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新山奇跡
第363章 新山奇跡
絕望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
悲觀主義者們在遇到挫折時誕生類似的情緒再正常不過了,在輿論場上一些彆有用心者也經常故意營造類似的情緒,在霓虹的社交媒體上不乏大肆鼓吹華國成果進而貶低霓虹社會沒救了的博主。
但今村不同,見多識廣的今村很少有類似的情緒產生,三年的同窗生涯中,岩崎幾乎沒有看到過對方有如此沮喪過。
反而岩崎覺得沒有到如此絕望的地步。
無論是空間站還是大型可回收火箭,都沒有到沒有辦法追上的地步。
甚至剛剛聽完nasa是如何在十餘年間利用養蠱培養出了一家像spacex這樣的偉大公司後,岩崎覺得nasa可以,jaxa也可以做到。
儘管jaxa的預算隻有nasa的二十五分之一,但一來是這個預算可以加,二來是因為他們需要做的不是原創性的工作,隻需要跟在spacex後麵亦步亦趨就行。
“你說的沒錯,技術本身都不是多無法理解的技術,”
霓虹仍然能夠享受全球供應鏈的紅利,如果我們真的付出一定努力的話,甚至有可能從spacex手上買來梅林發動機。
買來發動機技術本身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光甲航天從賽峰集團手裡買來了火神發動機技術一樣。
但我們真正缺少的是市場,我們沒有一個足夠支撐起像spacex這樣企業的市場。
馬斯克能夠依托阿美利肯在全球的影響力,創造星鏈這樣的需求,他自己為spacex創造了一個千億美元規模的市場,這個市場能夠幫助spacex活下去。
光甲航天則是依托華國汽車企業在智能駕駛方麵的需求,幫助這些汽車企業構建一個個小型的光學網絡。
如果jaxa想要培育一家足夠有分量的商業航天企業,他又去哪裡尋找市場呢?
哪怕是各國政府層麵的采購訂單,都被spacex和光甲航天給包攬了,前幾年我們國家h3型號的火箭尚且能夠從沙特手裡拿到發射訂單,儘管隻是微不足道的金額,但現在呢?
這三年來,好不容易研製成功的h3再也沒有拿到過一個訂單。
三年前我看著火箭發射次數,霓虹的火箭發射次數隻有可憐的2次,而現在這個數字變成了0,甚至連jaxa自己都不再發射火箭了。
本來我還寄希望於豐田這樣的企業,會出於全球戰略考慮,出於要提升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而有密集發射衛星的需求,去投資霓虹的商業航天機構。
豐田卻選擇了和spacex合作,豐田尚且如此,霓虹已經沒有市場了,霓虹就沒有這個土壤。
我們過去在互聯網時代沒有趕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沒有趕上,現在看來,在航天和人工智能領域我們應該也沒有太多機會,這就是霓虹的悲哀,明明資金、人才和技術儲備都足夠,卻沒有辦法趕上新產業的浪潮。”
今村覺得也許這就是霓虹的宿命。
他從來不信媒體宣傳的那一套,什麼華國有著龐大的國內市場所以能夠在每次新產業浪潮中跟上,霓虹企業的市場規模從來都不比華國小,霓虹企業能夠同時把商品賣到阿美利肯和華國,華國的新產業無法把商品賣給阿美利肯。
這套說辭完全就是媒體在幫霓虹找借口,而不正視霓虹麵臨的問題。
岩崎聽完後心情也有些低落:“這就是霓虹麵臨的現狀。
今村,如果我們在年級裡做一個調查,問他們是想加入霓虹的創業企業,從事可回收火箭的研究,還是加入spacex或者光甲航天。
我想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選擇加入spacex或者光甲航天,而不是去創業,霓虹天生就缺乏創業的冒險精神。”
今村一時間默然,“這是結構性的問題,這個問題討論起來太難通過三言兩語就講清楚。總之在商業航天領域,因為市場都被頭部的spacex和光甲航天占據的緣故,霓虹是沒有未來的。”
類似的討論不僅發生在霓虹,還更廣泛地發生在所有對航天感興趣以及航天從業人士之間。
霓虹人的心態尚且包含著和華國競爭的心態,東南亞的航天從業人士那是真把光甲航天當成是他們的驕傲。
