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第一卷關西新客0958調度內外隨著朝中各項政令的製定和施行,影響也在快速的向諸邊擴散。一些影響比較深刻的軍政改革或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成效,但是那些比較直觀的人事調整就很快獲得了反饋。
朝中幾位資望深厚的柱國都受到了懲治、乃至身死,那些年前意存觀望而不肯入朝的州郡長官頓時便沒了底氣,諸如隴州刺史赫連達之流便又紛紛奏告朝廷、以各種理由請辭。
李泰對此當然不會拒絕,如果說地方州郡反對和抵觸情緒過於激烈的話,他或許還會放慢步調,逐步的加強自己對地方上的控製,可是如今則沒有這個必要。
雖然他現在隻是剛剛入朝執政,但是在地方上也積累了非常可觀的影響力。
關中平原作為西魏政權統治核心,也是李泰來到西魏首先需要謀求立足的地方,很早就建立起了以商原為中心的深厚影響力,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關中大族。更不要說隨著十二個驃騎軍府建立起來之後,他對關中地區將有著更直接更強力的掌控。
關中平原的北部陝北地區,也是李泰很早便開始用功的地帶。儘管這區域中真正的軍事中心夏州李泰一直不曾染指,但是在陝北所興建的一係列屯田設施以及對當地稽胡部族的拉攏和治理,也讓陝北地區真正的話語權一直掌握在李泰這一係心腹手中。
隴右方麵既有獨孤信的人事遺留,諸如史寧等邊鎮大員,也有李泰在河西走廊貫通之後第一時間便營造起來的商貿係統作為溝通。而且當年追從李泰東來的隴右子弟們,如今大部分都已經成為了李泰麾下中堅力量,所以隴右同樣也不會抵觸新的霸府統治。
至於潼關以東的豫西地區,韓雄、陳忻、韋法保等當地將領和義師,早在李泰幾番率軍出入河洛的過程中便締結起了深厚的友誼。他們非但不會抵觸,反而會熱情的支持李泰入掌朝政。
而在南麵的漢中,以及東南廣袤地域,這本來就是李泰親自開辟和征服,早在他還沒有入主朝廷時便跟著他一起站在中外府的對立麵,到如今更成為了他最忠實的擁躉!
所以隨著李泰在朝中的權威確立起來,並不存在政令不能暢通抵達地方的問題。
即便是有一些地方守牧基於一些方方麵麵的原因,態度上有所遲疑,但那也都是他們各自的問題,卻難阻大勢的演進。能夠及時的察覺並乾脆的請辭,對他們而言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如果再繼續拖延僵持下去,那麼很快就會喪失改正的機會。
歸根到底,隨著李泰在外勢力壯大起來之後,就連中外府都已經壓製不住他了,地方上便更加不可能再出現能夠製衡他的力量。哪怕是之前的宇文導,也僅僅隻是在理論上存在一定製衡他的可能,至於實際上能夠發揮多大的效果,則就不好說了。
所以當赫連達等人請辭奏書送達朝中後,李泰當即便給以批準,並且委派皇甫穆擔任隴州刺史、王悅擔任南岐州刺史等等,即刻啟程入州進行州務交接。
除了這幾個特殊的地區之外,對於整個西魏治下的地方人事,李泰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變。首先是之前所設立的各個行台統統撤銷,自此以後地方行政級彆最高便是總管府。
他如今既已入朝,襄陽方麵當然也要有人接手坐鎮,因此原來的山南道行政結構便再次做出調整。
山南道行台撤銷之後,在襄陽設立襄州總管府,管理興州以東的漢水流域以及漢東隨陸地區。設立在穰城的荊州總管府撤銷,改置鄧州,包括鄧州在內的沔北諸州郡歸屬大丞相府直接管理,不再設置總管府。
江陵總管府更改為荊州總管府,安州總管府則撤銷,在江夏設立郢州總管府。這是因為隨著李泰入主朝廷之後,原本集中於山南道的軍事力量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下放,如此才能便於邊境
上進行軍事部署和行動。
襄陽新設的襄州總管府,李泰在權衡一番後,還是決定由自己的二弟李超擔任襄州總管,代替自己留守襄陽。
襄陽本身的地理位置便非常出眾,而且在李泰入朝之前一直是山南道的軍政中心,除了實際的價值之外更多了一層象征意義。
所以選擇留守的人選也不能隨便,李超雖然醉心學術而拙於軍政才乾,但讓他留守襄陽也並不是指望他能勵精圖治的進行實際的治理。真正的地方治理自有長孫儉等一眾原行台僚屬們負責,李超隻需要作為李泰的一個代表留守襄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