的。
所以在繼位之後,一邊在收那些戰功赫赫的宗室之權,一邊又重用許多才能平庸的宗室。
不求有大用,隻圖用個放心。
但最近連著三個宗室作亂,已經讓慕容英覺得,威脅和能力好像沒什麼關係。
負責指揮全軍攻城的輔國大將軍段義弘在圍城之後,下令由徐州軍和江淮各郡縣的州郡兵、民夫負責攻城。
李元徽和幾個同僚一起觀察了壽春周邊的地勢,發現其實壽春的底線並不是非常險惡的。
雖然號稱是控守淮河,但卻沒有建在淮河邊上,西北方距離淮河還有很大一片平坦地區,城池北靠巢湖流向淮水的淝水,北麵有水門,三麵都是比較平坦的地方。可以說三麵受敵一麵臨水,看起來好像並不算險要。
不過城牆極為高大,護城河也挖掘的非常寬闊,這座城在修建之處應該也是費了好大一番功夫。
金城郡王慕容令望著遠處的壽春開口道:“三國袁術,曾經據此稱帝,不過很快敗亡,想這慕容安國也是如袁術一般,不得人心,敗亡在即。”
其餘四人聞言都點頭稱是,卻都沒有繼續這個話題的意思,因為這現在就屬於沒用的廢話,喊口號誰不會,現在需要的攻城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