畢竟spacex還是隻從本國招人,而他們的下一代是真有可能通過考試進入光甲航天任職。
“真羨慕我弟弟,他就隻比我晚一年參加高考,就有機會參加華國舉辦的航天人才聯合培養考試。”
“對我們來說,大學畢業之後想去華國留學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華國的消費在所有國家裡也算是比較低的。”
和過去要靠高昂獎學金吸引留學生,吸引來的留學生質量還不怎麼樣相比,現在的華國已經是東南亞大學生群體留學的第一選擇。
核心就在於高性價比,從成本上來說要比歐美劃算太多,而且華國的理工科教育在他們回國之後的認可度絲毫不亞於歐美發達國家。
畢竟華國的資本正在這些國家大肆投資,華國企業在東南亞建廠那就更常見了。
“不,這不一樣,我們去華國留學歸去華國留學,學的東西沒區彆,但是很難留下來。
像我們去華國學航天工業,華國的商業航天企業們會讓我們留下來嗎?
而我弟弟他們要是能通過華國官方的航天人才聯合培養考試而進入到那邊學習,畢業之後是能留下來的。
這是完全兩回事。”
大把黑龍想留在華國,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華國就不是一個移民國家,它沒有辦法提供對應的工作崗位,學校能發獎學金提供豪華住宿條件,但總不可能能夠讓企業招這幫留學生吧。
更何況,華國本身也是想著把留學生們招來,然後讓他們對華國有個好的印象,進而他們回國後會對促進華國和他們所在國家民間往來交流起正麵作用。
壓根就沒指望這幫外國留學生留下來,所以不僅不會為他們想留下來工作提供便利,反而會提供阻礙。
“話雖然是這麼說,但留在華國工作,除了去光甲航天外,其他地方的話未必有回越南來的好。”
“怎麼可能,華國的商業航天有著幾百萬億甚至千萬億越南盾的市場規模,而我們最多隻有一萬億,這差距大到哪怕是研發一款最簡單的可回收火箭都做不到的程度。”
和霓虹還想發展航天工業比起來,越南選擇的是躺平,怎麼做都比不過對方,那不如發展配套產業,融入到華國的航天產業鏈中去。
自從去年下半年華國方麵派人來東南亞轉了一圈,大致談了下未來會把一部分航天產業交給這些國家的企業來做之後,原本還有自研想法的國家都紛紛放棄了自研。
在簽完框架性合作協議的第一時間,越南就把大量衛星發射的訂單交給了光甲航天。
不僅越南這樣乾,其他國力還不如越南的小國就更是如此。
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東南亞民眾是由衷為光甲號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tube上越南語版的關於光甲號的介紹視頻點讚和播放量絲毫不亞於漢語版。
在大馬就更是如此。
過去三年時間裡,大馬是整個東南亞的絕對經濟引擎,而由於阿爾法科技在新山市的緣故,新山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甚至超過了吉隆坡。
雖說在背包客的口中,談到大馬,吉隆坡依然是首選,其次是檳城,再其次是仙本那,最後最後才會談到新山。
甚至還是說去從吉隆坡去新加坡的話,時間多可以去新山市轉一圈。
但在投資者的眼中,新山絕對是東南亞產業投資的第一選擇,是製造業搬遷的第一選擇。
新山大大小小的工業園區幾乎都被從華國搬遷來的製造業產能給填滿了。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阿爾法科技則是整個新山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明麵上投靠了大馬元首的女兒阿米娜公主,牌桌下則有來自阿美利肯、華國和獅城的資本,發展潛力大到來自華爾街的資本主動幫阿爾法科技擋掉了來自華盛頓的壓力。
華盛頓方麵希望阿爾法科技能夠清除掉華國資本,變成一家阿美利肯資本持股占比超過75的企業,也就是三星。
阿美利肯希望阿爾法科技成為三星,而不是希望左右逢源的本土企業。
“奧拉茲先生,阿爾法科技真的不考慮將你們的人工智能工廠管理係統出口到歐洲嗎?
