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雙贏!雙贏!(1 / 1)

推荐阅读:

第397章 雙贏!雙贏!

第397章 雙贏!雙贏!

隨著陳元光的采訪節目播出後,華國陸續放出了更多的救援畫麵,此前的救援直播大多數是由華國航天方麵的專家坐在演播廳給觀眾們口述,穿插著長空號傳回的現場片段。

而在第二天,華國方麵在社交媒體上放出的救援畫麵更加清晰,也更具體。

像在深空中,體積相當的兩個人造飛行器在宇宙中通過一根細細的繩索連接在一起,一串人順著繩索艱難地向長空號行進,穿著略顯臃腫的宇航服,如果忽視掉不存在引力和地麵,這幅畫麵倒是很像人類在攀登珠穆朗瑪峰。

華國的救援行為是如此引人矚目,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以至於阿美利肯在月球的宇航員們做了什麼壓根沒人關心。

即便阿美利肯控製下的主流媒體們最主要的版麵仍然留給了阿美利肯的重返月球項目,大肆鼓吹這件事對人類的意義何在。

但無論是華國還是海外,獲得最多關注、最多播放和最大熱度的依然是國際空間站救援。

“看到視頻後我有種潸然淚下的衝動,我並不是站在人類被拯救、太空時代人類互相協作擺脫災難的角度,而是完全從華國人的視角,這一幕讓我內心有種深深的感動在翻湧。

第一時間我講不清楚這種感動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它的根源來自何方,它仿佛突然出現在我的潛意識中。

而在經過一段思考後,我意識到我想流淚是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涉及到拯救的話題主角永遠是阿美利肯人,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電影裡。一直到最近這幾年,我們的影視作品裡才慢慢開始出現華國人拯救世界的戲碼。

華國不但在國際輿論中是低等存在,哪怕在影視作品裡,但凡你敢拍華國人拯救世界的戲碼,都要遭受一部分人的口誅筆伐。哪怕票房再好,隨便給你扣上一頂戰狼的帽子仿佛就把它打入到塵埃裡去了。

我一直擔心當華國在這場競爭中成為失敗方後,所有的成就所有的貢獻都會被無視甚至是汙名化。

切爾諾貝利事故中,他們為了阻止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進一步泄露,大量的毛子付出了生命代價。當大毛的前身轟然倒塌後,切爾諾貝利被徹底汙名化,甚至還要被阿美利肯人拍成紀錄片試圖蓋棺定論。

而比切爾諾貝利事故的處理要惡劣得多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卻僅僅因為他們和阿美利肯是同一個陣營,哪怕該事故的下場要整個地球一起承擔,霓虹卻仍然是文明社會,是東亞之光。

這樣的環境讓我為現實世界中華國人拯救世界的橋段而由衷感動,國際空間站和我們無關,是他們自己產生的事故,而最後拯救世界的是華國宇航員和華國科技產物。

更重要的是我意識到了華國在這場競爭中不會失敗,我們會逐漸找回失去的權柄,會逐漸奪回失去的輿論高地,我想我大致是因為這樣美好的結局而感動不已。”

這是央視在b站發布的救援視頻下點讚數最高的評論,儘管整個評論很長,要點展開才能把全文看完,但很多人都看完了。

在這個普遍沒有耐心的時代,稍微有點深度的文字是無法得到傳播的,這也是為什麼辟謠遠比造謠難的根本原因。

這則長留言卻能在一眾情緒化的評論中脫穎而出,可見其確實寫到了人們心坎裡。

“還真是,樓主的回答讓我想到了餘光中的一首詩,儘管這首詩的本意用在這裡不是很貼切,但僅僅把其中一段給摘取出來,然後換一個角度進行解讀,我私以為非常符合現在浩浩湯湯的局勢變遷:

‘你聽見了嗎,叮嚀叮嚀嚀?

