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沉默,將自己手中所寫之詩遞交給了劉伯溫。“你可知曉我為何要以繁體字為主寫詩?”“微臣……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可認字卻是一切的基礎,難道農民的孩子不配學習繁體字嗎?”“以固定的模式教授這些孩子學習儒家道理,僅靠死記硬背卻不知曉其中含義,你告訴我這一樣的教學又有何意義?”此言一出,劉伯溫更是嚇得一身冷汗。身後十幾名內閣官員連忙跪下,解縉也在此時才終於明白為何劉伯溫方才隱而未發。此事果然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反而皇上其中用意倒有深度。並非自己這般幼稚思想能夠解讀。隨便拿寫的桌子上的教材,薄薄的一本,上麵寫滿了論語。孔夫子之著作,其意在於深刻影響,光靠死記硬背卻不了解其中含義,背了又有何用?難不成往年科舉考試所考的都靠死記硬背的內容。隻需背的下來,農民的孩子也能當官兒。還是說,日後做事隻需背背論語就可萬事大吉?處事不分輕重,做事不明事理,學來又有何乾?教材死,學習更死,之所以使用繁體字就是為了增加掃盲的難度。看似都在學習,可實則卻大有不同,尤其是這裡農民的孩子,表麵書聲朗朗,可實則識字都難。這難道不是大明朝的笑話?不是對學習的諷刺?“皇上息怒,要知在此之前,許多貧苦家庭的孩子更無機會接觸書本文化。”“如今我大明朝強盛,推舉科舉製度,使得天下百姓皆有成大事之資本,已然是巨大改變。”“或許還需日積月累,方可使根深蒂固的思想發生改變,一切皆為臣等之過也!”朱柏輕歎口氣,心中百感交集,身居朝堂之中,果然不知天下之事啊。今日一見,令他痛心疾首。教材的局限性,教育的刻板性,以及學習的單一性,已經極為嚴重的限製了百姓們的思想。難不成農村孩童不配學習,農村孩童認字都難,我真有大才者,卻耽擱在了知識儲備量上,那豈不是國家的損失。“豈不知方仲永?父親愚鈍,孩子貪玩,最終落得泯然眾人矣的下場。”“難不成這樣的悲劇還要在我大明朝繼續上演嗎?”皇帝之威,一震千裡。這個官員接嚇得全身發抖,筆直的跪在地上,全場暮然。若如此學習文化,那與不學又有何等關係?孩子尚且不知,一輩子便認定牧農,倒也就此作罷。可這知識半讀半就,豈不是徒增疑惑?徒增煩惱而已嘛。朱柏終於清楚,以京城為首的教育機構看似輝煌至極,可實則卻破綻百出。這般教育製度之下又怎會挖掘人才?若不定心改革,日後必然鑄成大錯。整改!唯有整改方能改變局勢。返回皇宮。禦花園中。朱柏躺在長椅之上,千難萬事擾心煩憂,如此凡禮多疑,實在是讓自己無暇顧及閒事。徐妙雲哄睡了孩子便來到庭院當中陪同朱柏。“夫君為何在此哀歎?難道是修建鐵路遷都之事又遭群臣反對嗎?”“此事朕已定下決斷,想必已然提上日程,可夫人有所不知。”“朕視察以京都為首的多個社學院,才得知以多個社學院為主,在此地學習的孩童竟一字不識卻能背得論語。”“此事難道不荒唐?”“我大明朝的教育機構,竟然是這般燈下黑嗎?”顯然此事已經讓朱柏陷入沉思,他對這事兒更極為不滿意。這麼學還學個屁呀。學了跟沒學又有什麼區彆?無非就是讓這群孩童滿嘴的知乎者也,若當真能用這種方法應付考試,那滿朝官員豈不是就會一些書本上的知識?沒有真才實學如何治理國家?“皇上原來是被此事叨擾,既如此,何不改而觀之?”“夫人所言極是,朕正欲如此。”“皇上,遷移皇都之事,本就耗費國力,皇上若對教育進行改革,切不可操之過急呀。”朱柏點頭,這檔事他怎會不知?若所有的事兒壓到一起,反而形成壓力。因此他會慢慢處置。……翌日清晨。召開朝會之時。滿朝文武先行跪拜之禮,先走基本流程,可朱白早已厭倦了這些。繁禮多儀,實則沒有一點作用,除非規矩使然,限製君臣思想而已。“列位臣工平身。”“謝皇上!”滿朝官員起身,站列於朝堂之下,朱柏環視群臣,早已定下今日朝會的日程。便率先開口:“昨日,朕已將遷徙國都之事定為國策,以朝廷六部為主,可否已列出日程?”“戶部尚書楊思義何在?”“臣在!”楊思義聽聞,連忙站上前來再次跪拜,又順勢將自己所寫之奏折呈交給了內務太監。內務接過奏折,將其遞交給皇上。“楊思義,而為朝廷老臣,早在上皇之時,便以服侍我大明朝久遠,如今聞得朕之國策,而身為戶部尚書,有何啟奏嗎?”“皇上,昨日老臣已將修築鐵路之事所耗財賦資金列出清單,請皇上預覽。”朱柏未曾著急,再一次開口:“你想工部尚書單安仁何在?”“老臣在此!”單安仁也曾交上了自己所寫的奏折。“回皇上,昨日我已和楊大人共同商議,跟戶部工部聯合列舉清單,老臣早已將此事列舉明白。”“此清單便是臣列出地方四省連接處修建鐵路所需之耗材。”“不錯,以老臣之見聖上應先修築以都城邊界為首,連通藏區的四省鐵路,方得以再行計算。”“其原因便是藏區地帶,地大人稀,以當前朝廷之計算,實在無法推算以邊省聯通藏區之地所耗財務和資金。”“其中車馬勞頓,路途遙遠,僅過去一天,實在無法計算。”朱柏倒也理解,畢竟國策昨日而定,若是想要測定距離,至少需要派遣人手,從國都出發向藏區延伸。方才能測算出距離,也可以根據距離來測算所耗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