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來相當晦澀的公孫龍,高翰文終於看到了最後一個名家大能,魏國宰相惠子,號稱合同異的名家異端。
在濠梁之辯中,惠子繼承了名家的名實相符,在《莊子·曆物十事》中則能看出其雖屬名家,卻又與前人明顯不同。曆物十事,分彆從大小厚薄等看出事物的無限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微觀粒子的無限性在程度上是相當的。又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連環可解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惠子的世界是一個有限個體的無限連續。正是由於無限連續,微觀往小宏觀往大了看,往厚往薄了看都是無限的。但當我們明確事物名實之後,能夠看到的中觀個體又是有限的。所以正是天地一體,泛愛萬物。這裡與墨子因交相利而兼愛天下不同。惠子則是因為天地一體,萬事萬物組合在一起才構成了連續的世界,萬事萬物之間都會相互影響。任何事物都不是孤零零的。因此要泛愛萬物,並不僅僅是交相利的問題。不交相利也應該兼愛天下。
整體而已,惠子的時空觀是名家最好的注解。雖然惠子的記錄相當稀缺,隻能在莊子中窺得一二。名家自然是開放的世界觀與積極的認識論的結合。無論是差異性還是同一性都分彆有所強調,並且看待世界並不像法家那樣悲觀。法家其實很矛盾對世界很絕望絕盲目相信自己能行。名家的世界本有其秩序,隻要做到名實相符世界自然竟然有續。所以處於一個樂觀的右上位置。是比法家的世界觀更開放,認識論更積極的學問。是先秦諸子至今最右上角的學問。
配合的章節問題是:“舉反例是否有比名家更世界觀開放認識論更積極的學問?”第二問則是“萬事萬物是連續的嗎?是相互影響的嗎?”第三問則是“你相信做到名實相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如何一點一點做到呢?”第四問:“前文儒家有禮製神,那名家這裡算不算名實相符神,名實相符與禮製有什麼質的區彆?”第五問:“語言文字製約了名家發展與思維深度,請問語言文字需要如何改變?”
名家結束,剩下的陰陽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則好寫多了。基本一家一頁紙就搞定,再配一個小問題。當然雜家還是得多提幾筆。
事實上,其中最突出的,也是《天龍八部》裡出現的主角喬峰所在的雜家了。當然,先秦的雜家可不是話本那樣的,而是不願意對世界,對人的認識能力做出先驗假定的學派。對於雜家而言,真實世界開放與否不知道,人的認識能力有沒有邊界,也不知道。既然如此,那就走經驗主義路線吧,凡是在已有假定下證實的,隻要假定不變就值得信任。當然,如果未來假定變了,或者假定沒變突然證偽了,自然也可以拋棄。
因此,當初秦朝呂不韋可以綜合運用儒墨道法等多家人員。誰有用用誰。學問隻是手段而已,絕不是目的,更不能顛倒目的與手段,而被當前的某一學問所桎梏,削足適履。否則這王朝不就成了某一學問的嫁衣,皇帝也隻是某一學問的背鍋人罷了。隻要王朝更替就說前朝違背了這一學問就行了,簡直躺贏。如果這樣,皇帝都像是學問之下的打工人了。說到底這是要建立一種對自己海納百川的自信,而不是偏執於對某一種學問或道路的自信。有史以來,強調相信彆人學問理論的太多了。但強調相信自己的卻少得可憐。雜家之後也就隻有心學了。