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杜馬的末日
喬治沒時間關注失敗者的命運,世界大戰已經進入尾聲,喬治要爭分奪秒,為俄羅斯爭取更多利益。
瓦西裡在收複莫斯科之後,立即掉頭前往白俄羅斯,準備對德國的最後一戰。
布魯西諾夫狂飆猛進,攻入奧地利之後如入無人之境,9月初將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包圍。
新皇卡爾這時候才知道情況已經不可逆轉,他再次180度大轉彎,向協約國請求停戰。
這一次卡爾一世終於不再堅持讓俄軍從奧匈帝國的領土上撤出。
這並不是因為卡爾一世變得理智了,而是因為奧匈帝國的情況已經徹底惡化,不僅兩元帝國無法維持,卡爾一世自己的皇位也岌岌可危。
過去四個月內,奧匈帝國損失了110萬人,其中有95萬被俘。
這個比例是極其驚人的,代表著奧匈軍隊幾乎已經失去鬥誌,望風而逃。
實情也確實是這樣,康拉德已經失去對軍隊的控製,軍隊中的捷克人和馬紮爾人正在成建製的逃離,隻有奧地利人組成的部隊還在抵抗。
所有抵抗都注定是徒勞,首都被俄軍占領的匈牙利宣布成立共和國,脫離奧匈帝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卡爾決定將帝國轉化為聯邦,所有民族都可以成立自己的政府,甚至包括哪些人數非常少的族群。
這個決定也太晚了,沒有人願意聽卡爾的夢囈,連奧地利都在計劃成立共和國,推翻卡爾的統治。
這種情況下,繼續維護奧匈帝國的統一已經沒有意義,卡爾現在隻求能保住王位,接受所有挺火條件。
就在奧匈帝國退出戰爭的同時,奧斯曼帝國也退出戰爭。
楊科夫的病情越來越重,返回君士坦丁堡住院接受治療,小亞細亞半島的戰事,由楊科夫的參謀長負責。
英軍在小亞細亞半島登陸失敗後,轉而將目標轉移到波斯半島,煽動波斯半島當地居民起義,反抗奧斯曼帝國的暴政。
這一決定收到奇效,奧斯曼帝國在波斯半島的統治,在極短的時間內徹底崩潰,給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造成致命一擊。
9月5號,奧斯曼帝國接受俄羅斯的要求,無條件停戰。
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退出戰爭,極大鼓舞了協約國的信心。
到9月份,西線協約國部隊增加到600萬人,魯登道夫的兵力隻剩下250萬。
德國人在通過美國和協約國接觸,但是提出的條件讓協約國無法接受。
德國提出的停戰條件是,比利時要拆毀所有邊境要塞,並將法國的布裡埃盆地割讓給德國。
同時協約國還要同意德軍在不解除武裝的前提下,撤回德國本土。
這條件比卡爾的還離譜,英法肯定不會同意的。
喬治同意挺火的前提是,維也納解除武裝,由俄軍對維也納實施軍管。
卡爾隻想保留最後的體麵,如果俄軍踏入維也納,奧匈帝國的最後一絲尊嚴也將被俄羅斯狠狠踐踏。
喬治不跟卡爾廢話,發電報讓布魯西諾夫加大力度。
9月6號,在重炮和轟炸機的掩護下,第11集團軍在裝甲戰車攻入維也納。
卡爾沒機會給喬治發電報了,一群奧匈軍官衝入皇宮,逼迫卡爾退位。
一年半之前發生在聖彼得堡的那一幕,在維也納再次上演。
卡爾無奈,在退位詔書上簽字,奧匈帝國滅亡。
9月7號,康拉德以臨時政府名義給布魯西諾夫發電報,宣布維也納為不設防城市,不再進行任何抵抗。
奧匈帝國的退出,釋放了至少220萬兵力,這讓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德國雪上加霜。
最多隻需一個月,奧匈帝國釋放的兵力,就會出現在俄德邊境。
9月11號,魯登道夫在柏林,和剛剛成為德國外交大臣的海軍上將保羅馮新策見麵。
魯登道夫承認,德國即將戰敗。
不過魯登道夫並不準備投降,他決定將所有德軍撤回德國本土,在德國本土修築工事,繼續抵抗。
新策勸說魯登道夫接受現實,不要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魯登道夫情緒極為激動,爭吵過程中一度昏厥,失去意識癱倒在地板上。
新策不僅想和協約國談判,而且想在德國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對德國進行改革,將德國改造成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國家。
對於時下的德國來說,新策的想法是最優解。
威廉二世卻不同意對德國進行任何改革,也不同意接受協約國的要求,隻同意在威爾遜“十四點”的基礎上儘心談判。
在對德國的問題上,協約國的意見並不統一。
英國的要求最少,僅要求德國從比利時和法國撤軍,並將阿爾薩斯和洛林還給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