這惱人的音調禁不勝禁

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

鈴都摘掉,塔都推倒’

對阿美利肯來說,要想在世界上聽不到來自華國的聲音,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鈴都摘掉,塔都推倒。

可他們做得到嗎?現在風越來越大,鈴聲從華國內部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至於塔,那就更不用多說了。”

另外陳元光作為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華國人,他的聲望遠超過去的傑克馬。

傑克馬在某種意義上是被西方媒體吹捧的產物,阿裡背後有著大量外資,後來螞蟻被其強行從阿裡中拆分出來,沒有把利益分配給阿裡背後的外資,傑克馬在全球範圍內的熱度幾乎肉眼可見地驟降。

包括在外灘事件中,外媒也普遍是幸災樂禍,要是傑克馬沒把螞蟻拆分,那次外媒肯定會幫他說話,中立在很多時候也是一種態度。

陳元光則是在外媒選擇性忽視的情況下,借助自媒體的力量破圈。被廣大亞洲地區的民眾看做亞洲之光。

而亞洲之光的影響力早就擴散到全球,從tiktok到tube再到播客,所有內容類自媒體上關於陳元光和光甲航天的報道隨處可見。

這次也不例外。

陳元光的采訪視頻被上傳到tube上之後,播放量很快破百萬。

很多航天領域的專業自媒體博主圍繞陳元光的解讀做了視頻。

采訪視頻被剪成片段後在推特上到處都是。

而其中一位航天類博主的視頻被馬斯克轉發:

“萊特把原因歸結於nasa繼續用過時技術,用kerit而不是專門針對現狀研發的新材料補丁套件,我認為這個猜測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是真實情況。

因為在2019年的時候,也就是聯盟號發生泄露之後,就爆發了持續時間長達五年的壓力泄露事故,整個zvezda服務模塊長時間空氣泄露水平高於正常情況,進而影響到整個國際空間站的整體運行。

那一次nasa就發現kerit已經逐漸失效了,但後續仍然采用kerit,顯然nasa充分評估過kerit這種材料的風險,nasa專家評估認為kerit還能繼續用,一直堅持到國際空間站2030年退休。

這裡說一句,在2024年的時候,國際空間站的預計退休時間就已經推遲到了2030年,所以nasa的專家是按2030年來估算的。

我在錄製這期節目之前,特意找我在nasa的同學請教過,他幫我去問過參與了kerit材料評估的專家。

他們當時的評估一致認為,kerit隻會造成區域性的微弱泄露,不可能造成這次的整體性全麵崩壞。

而我去調查了一下kerit的製造方,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kerit是杜邦化學在上世紀60年代發明的一種新型材料,一直到2020年病毒大流行以前,該材料的製備都是放在阿美利肯本土。

而從2020年以後,杜邦開始加大在印度地區的投資,其中包含kerit在內的高分子化合物製備開始整體性搬遷至印度。

從2024年之後,kerit的製造均來自印度,我嚴重懷疑真實原因是杜邦在印度的工廠提供了不符合要求的kerit材料,這種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導致了這一次的國際空間站危機。”

好嘛,兜兜轉轉鍋又回到了印度頭上,堪比因果律武器的回旋鏢了。

該博主本來隻是一個小博主,這幾天圍繞國際空間站危機的解讀視頻太多了,管你大v小v都在拍,他的觀點一般也就幾百個人看到,這下被馬斯克一轉發,那就是以億為單位的人都知道了。

阿美利肯可不想背鍋,這鍋你印度老老實實背上吧,你們粗製濫造的產品造成了國際空間站危機。

至於杜邦的品控不行、nasa的監管缺失,這些難道是問題嗎?

