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鐵路遷移國都被朱柏定為了國策,滿朝文武儘管心有所念,卻仍然不敢明言。天子之威一震,諸臣又豈敢動搖?老朱為之震驚,同時也心滿意足,國都遷移之事已完全設立,甚至被直接定為國策,足以直觀的表明朱柏對於此事的堅決性。身為太上皇本身就沒有權利,自然也就不必再糾結此事。即便心中仍有考量,卻也隻能做罷了。“另外,劉伯溫!”劉伯溫原本還在發愣,可朱柏突然叫到自己反讓他心頭一驚,連忙上前拜禮。“微臣在!”“稍後,讓整個內閣官員隨同鎮一同視察私塾、社學、衛所學和土司學等學院。”“朕要看看我大明子民究竟是飽受何等教育,方才能使得滿朝文武如此鼠目寸光,胸無大誌!”“退朝吧。”這話明顯就是刻意針對滿朝文武而言,劉伯溫連忙在拜,迅速答應,這可使得後麵的解縉心中產生彆樣看法。皇上想要視察當地教育機構,像自己這樣飽讀聖賢書,滿腹經綸的學士自然要陪同。況且皇上有所明言,要讓內閣所有官員一同視察。以京城之內的教育試點,先是進行普及,再好好洞察一下這裡的學子們到底是在學習何樣的文化。因此心中自然興奮。自己的價值也要在這個時候體現了。可劉伯溫心中所想卻和他完全不同。皇上方才所提及的四處皆是以年幼之孩童學習之處。衛所學和土司學主要是為了少數民族和軍隊而設立的學校。皇上此舉必然是有其他目的。劉伯溫陷入了沉思,退朝後,文武官員皆未離朝。唯有劉伯溫停滯在大殿台階下,仍然沉思,解縉興奮跑向劉伯溫。“老師,方才皇上所言,要我內閣所有官員一同陪同皇上前往京城學院進行普及視察!”“以學生之見,學生應當作何表現?”先進此言無非就是想在皇上麵前再出風頭,以大學士之名展現大明文化。同時還能再向皇上確立自己的價值,倒是好事。他偏偏打錯了算盤,剛才向劉伯溫提出疑惑之時,他以為劉伯溫會支持自己的做法。“你當真以為皇上此次視察是為了視察嗎?”“所選之地多以孩童,少數民族為主,以朝中官員尤其反對皇上遷移之事的官員,多為地方邊藏之官”換句話說,基本都是少數民族。大明朝為了讓國家統一,百姓相通而無任何隔閡,在上皇當政之時,就以大批量鼓勵地方少數民族與朝中為官。如今這些官員反倒要鑄成大錯,皇上此舉其一是為了視察教育試點,實則卻是在側麵敲打。解縉沒有聽懂,劉伯溫自然無話可說,返回自己府上,連忙做好準備,便帶領著那個所有的官員共同陪同朱柏前往京城內的社學進行審查。以社學之地所學多為孩童,最大不過六七歲,最小也僅有四歲而已。朱柏換上便服,反而沒有表露天子之身份,帶領著內閣十幾個官員一邊進行著視察,一邊也談笑風生。“劉愛卿,你身為內閣首輔,想必對我本朝私塾教育必定了如指掌吧。”“朕倒是要考考你。”“皇上,臣等卑微才學,實在不配與皇上相持。”見劉伯溫如此謙卑,朱柏倒是完全沒有客氣。“哎!何必如此拘謹,既然是微服巡查,我等便不論君臣,隻論朋友而已。”“你說若以教學為主是應當授其誌還是授其思?”“回皇上,理應授其誌也。”“唯誌向遠大方,可知曉皇上之謀略,不得愚蠢,更不得視若無睹。”“那你說應當以何處論處?”“以孔孟之流為主,以儒家思想為派,方可。”劉伯溫雖為朝廷官員,但對於各方思想卻也了解,孔子之流,儒家思想為主。其義:君為君臣為臣,父為父子為子,各方分明。說的根本一點兒是更加確立的皇帝思想,強化集權而已,自然更適合皇權統治。這種送命題劉伯溫可不會答錯。朱柏卻笑了,他才進的那學院,便一聽到當地孩童仍然是孔子言論。“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念得繪聲繪色,提問娓娓道來。卻也令朱柏欣慰。於是便叫來一孩童,隨便寫了首詩。“你念的不錯,來來來,朕……我寫了一首詩,你若是能將它念對,我就賞你!”孩童啃著手指,一臉茫然,所學不過是固定思維而已。自打讀書開始便是老師教什麼他就學什麼。可朱柏呢,寫出來的這首詩更多以繁體字為主,此刻意為之,倒是想要看看這群孩童究竟是有真才實學,還是固步自封。畢竟一切都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可這孩童見到此詩,更完全不知曉其中一言一字。“此詩先生未曾教過,我不會!”朱柏愣住,劉伯溫帶領其他內閣官員站在後麵一言不發,但心中卻直捏冷汗。如此一來,這群孩童學的到底都是什麼?朱柏陷入了深深的懷疑。“此詩你若不識得,那其中這字也不了解嗎?”“不知,先生隻教我等孔子言論,我們隻需背熟即可,從未授予其他文化。”孩子倒是敢說,他卻不知站在眼前的正是當今大明的天子。這話一出,劉伯溫頭皮發麻,這無異於給自己上眼藥。首府是乾嘛的?看似執掌朝廷官員,實則天下之事更應當有所了解。今日方才見得這般苦處,朱柏的臉色頓時變了,可在孩童麵前也仍然保持冷靜。微笑從自己口袋當中拿出了幾兩碎銀。“拿去吧,買些吃的。”孩童戰戰兢兢收下了銀子,見此人未曾攔住自己,更沒對自己施加傷害,迅速跑開。朱柏起身,劉伯溫上前,行了一個大禮,而後說道:“皇上以京城社學,私塾等地多為設立出資。”“私塾屋皆以大戶,士紳豪強之子為主,自能飽經詩書。”“可社學多以農民為主,其無需學費,更無生活要求,所學之事亦為儒家思想,因而如此。”農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