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兩千七十二章:高拱兩個大明的擔憂

第兩千七十二章:高拱兩個大明的擔憂(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 第兩千七十二章:高拱兩個大明的擔憂

當然,隆慶新政也不全是壞消息。

最大的好消息就是遼東發現了大量的鐵礦、煤礦、甚至金礦。遼東在自己侄子的組織調度下又開墾了八百九十萬畝良田。

可以說,經過這兩年半的遼東開發,大明未來百年都不必為糧食短缺而犯愁了。再不濟吃遼東的黑麥、豆子也能過得去。

但光有糧食有什麼用呢。隨著遼東累計兩千萬畝良田的開辟,未來據說還有至少億兆之數的耕地。天下幾乎是再無饑饉。就憑借此功勞,高拱評個萬家生佛沒什麼問題。

可是現在糧食價格太低了,隻相當去去年的一半都不到。京城的糧店米鋪幾乎都換了三輪了,因為之前老套路是各種囤積米糧,結果很多上半年就沒挨過,直接虧到傾家蕩產。

穀賤傷不傷農,不清楚。但是挺傷高拱的。

現在幾乎是種田地,賣糧的都在抱怨高拱把糧價壓得太低了。

很多農民原先滾動借貸主家的青苗欠款,現在糧價大跌,整死都不可能還得上,隻能跑路了。

所以現在北方很神奇,一方麵糧食豐收,一方麵佃戶跑路拋荒。

高拱現在大腦已經有些宕機了,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是好事砸到自己手裡都成了壞事了。財政收入雖然增長但遠遠跟不上支出的增長。甚至把嘉靖留的一點老底子都用了好些了。

為什麼?

怎麼辦?

第(1/3)頁

第(2/3)頁

幾乎是兩眼一抹黑。

以前明明很靈醒的張居正,這一年來也是多看少說,隻是專心折騰兵部的事項。

難道真要走這一步?

高拱雖然壓力山大,但並不表示其沒有辦法。

因為先前其就收到河南柳常青連帶歸有光一起寄來的河南經驗彙編。

裡麵有一點,就是重啟新式官山海。

這裡可不是說朝廷要什麼都插一手,而是沿秦嶺淮河一線,構築厘金閘口。

這樣,避免讓浙江的各種產品直接衝垮北方的手工業。西北羊毛紡織失敗一大根源就是這個。試想把羊毛運往浙江加工後返銷西北的價格比本地加工還低,本地作坊怎麼可能生存。

通過這樣,讓浙江甚至整個江南福建廣東更多的去賺泰西、南洋的低端產品的錢。

高端產品自然可以允許出售,不過得收厘金,這樣相當於朝廷在利用浙江商人麵向全國收稅了,還不用承擔罵名。

北方本地的作坊,完全就可以低成本高價格生產銷售,這樣朝廷還能再北方收一筆財政,同時也能維護北方的穩定。

這種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先前寄信的柳常青是沒明白為什麼高拱那麼抗拒,一直拖著不采納。

高拱有時候也在嘲笑自己為什麼就不敢走這一步。

第(2/3)頁

第(3/3)頁

柳常青隻看到了財政的好處,卻完全沒看到其中的害處。

而這個最大的害處,高拱自然是明白的。那就是兩個大明。這不是內部分裂出一個高等大明和低等大明來相互傾軋,然後朝廷坐收漁利嗎?

如果說千年以來,中原王朝的文化都是不斷擴張的,現在真的要一分為二嗎?

這一年在其侄子寄回來的各種手稿中,高拱也是完全明白了新學的。但其更明白,一種產品必然附帶一種文化。如果大明內部商品分裂,未來必然是文化分裂,兩個大明,甚至將來自相攻伐都是可以預期的事情。

關鍵是浙江那邊是加速發展的。隻要厘金製一旦開始幾乎就沒有可能回頭了。這麼好的賺錢方式地方不可能放棄。到時南北隻會加速文化脫鉤。

彌合南北,可是當年太祖成祖兩朝花大力氣,抄家遷民上百萬,折騰小五十年才完成的。如今要背道而馳嗎?

這個後果,短期還沒誰看得清。按理說高拱沒必要過於擔心罵名的。

但在李如鬆帶回來杭州那邊的最新黃火藥後裝燧發銃時,這個擔心直接被拉滿了。因為這趨勢將來打仗北方未必會贏,搞成相持對峙,那就又是一個魏晉南北朝了。

對身後名的擔憂,還是讓高拱有些舉棋不定。

? ?多謝多謝書友hpdw的推薦票

? (本章完)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