波音整出的好活,也沒見波音被處罰。

馬斯克的推特被轉回國內之後,簡中互聯網喜聞樂見的橋段來了,網友們最愛拿阿三開涮,屬於是傳統藝能了。

某種意義上,阿三在簡中互聯網的生態位類似紅脖子在阿美利肯互聯網上的生態位,阿三甚至還沒有辦法通過選票來發出自己的聲音。

“果然還是阿三會整活,阿美利肯喜歡把產能搬遷到印度,喜歡投資印度,先是味iphone,然後是波音宇宙飛船閥門故障,這一回又是零部件質量不過關,早晚有一天阿美利肯會逐漸印度化。”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樂子來了,我之前在外網就看到關於杜邦產能轉移的報道,說是本土遷移到亞太地區的產能,在遷移前杜邦高層有兩個選項,一個是華國,另外一個是印度,最終他們選擇了印度。

那時候我還在想這對華國來說不是好事,這些跨國巨頭們的產能外移越來越多地考慮印度、墨西哥這些國家,而不是華國。

現在看來對華國不是好事,對他們來說同樣不是一件好事,雙輸!雙輸!”

“誰說是雙輸,這不是雙贏嗎?

作為化工行業的業內人士,我想講一下,杜邦選擇去印度建廠不僅僅是因為白宮的要求,或者阿美利肯整體供應鏈轉移的偏好,還有成本的原因,這裡的成本不光指人力成本,最大的應該是環保成本。

在華國,管你外企還是國內企業,但凡是化工類企業,都需要做環境影響評估,巴斯夫知道吧?歐洲化工巨頭,就前兩年在粵省投了100億歐元打造一體化化工生產基地,算得上那年整個粵省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了,照樣得做環評。

化工項目用於環保方麵的成本一般來說不會低於整體項目投資的百分之十。

印度即便有要求,和國內肯定沒法比,杜邦選擇印度建廠節約了一大筆環保費用,反正恒河也不在乎多這一點汙染。

杜邦節約了成本,華國獲得了這次在全球範圍內給華國航天打廣告的機會,這不妥妥雙贏啊?

印度獲得了投資,簡中網友們則獲得了樂子,這樣看是四贏!贏中有贏贏麻了。”

“之前馬斯克不是要求4v的供應商把產能搬出4v麼,強烈建議彆搬到印度,阿美利肯和印度天然互補,這互補性太高了,阿美利肯負責科技研發和金融,印度就負責生產,完美的組合。

像什麼宙斯盾啊,f35啊,b2隱身轟炸機啊,這些要多少有多少,全都建議把生產線放到印度!”

“所以元光,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太空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各種新型的飛行器也好,還是說實際發展,我們今年要在月球建造基地,阿美利肯也在重返月球,歐盟給歐洲航天局的撥款每年都在增長。

而大家對光甲航天有著各種各樣的期待,你會不會感覺到有壓力?”

“外界壓力是一方麵,這部分的壓力比較小,更大的壓力來自自身,對我而言,光甲航天的規模一直在擴大,我們整體規模已經突破5萬人了,如果今年月球基地的建設順利的話,可能在2030年我們的規模就會突破10萬人。

管理這麼多人,要給他們提供在申海這座城市算比較不錯的待遇,要分配給他們有意思的工作,要給他們一個看得見上升通道的機會,這是更具體的壓力。

我幾年前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給大家帶來下一個黃金時代,可以算是一個fag,立下了fag自然要完成。

這個壓力是抽象層麵的,我還年輕,有很長的時間來慢慢做到它,外界大家對我的期望也好,說是期待也好,它都不會直接傳導給我。

而光甲航天內部的這些員工,我需要對他們負責,這個壓力是直接而有形的。”

光甲航天的食堂裡,電視上正在放著訪談節目的回放,陳元光的聲音從音響中傳到每個員工的耳中。

坐在陳元光對麵的是陸奇,人工智能方麵的研發負責人,光甲航天內部光是搞各類算法的員工都突破五千人了,這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

因為光甲航天的要求很高,能進來的算法工程師,照樣能進其他大廠。

考慮到阿美利肯放開了對華國的限製,這幫人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找工作的。

光甲航天五十萬左右的薪酬並不算高,有期權,但光甲航天不上市,又幾乎不分紅,期權和沒有沒區彆。

陸奇安慰道:“boss,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現在擔心這個未免有點太早了。”

(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