我們非常有誠意,除了固定的技術授權費用外,阿迪達斯願意開出分紅。
采用了你們公司的人工智能工廠管理係統的工廠,阿爾法科技可以從中進行銷售額的抽成。
這不是一錘子生意,而是緩慢的細水長流的生意。”
阿迪達斯在新山建的全智能化工程,某種意義上幫助阿迪達斯重新走上了正軌。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阿迪達斯麵臨著每個季度的業績下滑,整個過程持續了12個季度,市值蒸發超過2000億元,麵臨前所未有的窘境。
幾乎是全線受挫,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供應鏈管理又或者是產品本身設計,單一問題不足以致命,但這麼多問題疊加在一起哪怕是阿迪達斯這樣的巨人也會受傷。
而阿迪達斯選擇和阿爾法科技合作,在新山建的智能工廠,幾乎在交付投入生產後的第一時間就開始全產能運轉,借助hornbi的銷售渠道成為阿迪達斯財報上難得的亮點。
以至於德意誌媒體事這樣形容的,新山工廠對阿迪達斯的重要性就像是申海超級工廠對特斯拉的重要性一樣,新山工廠的貨物平均周轉天數僅僅隻有7天,難以想象這是一家運動品牌的折舊天數,內行聽到後會覺得超市生鮮類商品周轉天數也不過如此。
而阿迪達斯平均貨物周轉天數是149天。
這恐怖的數字也是阿爾法科技吸引全球製造商蜂擁而來的重要原因。
資本是逐利的。
電子商務不是什麼新鮮事,無論是全球的亞馬遜、ebay還是老中獨有的淘寶、京東、拚多多,這些電子商務平台都證明了他們恐怖的帶貨能力。
hornbi不過是借助新技術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而前端hornbi負責銷售,後端的阿爾法人工智能工廠管理係統負責生產端把控,這套玩法不過是更高級的shein。
但它產生的效果,遠遠大於傳統玩法,人工智能技術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效率。
因此阿迪達斯不甘於貨物周轉率隻有7天的神跡隻能在東南亞存在,他們希望把這一奇跡複刻到全球。
哪怕隨著產量增加,周轉率會隨之增加,他們也受夠了當前高達半年的貨物周轉率。
很簡單的道理,任何服飾類品牌的商品,都會隨著時間推移快速折舊,企業需要做的是儘可能降低貨物的庫存。
過去一直麵臨的都是商品折舊速度和貨幣升值速度的博弈,企業需要做的是讓業務產生的淨利潤跑過利息。
在運動用品行業,當整條供應鏈的周轉達到30周左右時,鞋子折舊10,即9折賣出;當周轉天數55周左右時,折舊就會達到30,隻能按7折甩賣。
用最簡單的數字來看,如果阿迪達斯能夠把全線的產品周轉天數都壓縮到一個月以內,不用7天,隻需要1個月,那麼阿迪達斯的利潤至少提高70。
同樣的,阿迪達斯很清楚hornbi不可能能夠走出東南亞,但他們可以在東南亞以外的地方和微軟合作,和騰訊合作,但在後端仍然要依賴阿爾法科技。
因為無論是德意誌的安斯巴赫還是阿美利肯的亞特蘭大,都有阿迪達斯的自動化工廠,他們的工程師無論如何優化內部管理係統、生產方式和前後端的交互,都做不到阿爾法這個控製精細程度。
不僅阿迪達斯做不到,其他很多跨國巨頭來新山建廠之後,他們都想要在自己其他地方的工廠複刻新山奇跡,但沒有誰做到了。
哪怕華國企業也不行。
所以阿迪達斯迫切希望能夠把這套人工智能工廠管理係統也複刻到全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